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倒”的反预期性
2021-11-23彭彤彤
彭彤彤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7)
关于副词“倒”,已有的很多研究都涉及其反预期用法,如吴中伟和傅传凤(2005)认为,副词“倒”隐含着某种对立面的存在——非预期或不认可的情景[1],周红(2006)认为,“倒”的基本语法意义标识实际与在语义前提下推断出来的预期不同[2]、孙颖和郭继懋(2011)将副词“倒”的基本意义概括为“颠倒”,即两个相反语义背景下的预期在实际中发生了“颠倒”[3]。以上研究都充分关注到了副词“倒”所具有的反预期性。《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中给出了副词“倒”的七种意义或用法,分别是:①表示跟一般情理相反;反而,反倒;②表示跟事实相反;③表示出乎意料;④表示转折;⑤表示让步;⑥舒缓语气;⑦用于追问或催促。[4]以上七个义项中,从字面上看前五项都能够较容易地与“反预期”相关联,而最后两项看起来似乎与“反预期”的距离较远,那么能否对以上七个义项做一个统筹性的解释,陆方喆(2021)将其统筹到反预期的框架之中,并从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角度进行了分析[5],分析较为细致,将《八百词》中的⑥、⑦两个义项分析为关注听者主观性的具有交互主观性意义的表达,具有较大的创新性。
我们认为,可以用“反预期”来统摄并解释副词“倒”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而副词“倒”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表现或者说语义的侧重点的不同是由于其所关涉的预期主体、预期类型等不同,而以往研究多集中于预期实现的上下文语境或语篇模式上,较少聚焦于从预期主体,因此本文将从副词“倒”所关联的预期主体出发,对其所具有的反预期性进行分析,并同时分析副词“倒”在关联不同预期主体时所体现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本文所用语料均来自《八百词》中所举例句,将同时证明《八百词》中所给出的副词“倒”的七大义项都可以用“反预期”来解释和统摄,“反预期”义贯穿于副词“倒”的不同用法的始终。
一、副词“倒”的反预期类型
1.当前事实与常理预期相反
在该类别中,“倒”加在当前事实句中,所对应的是《八百词》中的第①个义项,即“表示跟一般情理相反”,如:
(1)妹妹倒比姐姐高。
(2)多年的老朋友,他倒跟我客气起来了。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认为“姐姐比妹妹高”“作为多年的老朋友没有必要客气”,但当前事实是例(1)和例(2)中的“妹妹比姐姐高”“他跟我客气起来”,并用“倒”来标识当前事实与情理预期的相反。该类别中的预期信息是常情常理信息,社会公众熟知度较高,预期内容不随具体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属于无定预期,因此预期信息也如例(1)一样常常隐去。
2.当前事实与上文预期相反
跟“与常理预期相反”不同的是,该类预期的预期信息是从上文中推出的,是由上文信息决定的,是有定预期,所对应的是《八百词》中的第④和第⑤个义项,即“表示转折”和“表示让步”,如:
(3)房间不大,陈设倒挺讲究。
(4)质量倒挺好,就是价钱贵点儿。
例(3)和例(4)在形式上分别为转折句和让步句,都是对同一所述对象的不同方面的描述。例(3)中上文“房间不大”引出所述对象“房间”负面属性倾向,而“倒”的使用则改变了这一预期,所关联的是房间在“陈设”方面的正面属性倾向即“陈设讲究”。例(4)中上文“质量挺好”是从正面描述所述对象,而前句的“倒”则暗示后句是从负面对所述对象的描述。我们往往会根据上文内容对下文内容做出预期性认识,一般来说,所述对象在某一个方面是积极的、正面的,一般我们便会预期该对象在其他方面也是积极的、正面的,而所述对象在某一个方面是消极的、负面的,同理也会预期该对象在其他方面也是消极的、负面的。
转折句和让步句的区别在于,转折句中“倒”加在当前事实句中,让步句的“倒”加在预期触发句中,同时二者还可以相互转换,如:
陈设倒挺讲究,就是房间不大。
价格贵点儿,但是质量倒挺好。
从以上例子中还可以看出,副词“倒”都是出现在对所述对象的积极、正面属性的描述的小句中。只是转折句和让步句在语义上的凸显有所不同,转折句中的表达重点是转折后句,往往是突出所述对象的正面属性,让步句的表达重点同样是后面小句,突出的则是所述对象的负面属性。
3.当前事实与听话人/被述者预期相反
该类别为当前事实与交互性场景中的听话人或叙述场景中的被述者的预期相反,预期信息是由听话人或被述者引发,说话人在用副词“倒”表达当前信息与听话人或被述者预期相反的同时,还带有对于听话人或被述者所持有的错误认识的批评、责怪的预期。该类型对应于《八百词》中的第②个义项,即“表示跟事实相反”,如:
(5)你说得倒简单,你试试看。
(6)他想得倒容易,事情哪有这么好办!
