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管理需行政管控还需专业引导
2021-11-23梁好
梁 好
教师作业布置不合理、学生作业批改不及时、家长代批等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早前媒体梳理发现,已有至少十个省份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叫停”家长批改学生作业。
作业布置乱象丛生,其原因在于作业布置不够规范,也在于教师专业性不足。一些学校没有对作业布置做出明确要求,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导致教师布置作业过于随意。为了提高学生成绩,部分教师盲目加大作业量,不加选择地指定教辅资料,在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也增加了作业批改难度。在此情况下,一些教师选择让家长参与批改学生作业。
作业布置与批改属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业管理与监督也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所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标准后,还需学校严格落实。
学校及研训部门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教师实施专业培训,让教师更加理性地对待作业,更加科学地选择作业。充分发挥学科组、教研组、年级组的作用,将作业设计纳入校本研究;组织学科教师深入研究习题,根据学生层次分层管理,明确不同层次作业适用的学生群体,供学生有选择地使用。通过推动作业校本化、班本化、个性化,努力提高作业质量,做到减负提效。
在教师评价方面,学校管理者也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量化评价转向质性评价,重在考查教师对作业的设计、基于学生作业的教学策略调整以及个性化辅导等内容。同时,学校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与评价观,不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淡化校内学科排名,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将教育质量评价的重点放在过程性监控及综合评价上,从源头上规避作业负担过重的风险与倾向。
另外,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作业监控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事项,对作业布置是否规范、有关作业设计校本研讨活动的开展情况、教师的作业评价与管理等内容进行督导。督导要关注学校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实际体验,关注家长的反馈意见,通过全方位的信息采集,考查学校对《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引导学校树立正确的作业观、教学观、质量观、评价观,通过作业改革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