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2021-11-23孙鹏翔周冰冰
文/孙鹏翔 周冰冰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实施教书育人方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为方针,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运用,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化实用性价值,并采用合理的方式不断创新与优化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作用
(一)具有指引作用
在高校思政教育下推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在于为学生打造正面积极的学习环境,同时营造具有厚重历史感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引作用,明确发展方向与定位,最大限度上为学生的学习环境提供正面影响因素,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助力,从整体上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文化素养。
(二)具有凝聚作用
高等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吸引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校园产生敬仰之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与校园建立起密切联系的自主能动性,从而积极与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全面实现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运用的凝聚作用[1]。与此同时,基于其凝聚作用的实质性价值,有利于充分贯彻落实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促使学生自发对校园环境产生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贡献自身最大化价值。
(三)具有传承与弘扬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通常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期限,这有助于校园文化逐渐拓展与创新。不断优化思政教育的相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逐步朝着多样性校园文化载体形式发展,从根本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与深化改革[2]。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极易受到新文化、新理论的冲击,但事实上,这些新文化实质上都是原本文化的演绎和创新。基于此,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仍需要大力宣传与弘扬原本的思政教育理念,同时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理念的优势进一步深化与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结构体系。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一些思政教师过分注重向学生讲解政治理论基础知识,仅在宏观角度上引导学生对具有研究价值的政治问题进行学习,未真正带领学生探究更深层次政治理论知识的时代内涵与重要作用,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且思政教育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仍然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性和片面性等问题。这种现象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第一,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等领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校也随之对高科技价值的重要性产生了认知,并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将科技文化融合引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但高校却未注重思政教育的同步发展与普及,间接造成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的渗透工作未全面贯彻落实,未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促进作用;第二,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多元化渗透,大学生在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取相关信息的同时,网络信息对他们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阻碍作用,而校园文化建设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滞后
由于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设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运用过程中的偏差,无法保证其他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现阶段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往往以科技为核心,忽视了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性[3]。在高校校园文化实际建设过程中,主要以加强学生核心道德素养为首要教学目标,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各种角度上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良性发展未得到充分保障。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效果不佳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思政教育的实质性价值并未全面表现出来。一方面,部分高校实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时仍未摒弃传统落后的价值文化观念,过度重视思政课程认知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从而导致高校思政教育无法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进行融合应用,也无法基于校园文化的创造性价值强化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与核心素养。此外,一些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也未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与意识形态。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只注重讲授专业性基础知识点,但很少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平台,学生无法真正体验思政实践活动的各项有益环节。
三、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应用的对策
(一)加强思政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柱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关联性与互通性,这为两者的高度融合应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并有助于全面体现高校思政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柱作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政教育传播的载体作用,从根本上推动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均衡稳定地发展。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推行思政教育的组织与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并不相一致,尽管在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时两者会呈现不同程度的关联性,但多数情况下两者仍处于相互独立状态。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从教学目标和功能性效用角度来看是统一的,都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为主要目的。基于此,将高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不但有助于更进一步延展思政教育在课堂以外其他地方的实践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还能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保持稳定性与长期性。基于此,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时,应结合思政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案,而思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应有针对性地引进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理念,推动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紧密联合与均衡发展,将思政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柱作用全面体现出来,以此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高校也应与时俱进,灵活地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与革新的大环境背景下,高校也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将新媒体技术引进各项教育活动中,将其视为校园媒体的重要构成内容,而校园媒体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来源,更应高度重视对新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以此将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紧密相连,合理拓宽思政教育在课堂活动的延伸范围,为思政教育的效用性提供基本保障。
(三)借助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思政教育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育人教学理念,并对文化育人理念的重要作用有正确认知,采用合理的方式大力贯彻建设人文校园环境的具体方针,为学生创设具有浓郁思政教育氛围以及丰富校园文化背景的校园环境。大学时期作为学生“三观”启蒙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跳跃性思维最发达、对未知事物探知欲望最强烈的关键性时期,高校可以结合学生这种显著特征积极开发第二课堂,定期开展多元化社会性实践活动以及主题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全面贯彻落实思政教育[4]。基于此,高校可以在校园文化主题活动中宣传与科普典型的优秀人物事迹,大力引导学生向榜样看齐,在日常生活中实时观察学生成长动态,为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督促学生日后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
(四)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感知校园文化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范围的急速扩大,学生的生源情况也随之发生一定的波动性,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多样性地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与创新,进而导致校园文化也形成明显差异性趋势。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思政教育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的基本认知,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在良好的思政学习环境下提高自身核心道德素养与思想政治水平。从实际校园文化建来看,高校要在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和多元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为学生构建具有正面导向作用的思想文明世界,真正为高校内部各项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能锻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力,突破传统的思政教育局限,使学生从实践中深刻认识校园文化,为学生奠定健全性人格打好基础。
四、结语
实现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发展目标对促进高校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跟随时代发展潮流,时刻谨记与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对思政教育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时代内涵有明确认知。在校园文化实际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思政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柱作用;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借助第二课堂锻炼学生亲身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感知深厚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