APP下载

煤层气田的财务智能化转型思考

2021-11-23黄河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油气分公司江苏南京210000

商业会计 2021年15期
关键词:煤层气智能化财务

黄河(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油气分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一、引言

我国煤炭储量丰富,其伴生气——煤层气亦储量丰富,如沁水盆地已规模开发二十余年。随着浅层煤层气的不断开发,深部煤层气的开发将成为必然。借助当下以“大智移云物区”为代表的智能化“东风”,如何把握深部煤层气的经营特点,将两者有机结合,助力财务智能化转型,是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公共资源”,人们对于会计在“交易、业务、事项”三项基础环节的应用上是有共识的。信息化是社会经济文明的“标准化框架和口径”,会计需要不断适应技术的发展,即要求会计人员闯“四关”:技术关、工艺关、用材关、流程关。管理会计需要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需要与时俱进(杨雄胜,2018,2020)。冯巧根(2020)认为,在坚持管理会计“二元观”的基础上,即管理控制和信息支持,通过不断组合搭配管理会计工具,进行不断调整,在坚持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可不断适应情境的需要。

《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明确了四项原则:战略导向原则、融合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需要企业不断以战略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调整以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各种情境。财务转型不单单是财务和会计转型,亦与企业业务和管理结构相关联。会计人员未来应成为全能型人才,企业的业务反映于财务情况中,而其管理结构又影响企业业务的开展和财务管理状况,故三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智能化时代,三者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二、煤层气田的经营特点

(一)煤层气田的开发仍处于探索阶段。

1.经营开发与科研探索并行。虽然煤层气田已可将位于目标层埋深1 000—1 500m的单井钻采成本控制在200万元以内,但仍存在近30%的低产低效井,制约了整体的开发效益。对于煤层气田的地质特性,目前的工程技术尚未完全适应地质特征的变化;部分井由于煤粉堵塞等问题,导致其长期低效生产;气田储量动用程度较低影响了其对纵向资源的评估。由于对深部煤层气田的开发认识仍在探索,相关经营也存在有待探索之处,故财务支出如何进行合理测算、合理调配是日常财务管理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煤层气田的财务管理一般使用的是集团层面的相关规定,作为三级单位,受到上级单位的约束和影响。

2.煤层气田开发仍以专业团队为主。深部煤层气需要进行滚动开发,由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探索,而其余经营管理人员对于开发多进行事后处理,对于事前的涉足不多。一方面是由于事前设计不确定性较大、专业性较强,另一方面是因为前期开发的工作需要财务人员进行结算、入账和支付,煤层气田的财务人员较少,难以应对。煤层气开发时由钻前、钻井、井下作业、地面工程、法务和财务等团队进行联合处理,但对于相关专业的具体设计如何影响建设后的经营情况却少有评估,更多的是集中于如何建设,而对于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如何发挥盈利能力(或称生产能力),却鲜少涉及。

3.煤层气田的财务管理方式仍在探索。由于煤层气田财务人员多从油田而来,其相关经验、管理方式仍沿用油田经验,对于煤层气田的认识不足。此外,气田财务人员对于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程度较低,在管理上倾向于使用稳妥的老办法。

(二)企地关系复杂。煤层气的开采现场一般在沟壑纵横的山区,山区内分布多个乡镇,其辖内分布多个村委,气井的搭建需要井台,而外输需要管线,这些都需与村民、村委进行协商。如上文所述,煤层气田属于经营开发与科研探索并行,平台扩建、管输优化都需要利用地方土地,较前期产建情况来说,现有经营已基本能够把握地方的征地金额标准,但工程设计的改变却无法实时传递到日常经营中。对于工程设计的改变,金额无法预估,相关费用受主观影响较大,且工程、财务、协调等各环节在此类型成本当中交流不多,多以各专业视角进行交流。

(三)外部劳务类型多、数量大。经营与探索所需的专业团队不同。煤层气田一般采用“油公司”管理模式,引入市场化民营队伍参与气田建设,各承包商队伍也因具体工程承包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1.工作量确认难度大。由于野外施工性质,加之煤层气田的探索性质,工程人员吃住在现场,通宵施工是常有的事,由于队伍众多,且类型不同,根据属地原则,相关基层班站一般依据视频资料和气井的可视化应用进行确认,服务价款虽然从合同中订立,但当有意外情况发生时,则相应工作量增加,而此部分工作量如何评估是一件难事,合同中无所依,专业上无所鉴。

