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类型理论视角的解说词翻译策略研究
——以《吉林故事——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为例
2021-11-23王晨辰张晓琳
王晨辰 张晓琳
(吉林外国语大学 吉林 长春 130117)
吉林省博物院馆藏文物众多,展览丰富,馆内展览《吉林故事——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吉林省各地区、各民族的特色生产活动及文化习俗,吸引了世界各地对满、蒙、朝鲜族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与学者。目前,展览仅有部分指示牌包含英文版解说词,缺乏对应的多语种解说词全译本。对此,译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德国功能派学者凯特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框架下,结合历史背景及民俗文化信息,对展览解说词功能类型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提高翻译质量,以此凸显吉林地区民俗文化的丰富性,独特性。
一、文本类型理论
德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凯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首次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中将文本类型分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及感染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内有明确的逻辑分布,侧重于体现文本内容;表情型文本的语言具有美学修饰成分,侧重文本的形式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感染型文本则使受众得到情感上的影响,进而对受众的行为产生影响。
赖斯认为,理想的目的语文本应该是:译文的目的在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及交际功能方面与源语文本是等同的。[1]原文的主要功能性决定了译文的功能性,进而影响了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同时,原文可以拥有几种不同的功能。文本类型理论有助于客观分析翻译文本的功能,有助于译者了解不同功能的文本所具有的特点,有助于译者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2]
二、解说词文本特点
译者首先要确定原文本的功能类别。根据文本类型划分,旅游材料属于集表达(从原作者出发)、信息(尊重事实)及呼唤(激发读者)功能于一体的典型的复合型文本。[3]解说词既具有信息型文本的特点,即向游客传达景点的描述性信息,又具有感染性文本的特点,以生动的描述吸引游客引起其的兴趣,使游客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以此达到文化宣传的目的。
信息型文本要求应译出全部信息,传递原文指称的内容,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冗余。感染型文本要求译文应能在受众中产生预期反应,因此宜采用“编译”方法以实现等效。
三、文本类型理论的翻译策略
1.直译法+解释法
例1:在长白山茫茫林海之中,还有一种稀有植物被称为人参。人参是远古冰川纪遗存下来的古老珍稀植物;它不但稀少,而且有珍贵的价值,自古以来就被北方民族视为珍宝。但如果想得到它,往往需要采参人涉险走入茫茫的原始森林,在无边的林海中去搜索、去采挖,这个艰苦寻觅的过程民间称为“放山”。
译文:In den ausgedehnten Urwäldern des Changbai-Gebirges gibt es auch eine seltene Pflanze namens Ginseng.Ginseng ist eine uralte seltene Pflanze,die die uralte Gletscherepoche überlebt hat.Es ist nicht nur knapp,sondern auch wertvoll und wird seit der Antike von den Völkern des Nordens als Schatz angesehen.Doch wenn man es ergattern will,müssen sich die Ginsengpflücker oft zu weiten Urwäldern wagen,im grenzenlosen Waldmeer zu entdecken und auszugraben-dieser Prozess der mühsamen Entdeckung wird im Volksmund „Entdeckung des Ginsengs im Gebirge“genannt”.
本段旨在向游客导入传统民间活动“采参”,语言清晰,层次分明。译者抓住“放山”一词的核心即“发现山中的人参”,对其进行简要解释,长篇累牍的注释则略显啰唆。而整段文本则是明显的信息型文本,逻辑清晰地向听众明确传递人参的历史、重要性等信息,并对采参活动进行概括。此处采取直译的方法,直截了当地向听众介绍,以求达到信息完整度的最大化。
2.改写法
例2:当发现人参者回答五匹叶或六匹叶时,大伙会一齐喊:“快当!快当!”这叫贺山(“快当”是满语麻利、顺利、吉利和祝贺的意思)。
译文:Wenn der Ginseng-Entdecker fünf oder sechs Blätter antwortet,schreien der Team gemeinsam:“Mach schnell!Gut!”Dies wird Glückwunsch genannt.(“Kuai Dang”ist das Mandschu-Wort für“Schnelligkeit”,“reibungsloser Verlauf”,“Glüc k”und“Gratulation”)).
本段描述了采参活动中的“贺山”场景。虽偏重场景描述,但如对重点词汇“快当”“贺山”进行恰当翻译,也同样能在解说过程中,有效地影响听众,感染听众。
翻译“快当”一词时,译者既考虑到按简单音译会加重受众的理解负担,又兼顾感染性文本的要求,“快当”应当翻译成类似于劳动号子一样的词语;因此以此处译者翻译为“加快!好!”此处译者选取了改写的方法。若按照字面直译为“对山的祝贺”则与原意有出入,直接翻译为“祝贺”,可以照应前后文中“快当”一词的含义。
3.直译法与增补法结合
例3:放红榔头市的时候,要把成熟的参籽儿撒播到土里,长出参来留给后人。
译文:Bei der Suche in den Bergen im August und September des Mondkalenders müssen die reifen Ginsengsamen in den Boden gesät werden,um Ginseng zu wachsen,und die zukünftige Generationen können es ausgraben.(“Die Saison des roten Hammers”ist die Jahreszeit,in der die Ginsengsamen rot werden,wenn sie reif sind.Die roten Ginsengsamen werden an die dünnen Zweige gehängt und wie Hammer geformt.)
