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宪益译者民族身份表征研究
——以杨宪益、戴乃迭译鲁迅作品为例

2021-11-23

现代交际 2021年23期
关键词:杨宪益译者身份

任 婷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06)

翻译可以构建一个民族的话语体系。译者的文化身份中的民族性对再现真实的民族文化身份有重要作用,因此,译介中国经典著作,译者的民族身份意识及职责对译作形成关系到能否保留真实的文化印记,能否以翻译为表征建立话语体系。有鉴于此,深入挖掘中国译者对经典著作的翻译行为对探究文化印记表征方式意义重大。鲁迅作品在翻译家杨宪益译作中占重要地位,译作真实还原了鲁迅行文成句的风格和民族特色文化印记,保留了作者个人特色及民族文化底蕴,这与译者个体的民族文化意识和译者民族身份的职责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译者民族身份内涵钩沉

霍米·巴巴[1]认为,改写和翻译是一项爱国主义行为,同时,翻译可以塑造民族身份和认同。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对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需要警醒,不能仅作“传声筒”,受到自身文化身份的制约和影响。[2]对于译介经典著作,李琴提出:“传达文化的民族性,实现民族文化途径的跨文化建构,从而在文明对话中发出中国声音。”[3]可见,学者们的翻译研究方向或已从语言层面的文本意义“再现”拓展到了社会政治层面的文化意义的“表征”。而当下怀抱文化自信的价值取向也促使了研究者对以翻译建构话语权的深入探究。王倩认为,现时代要“构建中国翻译领域话语体系”[4],这对翻译个体的译者文化身份、民族身份的研究有价值导向意义,关系到能否在翻译中彰显文化自信。译者对原作民族身份的尊重和真实传递可以在与异文化对抗中保留民族文化底蕴,构建中华民族翻译领域话语体系。由此可见,译者民族身份及其表征是译者研究的重要方面,而译者民族身份在翻译过程中体现为:译者的自信、独立、爱国的民族身份意识与尊重,传播、保留民族文化特色民族身份职责。

二、杨宪益民族身份的形成

1.杨宪益民族身份意识的形成——教育背景和时代背景

杨宪益的民族身份意识来自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及当时社会背景下紧握的民族独立信念。杨宪益出生于1905年,从小接受蒙师魏汝舟的教导,熟读中国文史哲典籍、深谙中华传统文化的要义,思想开明。中学时期,经历过日军攻陷东北沈阳、国家动荡的历史。17岁的他更是写下“愿得身化雪,为世掩阴霾”。的爱国诗句。彼时,他积极宣传抗日爱国讯息;在牛津大学期间,更是与友人开办了报刊,旨在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2.杨宪益民族身份职责——爱国情怀和社会职责

杨宪益的民族身份责任来自他不渝的爱国热情和“翻译了整个中国”[5]的社会职责。杨宪益的爱国之情一一埋藏在为国翻译的字里行间,他曾经说过:“在我这个时代,一上来就碰到了一个抗日战争。做中国人怎么能不爱国呢?……我不能够耍枪杆子,只能够帮着摇旗呐喊……”[6]翻译工作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一份职业,也是他爱国之情的表达。[7]41他和妻子为中国经典著作外译做出了巨大贡献。

3.杨宪益翻译鲁迅著作

杨宪益对鲁迅著作的翻译富有自发的情感和热情,他曾经说过,“我的译作中最有分量的可能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兼思想家鲁迅的四卷本选集”。迄今为止,杨、戴夫妇也是鲁迅作品翻译得最全面、准确的译者。他们的译本对西方的鲁迅研究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杨宪益夫妇译介的所有鲁迅作品中,《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被英国、美国多家出版公司先后于1959年至2004年出版发行。有人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这和杨宪益的民族主义情怀是一致的。[7]2杨宪益的爱国情怀、民族情感与鲁迅以文代刃、推进新文化发展、唤醒民族思想独立的信念相契合,才使译作一丝不苟地表征传递了作者、作品民族身份;因此,对杨宪益民族身份及其表征的研究,就应首先选取杨译鲁迅作品。

三、杨宪益民族身份在鲁迅译作中的表征研究

在当下大量外译中国经典著作、推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指引下,译者不但要具备语言文化能力,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担当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我们有责任对过往优秀的中国翻译家进行研究,并从他们身上学习民族身份意识、职责及在翻译活动中的表征方式。