例(5)是对听话人预期的反驳,听话人预期“简单”,说话人用“倒”否定了听话人的预期,又用了祈使句“你试试看”进一步增强了反驳语力。例(6)被述者“他”的预期“想得容易”,并用“事情哪儿有这么好办”这一反问句予以反驳,同时带有对于被述者“他”所持预期“想得容易”的批评与责怪的语气。
4.当前事实与说话人预期相反
当前事实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又可以根据“当前事实”的不同分成两类:一类是客观事实,对应于《八百词》中的第③个义项,即“表示出乎意料”,如例(7),另一类是听话人的行为做法,预期信息为交互性语境中听话人的具体行为做法,对应于《八百词》中的第⑦个义项,即“用于追问或催促”,如例(8)和例(9):
(7)有这样的事,我倒要听听。
(8)你倒去不去呀。
(9)你倒说句话呀。
例(7)中说话人不相信当前事实即“有这样的事”,“倒要听听”表示说话人对于当前事实与自身预期不符而带来的想要一探究竟的行为,“倒”常常就加在后续句,即说话人对于当前信息与自身预期不符后的行为表现句中。
他人的行为做法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则不仅表达自己的预期,同时还欲调整他人行为使之与自己的预期一致。这里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追问,如例(8)针对他人“你去不去”时应给予回答却没有给出回答的行为,并进而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预期给予明确的回答“去/不去”,《八百词》中“用于追问”即是听话人的应答行为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带来的,另一种则是用祈使句表达要求,如例(9)中说话人预期听话人应该“说句话”,但是听话人的所为没有如说话人预期的那样“说句话”,故说话人使用祈使句“你倒说句话呀”要求对方调整为与自己预期相一致的做法即“你说句话”,《八百词》中“用于催促”的用法也是基于他人的行为与自身预期相反带来的。
当反预期主体为说话人时,“倒”往往加在由反预期所引起的后续行为句上,如例(7)中“倒”并没有加在当前事实句“有这样的事”中,而加在了由反预期性事实所引发的“我要听听”的后续句中。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当前信息与说话人预期相反”这一类中,由于“反”的是说话人本人的预期,故说话人对于当前事实与预期相反的情况的反应是最为激烈的,同时也更想要知道事实为何如此,如例(7),或想改变当前事实,使之与自身预期一致,如例(8)和例(9)。
5.听话人预期与说话人预期相反
此种类型与前面四种类型的不同之处在于,该类型不涉及当前信息,即客观现实性信息,而是凸显不同预期性主体之间在预期上的差异,交互性很强。具体又可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如例(10)指出不利之中的利,不好之中的好,一种是如例(11)表达与对方相反的意见。该类用法对应于《八百词》中的第⑥个义项,即“舒缓语气”,如:
(10)借这个机会去看看老朋友,倒也不错。
(11)这个牌子的自行车比那个牌子好?那倒不一定。
例(10)前面可能是一个对于听话人而言不利的场景,比如“去一趟距离远”,说话人在“倒”所在小句中指出不利中的利——“借这个机会去看老朋友”,例(11)是在副词“倒”所在小句提出与对方相反的意见——“那不一定”。该类反预期表达体现的是交互性语境之中听说双方之间在预期立场上的不一致,“倒”的使用体现出说话人注意到了听话人在预期上的不同,体现了说话人对于听话人预期的关注,体现出一定的交互主观性。《八百词》中的“舒缓语气”的解释便是说话人关注到了听话人持有的与自己不同预期的体现,通过副词“倒”将听说双方所持预期的相反性明示出来,避免直接说出说话人的不同预期所造成的突兀与尴尬,因此也有了“舒缓语气”的解释。
通过上面分析也可以看出,“反预期”性可以说贯穿于《八百词》副词“倒”的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中,而副词“倒”在不同的环境中关联不同类型的预期主体,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表达“反预期”义。
二、副词“倒”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
1.副词“倒”的主观性
沈家煊(2001)指出,“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迹。[6]反预期体现了当前事实与预期信息之间的相反关系,或不同预期主体预期信息之间的相反关系,而预期信息是预期主体主观认识与立场的体现,故副词“倒”在反预期表达中便带有了主观性,同时由于副词“倒”所关联的预期主体的不同,在主观性表达上也存在差异。
常理预期由于具有社会规约性,社会共识性程度高,说话人的预期在通常情况下也都是和常情常理预期相一致的,因此主观性较之个人预期而言相对较弱。上文预期相对于常理预期而言是有定预期,预期信息不具有社会共知性而受到上文具体内容的影响,故较之常情常理预期主观性较强,由于有具体的客观信息的明示,因此也有较为明显的肯否倾向性,故主观性较之个人预期相对较弱。听话人/被述者预期相对于说话人具有主体不可控的性质,因此主观性上可以说是弱于说话人的预期,而说话人预期则反映了说话人针对当前条件得出的主观性的认识判断,主观性较听话人/被述者的预期更强。而听话人预期与说话人预期相反这一类由于涉及交际场景中两个不同的预期主体,不涉及当前客观事实,故主观性最强。因此,副词“倒”的主观性强弱如下:听话人预期与说话人预期相反>当前事实与说话人预期相反>当前事实与听话人/被述者预期相反>当前事实与上文预期相反>当前事实与常理预期相反。
2.副词“倒”的交互主观性
吴福祥(2004)指出,“交互主观性”是指说/写者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读者“自我”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即关注听/读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但更多的是体现在社会意义上,即关注听/读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7]。由于说话人是交互性行为中的自主性参与者,而听话人是交互性行为中的共同参与者,因此当预期主体为说话人且预期内容涉及听话人时,预期表达具有交互主观性。当听话人的客观行为与说话人预期相反时,说话人试图通过言语行为调节听话人的行为,促使听话人的行为符合说话人的预期内容,而当听话人预期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时,说话人也会使用“倒”来明示这一“相反关系”,表达对听话人预期的关注。以上都是通过“倒”这一具有反预期意义的副词,表达对于听话人的当前行为或预期的关注,是副词“倒”的交互主观性的体现。
三、结语
反预期的用法贯穿于副词“倒”的用法始终,在不同的语境中关涉的预期主体有所不同,可以是当前信息与常理预期相反、当前信息与上文预期相反、当前信息与他人/被述者预期相反、当前信息与说话人预期相反、听话人预期与说话人预期相反,以上五种语境中“倒”的反预期义所体现的主观性越来越强,并且在听话人的现实行为或听话人预期与说话人预期相反时还体现出较强的交互主观性,体现了说话人对于听话人当前行为或预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