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23陈光

就业与保障 2021年3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旅游文化

文/陈光

目前,文化旅游作为新兴经济文化支柱产业,可挖掘的经济效益潜力巨大。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递增,文化旅游业同样面临着众多问题[1]。因此,思考并寻找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输出与文化旅游业的紧密联系,探寻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固有人才培养模式下,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很难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创新需求有效对接[2]。这就要求高校调整并创新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艺术设计需求相关调查研究,准确把握艺术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全面了解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文章以结合文化旅游业为例,积极开拓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文化旅游”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文化旅游行业的现状

当前,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尤其在向文化旅游开发的路径中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但是文化旅游在系统开发这方面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产品研发不够、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缺乏系统性、研发人才匮乏等问题。一直以来,旅游业商品的研发设计雷同严重,缺乏创新;旅游项目相关策划、宣传、形象定位等都缺少鲜明特色。旅游业的相关艺术设计水平跟不上文化旅游的发展需求,直接影响旅游产业及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对高质量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需求巨大。高校艺术教育有望成为旅游产业尤其是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的技术、智力支持和研发平台。充分利用艺术设计的优势,塑造本土艺术特色,重视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才能充分展现文化旅游产业特有的地域文化和艺术魅力。

近年来,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不断扩招,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诸多问题。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呈现出实践能力较弱、社会竞争力不强、个人成果薄弱、市场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因此,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构建合理的实践培养策略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才能解决日益凸显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供需匹配度低的问题。

二、“艺术设计+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优势

“艺术设计+文化旅游”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艺术设计与体验应用相结合。有效转化科教创新成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

“艺术设计+文化旅游”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实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科研的特色化、常态化、实效化及与地方企业间的互动。促进艺术设计教育与地域文化、经济现状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优势,积极开展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确立艺术设计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文化旅游”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充分利用艺术教育特长和高校人才优势,凸显吉林省文化旅游的文化性、差异性、地方性和艺术性特点,提升文化旅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吉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成为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的技术、智力支持和研发平台,充分体现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既能有效带动并明晰学生就业方向,推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同时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艺术设计+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校企融合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学生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有利于推进并实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科研的特色化、常态化、实效化及与地方企业间的互动。校企融合既能有效推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完善,同时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加大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就业实际需求的匹配度,应合理搭建与企业的合作教育平台,积极开展见习、实习、实训、定向就业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加强高校教育与就业单位之间的对接,根据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有机调整教学策略和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高校艺术设计人才专业培养与工作岗位的契合度。

(二)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经济转型对人才转型的必然要求。合理借助企业的资源,推进教学实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快速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提升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产教融合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脱节、错位问题的有效途径。“产”不是单纯的产业生产,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其目的是更好的“教”。尤其是针对文化旅游产业与艺术设计专业,不断融合二者的文化属性与艺术属性,加强对实训、社会实践、阶段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体优化和系统设计,在产教结合较成熟的情况下,再逐步向“产、学、研”系统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同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开拓并建构“艺术设计+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赛带课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实践训练对学生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多种模式和赛事培养学生设计、制作作品,通过选拔作品,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积累能力,提升具地域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效果。“以赛带课”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和检验艺术设计作品应用的有效方式,通过定期组织主题赛事,更好地提升课程实践度、拓展设计思维、开阔艺术设计眼界。其中要特别注重实践内容和实践模式的创新应用,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比例,增加自主实践比例。通过逐步形成赛事规模,吸引相关文化旅游产业的关注,进一步有效转化艺术设计成果,增强艺术设计类专业与社会、企业实践需求的匹配度。通过主题赛事的影响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平台进一步定向、订制培养优秀人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学生课上作品、阶段任务布置及组织参赛,不断更新、筛选出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完善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四)订制培养

订制培养包含人才订制与产品订制两个方面。人才订制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合理设置课内外学时和辅修、选修专业课程,构建不同层次的知识平台,实现分级分类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以实战设计能力培养为主,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完善主修、选修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切实提升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及实践效果,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同时积极开展艺术设计需求相关调查研究,全面了解社会、行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从而使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更有针对性地实现“人才订制”。

产品订制是指在“艺术设计+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中要积极、准确地把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在旅游文化产品设计订制、旅游环境资源设计定制、旅游文化周边设计订制等方向培养和指导学生。在基础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引导和指导学生发挥自身设计特点及优势,从而强化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五)文化延伸

文化旅游产业的灵魂在于“文化”,艺术设计的根本也是文化的体现、传承和升华。二者在文化属性上的契合度极高,将延展、创造出更多、更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兼顾当地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地域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助力。结合吉林省“双线”文化旅游的布局规划,深入挖掘地域性文化旅游的文化性、差异性、地方性和艺术性特点。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结合东方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主题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艺术设计的优势,展现本土特有的地域文化和艺术特色,提升文化旅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结语

在“艺术设计+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建构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培养方向特色化、教学内容实效化、教育方式多样化、成果评价多元化以及模式衔接灵活化。以就业为导向,深入研究吉林省重点地域旅游文化的特色、资源,不断推动和助力当地旅游产业产品的设计,形成可持续性设计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吉林省文化旅游面临的产品设计优势不突出问题。通过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实现“艺术设计+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对吉林省文化旅游的智力、技术持续支撑,充分体现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凸显吉林省文化旅游的文化性、差异性、地方性和艺术性特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同时完成符合就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星.云.海》
《花月夜》
谁远谁近?
旅游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