此段来源于放山人在采参活动中的行规,其中“放”和“红榔头市”是本句翻译的重点。
由于“红榔头市”这一意象非常陌生,并且解说词中对此种时令季节仅于此处提及,没有进一步进行解释,此处若按照一般规则直译为“红色的榔头”,游客听到直译的时节名称时并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无法有效传达信息,达不到信息型文本的要求;因此,译者将此段文本背后隐含的信息进行补充,补充的背景知识信息能够辅助听众理解。
在对“红榔头市”一词的处理上,在直译(Die Saison des roten Hammers)的基础上,对该时令季节进行增译,采取“直译+增补”的翻译策略。增补是为便利读者的理解而添加的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4]增补内容为:“红榔头市”是每年人参种子成熟后变红的时节。红色的人参种子挂在细枝上,形状像榔头。
而对于“放”一词,译者在不改变原文的基础上,对相对陌生的中文词汇增加相应的背景信息,使用简洁的概括性描述进行增补。译者翻译为:在农历八九月份在上山搜索的过程中。将“放红榔头市”的时间和背景向受众介绍清楚。
4.音译法与注释法结合
例4:早在辽金时期,辽帝喜欢吃“冰鱼”……历史上习惯把这种冬捕叫“春捺钵”。
译文:Schon in der Liao-und Jin-Dynastie aß der Liao-Kaiser gerne“Eisfisch”...In der Geschichte wurde diese Art des Winterangelns als“Chun Na Bo”bezeichnet.
“Na Bo”(sog.“Kaiserliches Jagdschloss”)gilt als ein Brauch,der sich auf die Aktivitäten der Migration und der nomadischen Jagd im Zusammenhang mit den nomadischen Bräuchen der Khitan bezieht,die der Liao-Kaiser im Laufe des Jahres betrieben hat.
此处摘自解说词中渔猎之乡部分渔人一节。通过介绍冬捕这一重要民俗活动的历史背景,游客能够了解冬捕活动的由来。本段属于明显的信息型文本。文中出现“捺钵”一词是本段翻译的重点。针对本部分的翻译,译者对“捺钵”一词进行音译。信息型文本的重点在于文本内容而非形式,而解说词原文略显单调,没有对重点词“捺钵”进行阐释,因此译者在其后进行注释。考虑到受众所处文化背景中,狩猎也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活动,译者将“捺钵”总结为“所谓的御用狩猎行宫”,并增加文字说明:“这也被认为是指辽代皇帝在一年中所进行的与契丹游牧习俗有关的迁徙与游牧狩猎活动”。
四、部分文化词汇翻译的思考
译者在翻译解说词时注意到,由于东北亚地区文化交流密切,一些词汇在化用后,虽然名称上相同,但在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例如,经常出现的“关东”一词,中国的“关东”和日本的“关东”在地理位置上指代有所不同。在本次翻译的解说词中,中国的“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而日本的“关东”即关东地方,是日本海域中的一个大区域概念,指日本本州中部偏东近太平洋的地区;因此,译者若将“关东”翻译为“Kanto”即为错译。译者选取了“östlich vom Shanhai-Pass”或“Nordostchina”两种翻译。第一种翻译应用于特定地理位置的描述,使听众有直观的认识,以此达到信息型文本“传递信息”的要求。第二种翻译适用于“关东”一词,仅起到辅助描述作用,此处翻译为“Nordostchina”(中国东北)则保持了行文的流畅。
在翻译过程中,朝鲜族泡菜并无直接对应的德语词汇,而国际上普遍认为泡菜是韩国泡菜。为与韩国泡菜区分,译者将朝鲜族泡菜翻译为“gewürzter Chinakohl”(腌渍的大白菜),此处为突出朝鲜族泡菜的原料与泡菜经过腌渍的特点,并且与韩国泡菜“Kimchi”(辛奇)进行区分。
以上范例对译者提出了要求。不同词汇的简单借用、混用会造成听众的理解偏差,译者要因地制宜,在不同的翻译场景、不同的文本类型中,选择恰当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
五、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文本类型理论在展览解说词翻译中翻译策略选择与应用所起到的指导作用。译者不仅考虑到解说词中的民俗特色词汇的特点,并且兼顾受众的接受能力,在翻译过程中灵活选取改写、直译、音译、注释、增补等策略,有效提高了翻译效率与翻译质量。译者并未将较为晦涩的民俗词汇简单采取音译,而是以多种翻译策略结合的方式,减轻了受众的理解负担,使外国游客对于吉林省民俗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