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探析
2021-11-23刘书言
刘书言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5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审议通过,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步入了“法典”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1]4。对大学生这一青少年群体进行民法典教育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如何将民法典有效融入高校“德法课”教学,进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民法典教育,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民法典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探讨
1.是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程特点决定的
就一般高校而言,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法学专业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能接受系统的民法典教育,而非法学专业学生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这类学生群体法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程性质而言,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出台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为高校思政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2]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民法典教育,能够增进大学生对法律、法治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其法治思维、提升其法治素养。另一方面,要想提升课堂实效,就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回应社会热点。民法典的颁布是2020年中国法治进程的大事件,是具有时效性的思政教学素材,理应及时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2.是由民法典的特点决定的
新出台的民法典共七编,包含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及附则。从内容上看,与其他部门法相比,民法与人们的关系最为密切,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普通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买卖物品都在这部法律中得到了规范。也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校期间参加文体活动受伤,为组织集体活动租赁场地、商品质量缺陷索要赔偿、个人隐私泄露、路遇高空抛物、肖像被冒用等。因此,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上融入民法典内容,让学生了解法律赋予的权利和规定的义务,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保护自己,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3.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他们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法治进程。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快全民普法工作。大学生无疑是普法的重点人群,民法典也理应大学生普法的重点内容。因此,将民法典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让大学生成为普法的先进群体,进而带动全社会法治素养的显著提升,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法典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选择
将民法典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不能讲成法学专业课。因此,在课堂上不能单单介绍法律条文和具体规则,而要对民法典的内容进行精选、编排和整合,更加注重“强化民法观念的引导和民法精神的陶冶,着力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提升权利意识、契约精神和守法自觉”[3]。就民法典宣传教育的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三个阐释好”[1]5。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还要融入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创新亮点等内容。
1.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民法典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典,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1]6。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讲清楚这三层意义,可结合时事热点对相关法条进行阐释。
2.民法典的基本原则
民法典的总则编规定了六大基本原则,即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绿色原则,是民法典价值取向和性质的集中体现。值得一提的是新确立的绿色原则。绿色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项原则承载了人与自然共生的传统文化理念,回应了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现实困境,贯彻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是立法的创新之举。这六项基本原则,从不同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比如,绿色原则体现了国家层面价值取向的“文明和谐”;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分别体现了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自由”“平等”“公正”;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分别体现了个人层面价值取向的“诚信”“友善”等。通过二者内在联系的讲解,使学生明白总则编所确立的民法基本原则,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律上的体现,能促使学生更加坚定价值观自信。
3.民法典的基本要求
关于民法典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对应民法典各编。其中,“坚持主体平等”对应总则编,“保护财产权利”对应物权编,“便利交易流转”对应合同编,“维护人格尊严”对应人格编,“促进家庭和谐”对应婚姻家庭继承编,“追究侵权责任”对应侵权责任编。民法典各编的法律规范,实际上也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的制度设计。例如,民法典明确了旅客按票入座的义务,制约了“霸座”现象,体现在国家层面价值取向的“文明”;明确了不公平、不合理的“霸王条款”无效,侧重对消费者基本权利的保护,体现了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公正”;规定在市场经济交往中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应当“重合同、守义务”,体现了个人层面价值取向的“诚信”。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典中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是这部法典的灵魂。将民法典的基本要求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优越性,自觉地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4.民法典的创新亮点
新出台的民法典既延续了我国过去的民事立法,又针对新时代新的发展变化做了制度设计上的创新。将民法典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选取民法典中与大学生关联度较高的创新亮点。
第一,树立优良家风。民法典规定了优良家风条款,明确规定夫妻之间、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将优良家风这种价值导向法律化,能够为美好家庭建设提供法律上的保证。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有利于弘扬家庭美德,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念。
第二,个人信息保护。民法典明确了个人信息的定义、范围、处理要求,权利人的权利义务及侵犯隐私权应承担的责任等,能够有效遏制高校频频发生的“人肉搜索”“电信诈骗”等违法现象,督促学生合理合法用网,提高网络道德水平。
第三,禁止高利放贷。民法典规定禁止高利放贷,鼓励实体经济发展,倡导公平交易。目前,“培训贷”“创业贷”等多种不良“校园贷”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民法典的这项规定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消费意识,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树立正确人生观。
第四,英烈保护条款。现实生活中,抹黑英烈的事时有发生,比如网民“辣笔小球”恶意诋毁戍边英雄一案,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民法典明确了侵害英烈人格行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尊重英烈、敬仰英烈的良好氛围,增强高校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使命感。
此外,民法典关于“高空抛物问责”“肖像权使用”“性骚扰”“离婚冷静期”等新规定,也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在课堂上可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具体知识点解读。
三、民法典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设计——以见义勇为免责条款为例
为提升课堂实效,将民法典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协作等方式,根据给定主题,在案例分析中探寻知识点的应用;在教学资源与手段上,针对法学理论抽象、内容枯燥的特点,可以超星学习通平台为依托,运用投票、讨论等功能加强互动,使学习富有趣味性。例如,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六章第二节“全面依法治国”中“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一知识点,融入了民法典中的见义勇为免责条款,做如下教学设计:
第一步,课前在学习通平台上布置任务,让学生提前熟悉并思考案例。案例包括2020年的热点新闻事件“义工扶老人反被家属报警称肇事逃逸”[4],司法判例如2006年“南京彭宇案”、2008年“河南李凯强案”。
第二步,课堂上教师对案例进行引导提问:“如果你是那名义工,在马路上遇到摔倒的老人,你扶不扶?”,在学习通平台中发起投票,统计票数。
第三步,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学习通平台展开讨论,并提取学生回答的关键词。扶的原因是什么?不扶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人对见义勇为望而却步、避而远之?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大多数同学看到老人摔倒,第一反应都想去帮扶,因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道德规范深入人心,但是有些人也存在“不敢扶”的想法,担心做好事反被讹。尤其是过往的一些司法判例由于多重因素被误读、放大,加剧了人们见义勇为的恐慌。因此,“扶不扶”的问题不仅关乎道德,还关乎法律,说到底暴露出的是相关法律配套措施不完善这一问题。
第四步,教师介绍民法典关于见义勇为的免责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教师解读:这一规定为见义勇为者解除了后顾之忧,让人们的善行善意得到了保护和尊重。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请及时伸出援手,民法典会为大家保驾护航。也要提醒学生,平时可积累一些急救知识,遇到紧急情况要注意救助的方式方法,尽量避免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
通过讨论与讲解,学生了解了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的立法背景及重要意义,也借此掌握了课程的知识点:德治和法治是国家治理的两种重要方式,“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也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最终增强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热爱,激发了内心的法治情怀,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
四、结语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将民法典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挖掘思政元素,结合教学目标和知识体系合理授课,实现将民法典精神深植学生心中,切实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真正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