2.工作效果评估标准多。不同工程的工作效果评估自然不同,煤层气开发是系统工程,往往牵涉众多专业,有的工程见效快,有的工程见效慢,结算时间与见效时间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某一承包队伍如因资金流紧张而催促结算时,多会考虑其长期合作历史,加之合同承包期较长,通过前期工程结算,若后期评估效果不满意,需在后期工程结算中进行扣减。

三、煤层气田财务智能化转型的难点

企业管理方式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管理时代的智能=人类智能∪工具智能(黄津孚,2014),需要人(使用方)和工具(被使用方)同时进行智能化。就煤层气田财务转型而言,需要进行业财融合,即业务结构、数据结构和组织结构需要进行优化。

(一)业务结构。

1.深部煤层气开发仍处于探索阶段,区块部分财务支出难以预测。由于区块内三维地震资料相对缺少,对地质情况难以做出有效评估,加之天然气采掘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小的设计改变就会影响财务支出,如企地费用因用地更改而变动、外部劳务费用因工程设计更改而难以评估工作量及效果等。目前煤层气田的财务管理均滞后于工程实施,虽然在源头的合同谈判和订立环节有财务人员参与,但其内涵总价或单价金额是约数,准确性较低,财务人员疲于处理合同结算及支付事宜,基本都未参与工作量确认和施工效益分析。

2.区块产能难以随外部收入影响因素而调节。过往煤层气有政府的定额补贴,但是2020年的补贴采取了新的计算方式,由以往的增量补贴模式变为定量补贴模式,导致煤层气田收入减少,而这种情况是人力无法进行准确识别和评估的。天然气价格有取暖季和非取暖季之分,煤层气田现有的生产模式是以产定销,虽然在取暖季大规模增产,但目的是为完成全年产量目标,而非因取暖季价格上涨而增加供应。随着居民用气量和用气价格的变化,市场价格也随之变化,然而煤层气田无定价权,且对于价格并不敏感,更在意产量这一生产指标,而非收入这一经营指标。

(二)数据结构。

1.煤层气田已实现部分智能化应用,如智能间抽技术等,但目前智能化应用并不广泛。区块内已实现数字化气田,并做到行业领先,但在探索智能化气田的同时却忽略了财务智能化的重要性。煤层气田能够识别单井情况,却不能识别单井对财务情况的影响,对于以边际效应盈利的煤层气田而言,单井对气田整体是很重要的。

2.智能化作为辅助生产手段,已在煤层气田得到广泛应用,但应用并不充分。从已建成的数字化煤层气田来看,庞大的数据量是煤层气田的宝贵财富,且日常形成的数据也十分丰富,现有的数据处理仅以煤层气田自身服务器为主,并未将服务器提升至“SaaS”这一模式,若将现有数据放至云端,加上强大的算法、算力实时处理和分析,对于煤层气田对区块的探索十分有利。而对于财务管理而言,也能更好地评估气田未来的经营情况,进行更好的管理。

3.目前煤层气田财务数据与生产数据的关联度较低。煤层气田拥有的财务数据并不完整,完整数据库存放于上级单位,而上级单位并未应允煤层气田使用该数据,但煤层气田的生产系统却与上级单位实时同步,这是煤层气田财务与生产数据关联的主要障碍。如煤层气田拥有完整数据库,将每一口单井的财务数据和生产数据相结合,对影响进行识别评估和判断,则在日后进行事前预测时,可以做到精准地事前算赢。

(三)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将间接决定财务智能化的发展方向。煤层气田现有财务模式注重增量,而非存量。气田财务依赖于上级单位投资,自身造血能力较差。财务智能化将在强大算法和算力的基础上,实时调动资源以应对不确定性造成的经营难题,在实时、动态调整生产、建设的基础上,向内寻求财务支援,而非寻求外力。由于智能化并未普及于生产,且财务智能化未被纳入现有的建设中,故具体实施路径仍不是很清晰。

煤层气田员工多为工程类专业出身,且受到考核机制影响,更多关注于对其自身工作的评价,而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煤层气田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大多采用保守策略。但对于一个滚动开发的区块而言,按部就班的结果就是仅仅依赖于外部劳动力、材料单位价格的下降,而非以提高效率的方式进行成本优化。

