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跑团载体的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研究

2021-11-23

现代交际 2021年23期
关键词:环节体育活动

杨 雪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基础活动之一,跑团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效延续与补充,是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形式。开展形式主要通过大学生主动参与并互动合作、积极配合上级机构与外界机构组织,以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在此活动中,学生可以增强自身体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个性。[1]跑团活动可以结合学校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与开展多种活动,建立一定的组织管理体系,培养当代大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大学生跑团载体对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意义

1.有助于唤醒学生健康意识

跑团活动要求参加者有一定的自律性,形式为学生主动参与,每天早晚至少有100名学生参与进来,既可以提升身体素质,带动参与热情,还可以唤醒学生的健康意识,提升自我约束能力,培养自觉参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与习惯。

2.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跑团活动属于体育活动的一种,但由于组织形式的特殊性,其在锻炼时间与锻炼强度上都远超于常规体育课程,其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的锻炼,还可以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升学生体育实践水平与自我锻炼能力,让学生感受参与的愉悦,进而激发积极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有助于锻炼学生心理素质提升

跑团会举办一些相应的活动,运动与心理发展结合,鼓励学生从繁忙的学业压力中“走出来”,以自信、愉悦的心情面对生活,以运动活动充实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而不断增强其心理素质。

二、基于大学生跑团载体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培育面临的挑战

1.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学生的参与情况既直接影响了该活动的实效性,也反映了跑团的资源组织配置效率与管理完善程度。学生参与程度的高低不能用参与活动次数多少来衡量,还需要判断学生锻炼过程中知识、情感与行动方面的表现状态,是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对自身行为与他人互动行为综合表现的结果。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多数学生对此活动的参与程度不高,高校多数跑团在组织方面也受到一定影响。在时间安排上,跑团缺少固定的时间安排,周末的组织频率较低,大多数跑团选取晚上开展活动,但晚上往往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高峰期,容易出现活动场地受限、活动组织较为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其活动质量。在参与频率上,多数跑团成员是常规参与,很少有自觉参与的。在参与意愿上,多数跑团的女性成员明显多于男性,女生参与的原因主要是认为跑团活动可以减脂塑形、缓解生活学习压力,且很多女性参与者认为可以锻炼交往能力,得到他人认可。[2]男性参与的原因主要是提升运动技能,若团队活动中有专门的运动指导老师参与,会大大提升男性参与者的兴趣。在参与学生占比上,大一与大二学生为满足修学分的需求会积极参与,参与人数较多。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受学业与就业情况影响会选择退出活动。

2.管理体系尚未完善

大学生跑团日常工作与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有效、科学的管理,但目前多数跑团将工作重心放在组织活动上,忽略了跑团的管理,缺少对应用专业人士与体育教练等权威资源的重视,这就导致即便社团开展了大量活动,但仍难以实现有效发展。从内部分析,多数跑团是由学校相关部门管理的,各项活动的组织与资金的审批都需要经过上级相关部门,跑团主要参与者与组织者在管理方面缺少一定的自主权及选择权,进而导致其自身发展受限。在多种自发性跑团组织形式中,不乏非正式组织团体,此团体缺少上级管理机构,也没有学校拨款的资金来源,在经费方面相对较为短缺,导致其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从管理方面分析,相关数据显示,大多数跑团在组织活动中并没有设定安全预案机制,绝大多数跑团内的参与人员并没有相应的急救证书,甚至跑团指导教师大多由相关管理人员组成,这些管理成员专业不一,缺少一定的管理知识,缺乏活动与运作的实践经验,大多数管理者的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难以有效满足参与者的需求,日常各项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组织管理较不理想

笔者对大学生能否持续加入跑团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分析了大学生跑团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数据显示,部分参与者表示不再继续参加跑团,原因主要是业余时间较少、活动频率较低、活动缺少专业的指导与训练、形式单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较大等。不再继续参与的成员大都即将毕业,或转本学生,面临就业重压力,且转本学生学业目标比较明确,相关实验与科研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参与时间较少。再加上目前跑团活动开展的频率较低,每周1—2次,有的间隔更久,约为两周一次。出现此情况的主要原因为宣传力度较低,多数学生难以了解;组织效率较低,多数管理者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难以有效利用活动的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

