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1-11-23关宜韫

就业与保障 2021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文/关宜韫

对大学生而言,就业是迈入社会的标志。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大学生如何调节自身心态,适应自身新角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有必要在短时间中获得社会心理学教育,从而推动大学生在就业的同时优化与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1]。促进大学生良好处理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顺利就业,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正值青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被人们认为是最健康、最活跃的群体。一方面,学生在生活经历上拥有极大的相同点,即经过严格、统一的考核,变成这一群体的成员;另一方面,大学生之间还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来自各个地方,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家庭背景多样化,成长的经历以及性格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就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在一起度过四五年的集体生活,这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经历。但是,伴随高校扩招,社会快速的发展,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一个特殊的时间段,该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较不成熟,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展现出十分迷惑的情感。据有关研究表明,我国部分大学生出现精神疾病的概率不断提高[2]。在大学生中出现精神疾病的学生人数虽然较少,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具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缺乏积极性、厌学、抑郁、情绪较差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流产生了影响,对学生综合发展与人格的培养造成了阻碍。因此,有必要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目标具有片面性

在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消极心理对学生的影响,在学生心理出现疾病或问题的时候,才对学生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辅导,这种教育的方式通常忽视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精神疾病的防治,对积极的心理因素重视不够,所以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反向心理暗示。

(二)师生间关系弱化

从传统消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育性”思想不足,“治疗性”观念不断获得强化。想要获得心理健康帮助的大学生,通常会被判定成是患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此学校中很多学生不想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并且拒绝和教师开展交流活动[3]。学生一般会对心理健康教师产生排斥心理,强化自我防卫意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不良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以稳定开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许多学校的一门公共课程,还有些大学也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课通常根据专题分类。首先,介绍一些心理问题;其次,提出一部分在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具体案例;最后,通过分析和探讨相应案例找出有效解决心理疾病的方式。而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帮助学生维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并不断克服心理上的不良情绪,并非侧重教育学生怎样帮助自身和他人治疗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弱化学生积极心理因素和潜能的激发,并且还偏离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

三、就业视野下高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严重的盲从心理

近年来,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面对这种形势,大部分的毕业生都希望可以在发达的城市找到十分稳定的工作。学生对就业形势具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对造成这种就业形势的主要原因并不了解。大部分刚毕业的学生缺少丰富的经验,应该选取较为基层的工作积累经验。然而有一些大学生对层次较低、薪酬较少的工作岗位极其不屑,盲目追求薪资较高、十分体面的工作岗位,造成一部分社会工作出现无人申请的状况,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造成严重影响。

(二)存在潜性自卑感

目前,高校教育的进程逐渐从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学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高校却忽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社会一部分专业实际需求较少,高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未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就业困难[4]。此外,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单一的、大众化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只是在第一年接触职业规划课程,并在最后一年接触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也是采取谈话与讲座的方式,仅仅简单为学生介绍求知技能和就业信息,并非全面教学。此外,相关的心理咨询老师分配不均,有些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处理各种各样具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个数已经超载,导致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想要创建具有全面性的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就业视野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以自身为基础的心理教育

大学生就业是学生和社会企业的双向选择。当学生对就业单位的薪酬、福利、工作强度、环境等提出要求时,企业同样会对学生的能力、专业、素质、技能等提出要求。要求较高并且心理挑剔极为严重的学生,自身的就业心理就是极为重要的症结,并没意识到就业双向选择的重要意义,固执地认为用人单位必须满足自身的就业要求,并且没有客观正确地了解自己的资格、等级、技能、素质、品德等各方面条件。因此高校在就业视野下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让学生正确了解“双向选择”的重要性,使得大学生在选取就业单位的过程中,分析自身的教育背景、成就、素质、能力等各项条件,并测试是否符合就业单位提出的标准,假如自身标准低于就业单位标准,则有必要降低对就业单位的各种要求,扭转学生心中“薪酬高”“待遇好”“工作环境优越”等各种不合理预期,并培养学生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高校大学生通常缺少丰富的就业经验,在刚进入工作岗位时,不能马上“位居高位”,获取良好的薪资待遇,所以大学生需要从适合自己的经验、能力、知识的工作做起,按部就班地完成本职工作,并配合公司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考察,从而获得晋升的机会。针对一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态不稳,频繁出现跳槽的现象,在“按部就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求教师重点教育学生了解“脚踏实地”的重要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应该怎样“稳”住学生心态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邀请一些在用人单位具有良好表现、将就业稳定与成功绑定在一起的优秀学生现身说法,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就业稳定的重要意义。同时,高校还应该收集一些目前在社会中因为心态不稳定,频繁跳槽导致工作一事无成的个别案例作为反面教材,使得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稳定发展,从而避免走弯路。

(二)保持刻苦上进的心理教育

许多大学生从上学到毕业,家庭基本上为他们提供了十分稳定的经济支撑,特别是对一些单亲家庭来讲,家长只要求学生把学习当作自己的责任,并未提出其他额外的要求。在这种十分安逸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学生通常会缺少艰苦奋斗的心理,事先没有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5]。许多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往往会把“勤奋工作”当作选人的一项条件,所以,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优秀品德,使其在学生心中不断扎根。为此,在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以前,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招聘实习生提供校园平台,并支付学生一定标准的薪水,结合学生工作的具体状况,及时向学校反馈学生在企业中的工作态度、经验等情况,学校则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衡量学生的综合成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有意识地不断适应真实的工作环境,以免其在毕业后因为不适应工作环境而选择逃避现实。总的来说,培养学生勤劳奋斗,并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依靠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使得学生拥有独立人格,才能避免“毕业后吃得多做得少”的尴尬就业局面。

五、结语

高校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择业态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校就业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项十分困难、并且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大量教育工作人员积极调动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寻找更多的教育路径,使用各种教育方式,全面探索和实践。对于现代社会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大学生有必要随时更新自身就业观,做好知识储备,并保持良好的择业态度,及时调整自身的择业行为,顺利就业,以此实现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