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研究

2021-11-23张兰君

现代交际 2021年23期
关键词:责任感培育价值观

孙 悦 张兰君

(西安邮电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大学生责任感的风向标,大学生责任感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奠基石,二者在实践中交融互促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青年是国家民族的栋梁与希望,大学生责任感的养成与否,与个人的自身发展、家庭的美满幸福、社会的长治久安、国家民族的兴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密不可分。因此,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助推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至关重要。

一、培育大学生责任感面临的挑战

1.注重个人发展,责任担当意识淡化

从总体上来说,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感是比较强的,也能够体现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担当。但随着利益主体的逐步多元化,大学生单方面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而忽视或淡化了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具体表现为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对社会问题关注思考较少;对家庭责任淡化漠视。这些行为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某些青年大学生个人责任感缺失,集体责任意识不强,民族国家意识淡化,实际责任担当缺位。

2.崇尚自我价值,利己性倾向明显

大学时代是青年人“三观”构建的重要时期。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功利性、利己性倾向,对非主流思想警觉不高、对价值扭曲变形现象视而不见,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在“凡事以‘我’为中心,一切从‘我’出发 ”思想的驱使下,毫不犹豫选择个人利益,崇尚自我价值,缺乏大局意识及奉献精神,而忽略社会价值。长此以往,这种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会导致重个人而轻社会、重索取而缺担当。

3.缺乏知行合一的践行能力

高校普遍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部分大学生过于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对思政课的学习投入精力较少,对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缺乏深入系统的学习。部分人也能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却不能做到融会贯通,更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的指南,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较少、责任担当意识较为薄弱。另外,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于责任的履行缺乏实际行动,只是单纯地停留在思想上、口头上,缺乏将责任转化为具体实践行动的能力,“知行脱节、知而不行”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大学生责任感缺失成因分析

1.个人自身因素

个人自身因素是内因,是导致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的根本原因。当代社会矛盾多发,价值取向多元,处在大学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还未成熟,“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易引发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出现社会角色失调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易出现同一性危机,不能形成清晰的自我认同感,自尊心遭受打击,道德标准受阻”[2]32。大学生社会历练少、社会经验不丰富,对发生的事缺乏正确的判断力、领悟力,看待社会问题只关注表象,不深究其产生原因和本质问题,或怨天尤人,或愤世嫉俗,说话行为不计后果,责任感出现缺失。

2.家庭和学校教育因素

孩子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当今社会就业压力与日俱增,高学历成为岗位招聘准入门槛屡见不鲜,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心理较为迫切和普遍,导致重智力轻德育现象日趋严重。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高校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还存在着一定问题,“思政教育的模式固化、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和责任感激励”[3],没有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与时代特征相衔接,“这种教育模式整体功利性较为显著,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的教育和培育,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4],造成部分孩子出现价值观偏差错位、性格执拗偏执、奉献精神缺失、责任担当缺位。

3.同辈群体的内化影响

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同辈群体之间的年龄地位相当、兴趣爱好相近,交流互动更为频繁自由,因此他们之间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更容易相互影响”[5]。在同辈群体中,如果部分成员出现责任意识淡薄、利己性倾向、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爱攀比爱炫耀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相悖,那么将会不断地给该群体及成员带来负能量,长期就会形成群体自身的价值观念,进而造成该群体成员责任意识上的偏差。

4.新媒体冲击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登上舞台,逐步取代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但新媒体的出现特别是新媒体的负面效应对一些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新媒体具备即时性、时效性等特点,各种时事新闻、流行话语通过网络瞬时实现共享,但内容上良莠不齐,在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负能量的舆论讯息进入学生视野,大学生是使用网络媒体的主力军,“易在网络新媒体空间中与多种思想意识发生碰撞,影响价值取向,导致责任感认知出现偏差”[6],进而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淡化了责任感。

