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师生互动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2021-11-23王敏
王 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 杨凌 712100)
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流大学必须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目标。良好而有效的师生互动是确保知识传递、学术思维建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然而,当前我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师生互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现有文献来看,近年相关研究更加关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而对课堂外的师生互动研究较少,借助社会互动理论对师生互动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也比较匮乏。基于此,本文从社会互动论的角度,深入剖析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一、社会互动理论视角的师生互动内涵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及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互动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交往的过程。[1]社会互动理论包括符号互动论、拟剧论、常人方法学、社会交换理论等。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的互动是以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从而实现互动。[2]拟剧论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与社会成员进行互动,运用“印象管理”建立良好印象。常人方法学认为在日常实践中,行动者的行动、说明和场景之间处于不断的相互建构之中,强调互动过程中互动环境和规则的重要性。社会交换论认为互动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人们交换奖赏与惩罚的过程。互动主体在互动中会做出获取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并且会强化那些得到报酬的行为。
社会互动理论为分析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师生互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形成的各种依赖性行为的总称[3],特指师生双方之间的一切互动和影响[4]。在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中,师生互动具体是指在教师与本科生以创新能力为目的,双方围绕课程教学、实验研究、社会实践、学术交流等活动进行的对话和交流,主要包含互动关系、互动内容、互动频率、互动范围和互动形式等[5]维度。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进行频繁的互动,运用“知识+实践”的互动内容以建立起一种学习环境和学习的框架结构,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培育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互动关系不平等,抑制学生的积极性
本科生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的限制,在与教师互动时,易处于“被动听从”的状态,一味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建议行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被教师忽略。师生关系不平等,仍然遵循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互动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压制,创新能力中的批判思维能力难以被激发。
(二)师生互动频率低,对学生的学习监督和反馈不到位
理想的师生互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通过连续、及时及稳态的互动把控学生的培养情况。目前,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师生互动频率低、时间短、交流少,对学生的学习监督和反馈不到位的问题。据访谈,一些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时间间隔并不固定,互动频率较低时则以年为单位,互动需求依照教师而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不了解,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监督和及时反馈。学生缺少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学习目标不明确,易处于茫然无助的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效率低质量差。
(三)互动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除互动频率外,还需要对师生互动的内容这一因素进行把控。
1.师生互动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积累,交叉学科与国际前沿知识涉及较少,知识的深度、广度难以拓展;在课外实践中,更注重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启发性、探索性及研究性知识极少涉及,学生批判思维能力难以提升。
2.师生互动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数量不足
据访谈对象反映,一些大学几乎没有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与实践项目,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
(四)互动形式单一,缺少培养契机
坚实的基础理论、精深的专业知识及宽广的知识领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基,且知识需要通过扎实的实践转化成创新能力。这意味着师生互动过程中需要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完善、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转化能力。目前,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师生互动形式单一且缺少培养契机。互动形式单一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以课程教学为主,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及学术交流为辅,本科生创新能力难以被激发。缺少培养契机指的是师生间缺少以培养创新能力目的的互动契机,即学校未能提供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和互动平台,师生间难以实现需求互补,学术、学生资源被浪费。
(五)互动情景严肃紧张,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压制
互动情景是指师生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一切主客观因素,对学生学习具有潜在影响和熏陶作用。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才能创设良好、和谐、浓郁及积极的相互动情景,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6]然而当前学生在参与互动时,不敢在教师面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需要借助合适的交流情境作为鼓励性支持性的互动背景。
三、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科研任务重且自身观念陈旧
首先,教师科研与教学压力大,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师生互动质量差,互动内容浅,互动频率低,对学生的学习监督和反馈不到位、师生关系疏离等问题,阻碍了良性互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传统单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滞后,创新精神不足。一些教师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及考核标准培养学生,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和对于创新的迫切需求。最后,一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不佳,对学生的帮助微乎其微,直接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不佳。
(二)学生学习动机不纯粹
其一,学生学习动机不纯粹,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以学术为志业,求学欲望不够强烈,注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程度不足,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够。其二,本科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尚不成熟,不知如何处理互动中的师生关系。一些学生不懂如何与教师沟通,甚至不知如何联系教师,害怕给教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互动积极性较低,互动的机会少,因此教师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三)培养制度未体系化,目标定位空泛
培养体系是将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各类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方向、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体系,决定了师生互动的方式和互动的内容。当前培养体系层面存在着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未体系化、目标定位空泛的问题。本科生的培养体系包括了专业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中交叉课程少、前沿知识少;通识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与专业知识无关;综合实践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衔接不紧密;创新创业体系由于其目标定位空泛,有关创新能力的活动数量少、难度大、学分低,学生为了达到培养要求,往往选择容易达成的课程,有关创新能力的活动鲜有人参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差。
(四)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推动师生互动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本科生的管理体系实行学院宏观管理、辅导员负责具体学生生活、班主任负责班级集体活动的管理模式,而关于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师生管理制度没有建立。管理制度的缺失意味着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预期目标、培养标准、考核评价,师生互动缺少规范和科学依据,进而影响培养质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全依赖自身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主性。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只是出于道义责任或科研任务的需要,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与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四、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学习自主性
1.确立学习目标
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确立学习目标,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师生互动中学习、探索及积累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创新能力。
2.学生应该提高学习自主性
学生要依据目标的完成度选取学习资源,制定学习策略、方法,做好自我评价与监控,激励自己进行创造性学习。
3.妥善处理互动中的师生关系
学生应提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商,妥善处理互动中的师生关系。学生掌握一定的互动沟通策略,懂得合理恰当地向教师传达自身的学习诉求,根据教师的反馈结果适当改进学习状况,做好与教师的双向沟通,增进自身对学业乃至社会的了解。
(二)建立平等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角色定位,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应积极听取学生想法,尽量避免采用强迫方式来培养学生,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实现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其次,教师应根据互动形式的特点和要求,选取适合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高质量的学习问题,把教材内容转化为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研与创新的基本方法。同时,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督,让每个学生落实学习任务,杜绝搭便车行为。除了教学任务外,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进行适当引导、及时评价并反馈。最后,教师科研教学任务重,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提高学生的科研参与度和项目参与占比,将“知识+实践”贯穿其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三)学校改进培养体系,搭建互动平台,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学校应改进培养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设置相应的培训目标,夯实基础专业课程、增添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加强综合实践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联性和衔接性,添加共享课程,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学校应该搭建更多的支持性互动平台
学校应该举办更多的科创活动、科研竞赛、项目双选会、学术沙龙和学术讲座等,鼓励、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促进跨学科交流及学生之间优势互补、互相启发促进,达到对知识再加工的目的。学校应加强院院、院校、校企之间的联系,立足于学科特色,把握前沿知识,促进联合制定开发多元化课程,增加学生课外活动的机会,实现院院、院校、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3.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提升师资水平
其一,注重职前培训,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水平。其二,完善在职教师培训相应制度,促进教师转变传统思维观念和自身定位,提高教师自身创新素养。其三,必须致力于引进和招聘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并向各位教师传授新教学方式,共享和研发新技术,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
(四)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创设支持性互动情境
学校和教师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加强有效监督。其一,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完善教师的相应激励制度,注重和突出教师在培养过程中的贡献和作用,鼓励教师增加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投入度,为教师提供更加宽松的生存空间。在学校支持、教师投入,学生参与的条件下推动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其二,创设支持性的互动情境与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和教师应该倡导学生积极创新、敢于思考,勇于探索新知识、接触前沿成果,努力创设一种活泼、进取、良性、积极的互动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