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社区教育的困境及出路研究
2021-11-23仲红俐
仲红俐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1)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导向
教育部在《教育中长期计划——继续教育专题规划(草案)》中明确将社区教育纳入继续教育范畴,由此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继续教育单列出来,强调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这些顶层设计彰显出国家对终身学习的重视以及教育体系建设的新理路,体现出国家对教育现代化的政策引导,从而打开高校开展社区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局面。
(二)理论意义
高校开展社区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高等院校创新发展的有效机制,也是高等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有力抓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实践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科学理论成果的指导。
我国社区教育的兴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1]在中国知网平台上以篇名“高校社区教育”进行文献检索,近三十年来,仅有382篇论文发表,我国关于高校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不足,不能满足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也与社区教育的横向发展、内涵建设的趋势不相适应。因此,要加强高校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并以学术的视角分析我国高校开展社区教育的作用与困境,探寻高校开展社区教育的路径,从而更好地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教育实践工作。
(三)社会环境
高等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与途径。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是通过高等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体现出来的,高等教育促成社会成员在社会层次结构中的地位变化。社区教育体现了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趋势。高校推展面向所有社会成员,尤其是成人群体的社区教育,能满足现代社会的终身学习需求,进而解决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高校具有比基础教育学校更丰富的科研资源与更雄厚的学科建设基础。同时,与普通学校教师相比,高校教师应担负起更多的服务社会的使命。
社区教育的宗旨是服务人的发展、服务社会发展(社区建设)。学校教育是社区教育的导向和枢纽。高校教师走进社区,将自身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特色资源输送到社区,服务社区居民,是提升社会大众科学文化素养与生活品质、推进学习社会建设的助推器。高校开展社区教育,是对当今中国高校的社会教育责任的一种解读,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开展社区教育的作用
(一)建设学习社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是: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观念转变,也是从总量向结构的转变。目前,总体而言,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不仅涉及物质生活层面,更多指向精神生活层面。
哈钦斯在他的《学习社会》一书中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他主张对人的价值观和学习观进行变革,这一变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学习社会”。我们也可以说,终身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学习社会。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社会的基础。
当代学校教育从时间维度上讲,是为终身教育奠基;从空间范围上讲,是众多教育机构之一,需要向学习社会开放。高校是高水平人才集聚的智库,也是社区教育资源的孵化器。高校要在学习社会建设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尽到自己的责任。高校通过资源整合与开发、师资培育、送教社区、项目建设、网上学习、社区建设等途径,为社区居民,尤其是成人群体提供大量丰富的、优质的各类学习资源与服务,以满足不同类别学习者的终身学习需求。这是建设学习社会的有力抓手,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社会教育力
终身教育理念的倡导者朗格朗认为,统合指的是“每个个人在自己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就教育训练的不同阶段作出统一和协调的努力”。[2]高校开展社区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则是一种教育共同体式的资源统合与机制变革。当今高校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它需要不断地与社会其他系统进行能量交换,以增强自身的生命力。
社会教育力是重建有关“教育与社会”关系性质的着力点。当代的社会教育力,由教育系统内正规和非正规开展的教育活动所生成的“教育作用力”以及教育系统外其他各类社会系统进行的活动所内含的“教育影响力”两大部分构成。[3]从这个观点出发,高校开展社区教育形成的“教育作用力”与社会教育资源统合形成的“教育影响力”,共同促进了社会教育力的提升。
(三)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的功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始终是高等教育一直在发挥的主要功能,也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主要使命。文化传承与创新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与兼容性。
社区教育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扎根于社区的教育形态,具有区域性、群众性、实践性、乡土性等显著特征,以服务人的终身学习、服务社区发展、建设学习社会为主要目标。高校大力推展社区教育、广泛开展社会服务,能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社会的流通,减小高等教育机会的阶层差别,促进教育公平。