1.源文本的选择

源文本的选择是译者民族身份意识和责任在翻译行为中首要的表征方式。杨、戴翻译鲁迅作品,在源文本的选择上能以传播鲁迅思想为立足点。他们所选择的源文本以鲁迅的小说为主,兼有大量杂文和散文。这有别于西方以鲁迅小说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选择方式,对全面介绍鲁迅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选择杂文进行翻译,改变了在西方人眼中鲁迅是“虚构作品大师”的形象。[8]译者能够选择《鲁迅全集》译介,是外文局国家机构的委托,对源文本的类型、具体作品的选择,则是出于译介鲁迅这一爱国志士的思想内涵的初衷,对西方社会全面了解鲁迅及其思想有积极意义。

2.民族文化态度

杨宪益在为数不多的谈论自己的翻译思想文章中曾重点讲了应从不同民族语言文化比较的高度翻译的想法。翻译是沟通不同民族思想感情的工具。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人都是人,人类的思想感情都是可以互通的……各个民族的文化积累又各有特点,每个民族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又会各有不同,这往往是外国人很难理解的。由此看来,杨宪益作为译者的民族文化态度塑造了译者忠于本民族文化的民族身份形象。在鲁迅作品中,杨宪益对鲁迅家乡的民俗、民风及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印记一一保留,为西方读者了解真实的鲁迅及小说真实的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3.翻译策略选择

辛红娟将杨宪益翻译原则总结为“求信求真”[9]。这与其在译介中国经典著作的基本原则和先见是相符合的。杨译偏向异化,这种翻译策略能保护原作的“经典性”。译者所秉持的民族身份意识、内化了的民族身份责任,使译者从行为上真实再现了中国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印记,杨宪益所具有的民族身份意识和责任使鲁迅的写作风格、原作的民族文化内涵得以尊重、再现,以此构建了翻译作品中的中华民族身份,体现了译者强大的民族自信。从译者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为中国文学翻译赢得了话语权。总体上,异化策略在鲁迅作品中的表征主要体现在对鲁迅写作风格的保留及对原文民族文化印记的再现。

4.还原句子篇章原貌

例:

原文: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10]

译文:She probably did not realize that her story,after having been turned over and tasted by people for so many days,had long since become stale,only exiting disgust and contempt;but from the way people smiled she seemed to know that they were cold and sarcastic,and that there was no need for her to say any more.

原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对比关系,“她未必知道……但从……觉得……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这里的对比关系表明,从乡人对她苦楚经历调侃和讽刺的态度中祥林嫂陡然领悟,她一遍遍对悲伤的吐露引来的再不是同情,而是厌烦。其次是句中形象化的处理。她的“悲哀”成为“渣滓”,人们的“笑影”“又冷又尖”。“渣滓”的一文不值和冰冷尖刻的乡人“笑影”,只留给祥林嫂独自舔尝这无尽的嘲讽、吞咽这回环往复的痛苦。因此她“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译者从句子顺序、分句间关系上对第一点做了还原:两个小句子依然用分号连接,中间转折词“but”不变,每个小句的译文也还原来了鲁迅简洁、冷峻的风格,副词的转换成了过去完成时态,“早已……”译为“had long since...”。句序的沿用,保留了原句节奏。前一句中“after...”处理为插入语的形式,结合整句来看,更凸显了作者对祥林嫂的苦难欲说还休、含蓄节制的行文风格。“只值得”的“只”直译为“only”,而用词性转换的方式对“渣滓”译为“stale”;“又冷又尖”直译为“cold and sarcastic”,是对原文形象化表达的还原。

5.再现民族文化印记

例:

原文:(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译文:(an had moreover lost its former expression of sadness,)looking as if carved out of wood.[11]

保留“木刻”的原本意象,是出于异化的翻译策略。异化策略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鲁迅家乡的地域文化特色,正如斯皮瓦克所言:“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识别、处理原文蕴含的源语文化所形成的他者性的过程。”“木刻”是鲁迅的家乡鲁镇一项独特技艺,也是鲁迅擅长和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译者将喻体“木刻”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将其完好无损地译为“carved out of wood”,具象地保留了鲁迅关于家乡的独特记忆,也为国外鲁迅著作研究提供了最本真的作品形象。

四、结语

译者杨宪益的教育、生活经历及社会历史背景对其民族身份的意识和职责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鲁迅的作品是其从少年时期开始就迷恋的,他的爱国情感和对鲁迅的熟悉和喜爱为其翻译鲁迅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宪益的民族身份也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表征:首先,构建了完整的源文本体系;其次,构建了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系;最后,完成了以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为宗旨的翻译话语权。

猜你喜欢

杨宪益译者身份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