三、基于大学生跑团载体的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策略

1.完善内部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

完善的内部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可持续性特点,可以综合反映大学跑团正常运作与良好发展。此模式中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决策环节,此环节主要包括了对活动方向、管理决策、相关组织活动等的综合把控,由相关管理人员构成;需要对相关场地与器械建设制定相关条例,对核心管理内容提出相应指导,筹集活动资金,并组织、实施等,此环节主要由团长与副团长等主要管理人员负责。二是执行环节,此环节主要是实施与推进活动计划,充分发挥各个参与部门的资源优势,既要体现出组织活动的标准,也要展示活动的灵活性特点。此环节的核心虽然为执行,但也要注重对执行过程的综合管控,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机制,找出具体实施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其更好地适应发展需求。三是监督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对整体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原有计划中的各项目标与任务能够逐一实现。[3]四是反馈环节,此环节注重全体参与人员的评价与反馈,将目标与效果进行对比,定期对参与人员进行建设与活动参与满意度的调查,借助此形式充分了解活动组织存在的问题,并为决策环节提供一定科学有效的反馈。可以将跑团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组建小组群或骨干群,利用多种形式或多个APP形式线上打卡,实现对参与人员或参与活动的线上监督。这些环节的设计,旨在建立严格的组织管理制度,随着跑团组织的不断壮大,其成员已经超过百余人,组建团长、副团长、后勤、策划等运营管理岗位,以确保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管理。应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开展体育活动,满足学生的实际运动需求,充分发挥参与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体育共性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在不断实践中完善跑团的相应管理机制,进而提升其综合影响力。

2.健全跑团管理机制,制定责任条例

目前多数高校的跑团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机制尚未成熟,缺少对未来明确的规划;因此,跑团应结合目前发展实际情况,与相关部门协商,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与计划。这些条例是建立在调节内部关系规范管理者基础上,规范相关参与成员的行为与组织活动的相关文件不仅明确了各位参与成员的权利义务,更是细化了责任,这对跑团未来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这使制定的相关条例具有明细化特点。制定相关活动的参与流程与管理制度,让每一位参与者或管理者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提出严格要求。例如,相关成绩不能挂科、不能出现违纪情况、要达到品学兼优的水平等;定期公布关于跑团建设与管理的条例规定,让参与者及时了解活动参与流程,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3.优化组织活动形式,构建特色活动

跑团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有效延续,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其过程要充分体现出多样化特点,构建多种特色活动;因此,要正确认识到跑团的重要性,明确其在推动学校体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加大对硬件环境的建设,包括对活动场地与器械的补充、对相关硬件设备的调整等,需要学校予以资金或政策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认识到此活动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加强对参与人员技能的训练,促进跑团活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以多方位多层次的形式介入促进跑团建设。例如,可以定期在校园操场上组织路跑活动,由体育教师对活动进行指导,使每一位成员都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的运动技能。又如多举办一些主题鲜明或形式多样的跑团活动,开展多项环保公益跑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在“环保跑”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随身携带环保袋,在慢跑的过程中随手捡拾路边的垃圾,既锻炼了身体也美化了环境。

4.规范内部活动流程,设立奖退机制

前边提到,目前多数跑团活动缺少安全预设机制,组织管理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相对不足,安全隐患较大。为避免事故发生,应规范活动流程,设立相关机制,每次活动之前应规范此活动流程,制定完整的活动方案,对场地、交通及活动宣传等做详细的规定。可通过网络形式将日程与相关条例向全校师生公开。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跑团内部人员的合理安排与管控,并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与退出机制,多鼓励优秀的参与者分享经验,淘汰参与不主动、活动组织形态缺少适宜性的跑团或重新组建。

四、结语

大学生跑团活动并非单纯的体育活动,它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对跑团组织的关注程度,多给予跑团鼓励与支持,并为其提供一定的硬件设备与师资力量。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成员的需求,聘请专业教练,对学生运动技能进行培训,多组织有特色的活动,打造有目的性与趣味性的主题活动,吸引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探索符合跑团组织特点的发展途径。

猜你喜欢

环节体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谚语趣画
我们的“体育梦”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