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域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分析
2021-11-23方艳
方 艳
(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 玉林 537000)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的接班者,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力军,针对其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引导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思想,如性别对立、利己主义、金钱至上等,这为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大隐患。[1]由此来看,针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深度思政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大学生作为我国新时代的建设生力军,具备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一、多元文化的特点
多元文化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其会对某一地区的教育教学、宗教信仰、阶层理念及情感观点等各个方面的思想意识造成极大影响。多元文化的出现与当代的国际发展趋势及全球化的大背景有关;因此,可以说多元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有效推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2]此外,多元文化基于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发展,是不同文化之间思想碰撞的产物,在推进人类社会前进的同时,也给各个地区和国家的思想意识形态造成了较大影响。
我们国家对多元文化持一种包容心态,很乐于接受一些优秀的文化融入本国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处于这样一种文化融合的环境之下,很容易受一些文化的侵蚀,进而对自身的认知和情感思维造成影响,发生认知混乱,甚至生出离经叛道的思想,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此,高校必须将思政教育重视起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新载体,宣传积极文化和思想,并渗透到大学生的观念中,教会其分辨优劣文化,进而实现良好的思想引导,保证育人的有效性。
二、多元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1.多元文化冲击高校教育环境
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也加速了世界各国文化在我国的渗透融入,在此背景下,多元文化逐渐成形,并受诸多国人尤其是年轻群体的追捧。各种思想与价值观念也跟着多元文化传播而逐渐渗入国人的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造成了极大冲击。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复杂,对多元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下,学校的思政教育环境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大学生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接收渠道也越来越多,使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受到影响,难以控制不良思想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甚至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的主流文化产生了抵触,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育。
2.多元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高校思政教育中,大学生是参与主体,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直接目标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朝着主流方向发展,保障大学生思想意识与社会的发展同向同行。但是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面对多元文化的侵蚀,很多大学生的内心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其价值观念也可能变得混乱、不坚定,进而可能会产生与主流不和谐的思想,甚至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不良影响。大多数大学生还是保持着高涨的爱国热情,但是这并不意味他们不会受多元文化的侵蚀。很多大学生的分辨能力还没有达到准确分辨良莠的程度,这就导致很多不良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入侵,对其未来的发展影响极大。[3]
3.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当前的高校教育还存在内容滞后、手段单一、理念落后等短板。多元文化的出现,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新的教育思路,促使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迈向新台阶,基于深度学习的课程思政、“立体协同育人”等教育理念成为广泛共识。从以往只关注正确的、主流的思想文化灌输,转为了以多元文化利弊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这有效丰富了教育资源,形成了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合力引导的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多元文化的融入,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的思政学习视野,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分析,可以让大学生更清楚多元文化的本质,提升学生的辨析能力,使其学会以辩证的思维来进行文化吸收。
三、多元文化视域高校思政教育路径
1.融入时政新闻,提升政治认同感
在多元文化时代,各类媒体成为大学生信息的主要来源。时政新闻报道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无论是专业思政,还是“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课程设计融入时政新闻,可及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4]例如,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戍边战士事迹等时政题材,为学生展现了青年一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引导学生向这些时代楷模、优秀青年学习,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再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央视新闻对四位戍边战士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陈红军、陈祥榕、王焯冉及肖思远四位战士英勇抗击外军,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大无畏精神。