三、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

“大学生是最富有活力、朝气、创造力的群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国家、社会、民众‘三位一体’之间的良性互动”[7]。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淡化是由其个人自身因素、家庭和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内化及新媒体冲击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我们要从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引领,切实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觉维护国家稳定和谐的使命感,内化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自我责任感的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从而转为实实在在的责任担当。

1.践行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国家责任感

“国家层面的价值理想是社会和个人价值追求的总体性目标”[8]12。正确引导大学生践行国家层面上的价值目标,首要工作就是要让大学生深入理解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精髓要义与“五位一体”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高校在全部学科教学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思政教师要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理论素养,真正做到内容熟知不含糊、旗帜鲜明有深度,根据青年大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优化教学课程设计、不断拓展思政课教学外延、丰富教学内容,避免空洞说教、照本宣科,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达到青年大学生听得懂、乐接受、效果好的目标要求。同时,也要让教学内容既有深厚的理论支持又有鲜活的案例,让青年大学生用所学理论在分析案例中进行验证,真正达到理论与案例深度融合的课堂效果。思政教师还要对每个词的内涵做深度解读,比如,要用党的初心使命来诠释国家之强大、民族之振兴、人民幸福之“富强”;要以人民至上发展思想来阐释人民当家、民愿主导、顺应民心之“民主”;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阐释传统美德、开明进步,追随时代之“文明”;要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来阐释政通人和、和合宽容,息斗止争之“和谐”。总之,大学生深刻理解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通过践行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树立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从而培育大学生国家责任感。

2.践行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国家价值目标和个人价值准则沟通的桥梁”[8]14。“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生动描述,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表现。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培育大学生良好道德规范。积极引导大学生讲自由不超越边界、讲公平不追求绝对,讲法治不触碰红线、讲公正时能守住底线,面对社会不良现象能够做出理性判断,采取恰当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二是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思想。围绕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标准,认清“唯西是从”“以西为美”错误思想的本质所在,揭穿资本主义通过模糊概念来美化西方民主的伎俩。弘扬与中国国情、社情和民情相符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充分认识到实现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就是为了营造良好社会秩序,进一步筑牢价值取向的“防火墙”,提升社会责任感。三是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社会现象。充分利用网络舆论引导,大力宣传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明辨是非、判断正误的能力,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与非主流思想做斗争,做到知行合一,切实履行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践行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自我责任感

“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国家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取向得以实现的基础”[8]15。“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的先进分子,必须做良好道德规范的排头兵、先锋官。对青年大学生碎片化、模糊化的价值观进行系统化培育,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绝不是空喊口号或空洞说教,通过授课、研讨、辩论、演讲、到革命教育基地观摩等多种形式,把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精心设计、常抓不懈。在内容上要融入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精髓,让大学生进一步汲取营养,深切感悟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寻求救国强国之道,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矢志不渝,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用鲜活的典型事例来诠释“中国精神”,让大学生深刻体悟中国为什么历经百年而风骨犹存,饱经风霜而生生不息。二是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合起来,培养大学生文明礼仪、助人为乐、乐善好施、勤奋敬业等意识和文明素养,用基本道德规范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对自己、他人、社会负责。三是加强诚信守法教育。学校要开设法律基础教育课及法制教育讲座,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和素养,从而形成知法、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高校要积极开展诚信守法教育实践活动,倡导以诚相待、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展示新时代青年的良好形象,“促使大学生由法律约束的‘他律’向道德自觉的‘自律’转化,增强大学生责任行为的自觉性”[2]37。四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各界要创设各种条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目标,更是我国贯彻党的路线方针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可以在寒暑假期参加“三下乡”“四进社区”等走访和调研的实操实践类活动[9],间接地磨炼品格意志,提升奉献责任意识,体会自身价值,认清使命担当。

四、结语

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风向标,是国家民族不断发展的奠基石,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因此,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入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创造优良的培育环境。当代大学生只有积极投身到艰难困苦中磨炼意志、锤炼品格,才能成为勇担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责任感培育价值观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我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培养孩子立身之本
——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价值观(二)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