四、煤层气田的可用突围之路

(一)加快全员思想转变。对于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需要煤层气田全体员工都树立起明确共识,即在现有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智能化的应用能够带来工作效率的增加,间接提升经营成果。提升全员思想首先需要管理层进行转变。可以在管理层的绩效考核中加入智能化应用比例并提高其比重。要带动员工转变,还可以通过树立典型案例的方式,从而激发全员思想转变。对于用工人数较少,但年产气量较高的煤层气田来说,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勇于探索,可以组成一支“突击队”,聚合钻采、财务、信息自动化等方面的人才,努力攻关,精心做成几个案例,使气田全体员工明确智能化的财务管理是切实可行的。

(二)合同引领智能化业财融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对合同的强调,招标、订立、执行、结算和支付,都是以合同为单位的,故智能化财务管理也应以合同为计量单位。从煤层气田实际生产来看,合同的订立是按某一业务类型而具体制定的,其种类虽多,但最终目的还是为天然气采掘服务。从某一单井、平台的层面来看,其建设涵盖多个工程,所属各份合同之间具有关联性,且合同间的资源确定属于存量间的确定。如某煤层气田从2016年成立分公司以来,合同数量和相应金额巨大,而大数据技术可以从数据中计算、分析相应共性,通过智能化算法,在未来处理同类型业务时,可以计算形成最好的方案。

智能化业财融合更注重存量分配,即对财务资源的实时共享。从天然气工程角度来看,工程施工有先后顺序,是工序问题,但某些工程并不关联,可同时实施,但同时实施的方案需进行设计。若以智能化方法,将开发费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将煤层气田财务存量作为一个整体,而非将单井开发费用作为一项限制条件,则灵活空间将增大许多。对于煤层气田而言,不一定需要设计整体开发井数,而是以财务限额约束经营管理,以智能化方法生成开发最优方案,则日常开采将游刃有余,也就是“管住两头、放开中间”“以人为主、智能为辅”。“中间”是指以智能化算法将单井全部工程作为“大合同”,形成方案后由管理层决定。

(三)深化算力和算法。算力和算法的深化主要依靠专业化的信息化人才和技术。专业化人才是指更贴近于企业日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非专业性的计算机人才。算力和算法所生成的经营成果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故企业需要的是管理型人才,而非仅仅专攻于程序设计的计算机人才。未来智能化的财务人员可以将更多的工作精力用于分析管理的得失,而非考虑计量和关联性,取而代之的是根据多种区块的个性,为其设计丰富的管理模型,以帮助煤层气田经营决策。

若内力无法支撑智能化技术的提升,也可借助外力。现有的云服务公司可以满足煤层气田日常计算需求。目前煤层气田所使用的ERP、ERS和TMS皆依托于网页操作,即数据皆在云端,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建设稳定、高效的ICT环境,使数据在云端可以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计算。人脑思考决策的稳定性不足,而一般来说,只要程序、算法无误,则计算机所得到的成果就是无误的。

(四)优化财务管理结构。财务管理结构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煤层气田亦然。煤层气田的财务管理方式和人才都需要与智能化有机结合,才能使煤层气田的经营产生最好的效果。

管理方式上,未来专业性的团队将由复核型的攻关团队所取代。煤层气田的滚动开发注定了其开发时将同时使用老方法和新方法,老方法是成熟可行的,可以交由普通人员进行设计实施;而新方法应用的是智能化方法,方法的设计和决策必然由多种专业人才进行,根据“管住两头、放开中间”的财务管理思路,控制总量,剩余可以由团队自由发挥,并以工程的全程和产建后评价来评估其管理成果,虽然这种评价方法不是实时的,但其准确性和经验总结更为合理。

财务管理人才方面,不应局限于财务专业人员,可以聘用具有管理思维的人才。财务是各类业务的反映,若员工有量入为出、盈利思维,也就拥有了财务管理思维。煤层气田作为企业,必然以盈利为目标,要做到每一项工程都能保持回本速度不断增强,并应用更为贴近气田区块的管理模型,则财务管理就会向着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转变。

五、结语

煤层气田智能化财务转型需要人类智能和工具智能并行,两者协同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且辩证统一。人对煤层气田开发认识的不断提高将带动工具智能的持续优化,而工具智能的不断进步将使人对煤层气田的开发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财务智能化转型需要从煤层气田整体上看管理,进行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煤层气智能化财务
2025 年全国煤层气开发利用量将达100 亿m3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迈向智能化:艺达电驱动高端制造之路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论智能化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典型应用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山西今年将全面实行煤层气矿业权退出机制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