他们之中最年长的33岁,最小的陈祥榕还不满19岁,他们用自己的青春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用鲜血守卫了祖国的边境线,展现了当代青年战士的爱国情怀。教师要结合戍边战士事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岁月静好的生活是由这些战士们守护,和平幸福的生活是由国家来保障,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命运紧紧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军入伍、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让学生履行好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使命。增加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前往烈士陵园祭奠、慰问老红军、担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志愿者等,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爱国活动,让学生在思政实践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熏陶,鼓励学生学好专业课,积极参与基层农村建设,用知识回报祖国,真正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为选拔入党积极分子做好准备。
2.开发网络平台,强化思政宣传
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中,加强网络思政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打造一体化、多功能、交互式平台是高校强化网络思政宣传功能的重要手段。在当前以新媒体为主的网络宣传媒介中,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平台已经成为大量学生常常登录的网络媒体;因此,高校也应当发挥新媒体的媒介作用,通过构建专业的运营团队,实现趣味化高质量思政资源的持续产出,以此不断吸引学生的关注。通过与学生的评论交互,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制作更符合学生需求的资源内容,实现影响力更大、内容更优质、效果更卓群的思政教育效果。高校应联合思政教师、学生团组织、学生会、新媒体运营专业学生等组建学校官方的新媒体账号运营小组,借助新媒体发布重大新闻,比如国际新闻、国家政策、学校制度等,通过传播政治新闻,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建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观念;要发挥新媒体的媒介功能,制作或发布有思政教育功能的视听作品,以强化思政教育和思想引导,有效控制学生的意识形态。针对不同的新媒体平台,运营团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建设、宣传。
3.开展多元思政活动,加强教育成效
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发挥网络的交互性与联动性作用,进而组织线上的思政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通过网络参与活动,实现对多元文化的分辨,增强教育成效。如此不仅可以让活动拥有更高的影响力,而且还能利用网络的评选与展示功能,让参与者拥有更强烈的体验感与成就感,形成正面导向的作用。[5]在当前的网络大环境下,思政活动形式与内容都较为丰富,学校可以依据网络环境、社会环境、节假日等相关主题开展并设计各类活动。首先,在当代科技的支持下,智能手机的拍摄功能越来越完善,由此即可开展“微电影”“短视频”拍摄活动。而今年正值建党百年,学校便可以此为主题,引导学生拍摄微视频,以庆祝党的百年诞辰,比如可以展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呈现某一段革命历史或红色事迹、讲解某一场革命战役、重现某一段革命影视作品中的经典画面等。其次,学校也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组织思政活动。比如在端午节开展征文活动,以屈原的故事或民族文化为主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可以通过新媒体展示并评选优秀作品。又如围绕文化和民俗的主题,开展VLOG拍摄大赛,让不同地区的学生拍摄家乡的端午节习俗,进而通过新媒体的宣传,让不同地区的学生相互探讨习俗文化,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深化学生对区域文化的理解。在这样的活动之中,不仅强化了参与者的思政意识与道德素养,他们的活动作品也将成为思政宣传的内容,从而实现更有效的教育引导。
4.渗透工匠精神,优化育人效果
工匠精神是高等教育育人工作的重要内涵,也是多元文化视域的优质精神文化,对学生思想情感、认知能力、专业素质等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工匠精神宣传,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教育目的。首先,高校应建立官方运营的新媒体账号,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B站、抖音等,针对不同学生的使用习惯,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比如,教师可定期在微博上上传一些工匠伟人的故事,并联系当今社会热点进行点评,吸引学生阅读兴趣,使其更好地梳理思政知识与工匠精神的关系,促进其思辨能力的提升。而在使用微信、抖音宣传工匠精神时,高校可定期投送一些优秀文章,并开设相应的思考互动抽奖板块,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其次,教师可围绕“工匠精神”开展专题讲座,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岗位职责,收集相关纪录片与匠心人才实际工作的视频。以航天航空专业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热点,向学生展示“神舟十二号”上的爬行机械手臂、我国自主研发的空间站等,为学生展示精湛操作技能的同时,使其明确“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背后蕴含的情感文化。在此基础上,思政教师还可开设“思辨、提质、明发展”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联系当下社会,分析工匠精神与个人价值之间关系,并思考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高校还可主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岗位职责与专业技能,并将拍摄的视频统一上传至校园网络平台,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最具工匠精神的潜力之星,营造优质“工匠”校园氛围,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综合发展。
四、结语
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要全面解读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内涵与价值,并将其作为思政教学工作质量提升新突破口,革新教学形态,提高优秀精神文化渗透力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形成良性引导。教师可以通过融入时政新闻提升政治认同感,开发网络平台强化思政宣传;开展多元思政活动加强教育成效,渗透工匠精神优化育人效果等策略,多措并举,丰富课堂内涵,提高思政教师教学工作针对性与指向性,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特征,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