但是,据调研发现,对于很多高校而言,社会服务的相关工作并没有得到较好而有效的开展。究其原因,一方面,受生产力水平所限,我国尚未形成市场有效介入社会服务的模式。目前,整体而言,我国的社会服务工作仍以公益性、低回报、边缘化等为主要特征。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一些高校领导鉴于社会服务较低的收益性与边际效用,没有给予社会服务充分的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缺乏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资源和渠道。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阻碍了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成为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桎梏。然而,据国外经验分析,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是高校高水平、创新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与有效途径,不仅能够激发高校高质量办学的积极性,还能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社会的流动与利用,体现出教育的终身化、全民性。
高校开展社区教育,通过制度贯通与统筹协调实现高校与社区的有效连接,将高校继续教育资源输入社区或向社区居民开放,将社区教育的价值理念与核心要素融合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中,探索共建项目与合作平台,实现区校联动与资源互通,这是高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渠道,昭示着当今高校教育现代化、服务全民学习的应然状态。
(四)推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多样化发展
在我国,高校教师作为文化层次最高的教师群体,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更需要突出科学研究、专业发展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使命。而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为高校教师专业化、多样化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比如,中文专业的教师可以开发传统文化、道德修养类的社区教育课程,服务于社区居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可以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进社区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调适、不良情绪缓解等辅导活动;理工科相关专业的教师可以探索机器人、创客、职业技能等体验类、应用类社区教育形式;艺术类专业教师可以开展社区教育手工类、艺术欣赏类课程的实践探索;教育类专业教师可以为社区居民开展家庭教育服务;卫生医学类教师可以为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提供医疗保健、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生活常识服务等。
高校教师送教进社区,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服务形式的转变,其更多的价值体现在高校教师对社区教育一般性规律的学习与理解(理念认知)、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调研(教学目标)、对将专业知识渗透进社区教育课程的方式探索(课程结构)、社区教育教学设计与学员互动(教学模式)、社区居民反馈与评价(教学反思)等内容中,从而促进了高校教师专业的多样化、延展性、创新性发展。
三、高校开展社区教育的困境
(一)相关行政决策存在误区
出于一定的政治性与功利性,有些高校领导没有正确认识到社区教育的科学性与内在价值,忽视了社区教育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做相关行政决策时存在误区,从而使高校社区教育发展缺乏总体规划与各类保障。主要原因有三:
1.社区教育的地位尚未得到确定
社区教育仍未享受立法的保障,社区教育至今仍未被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序列中,处于教育“边缘化”的境地。
2.缺乏机制平台与行政执行力
据了解,很多高校开展社区教育,因为缺乏政府层面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平台建设,所以导致社区教育工作得不到有力的组织保障与行政推动,从而陷入一种“无政府”状态。
3.社区教育为高校创收的功能暂时尚未得到较好地发挥
目前,社区教育在我国仍是政府扶持下的准公共物品,由政府统筹、授权的社区教育机构负责进行具体的实施工作,或者由政府购买企业、社会组织的相关服务。因此,我国社区教育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社区教育的经济效益不如学历教育明显,社区教育为高校创收的功能暂时尚未得到较好地发挥。
(二)制度建设不完备
制度不仅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同样是使教育获得良性发展的决定因素。[4]制度建设是高校开展社区教育、服务市民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与组织保障。
有学者提出,利益冲突是教育政策问题构成的关键要素,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受教育权利的公平分配。[5]受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发展阶段所限,我国社区教育的利益冲突,目前主要表现在经费分配上,这需要政府的政策加以大力保障,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这也是社区教育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政策是化解利益冲突的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政策有时是有滞后性的。
再者,由于一些高校领导对社区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导致高校社区教育工作缺乏制度建设,尤其是缺乏相关的政策保障与激励措施,社区教育水平较低,教师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实际上,高校本身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获得社会各界各方面的支持。社会各界也日益认识到高校的重要作用,主动要求与高校合作,从可行性来说,社会服务与社区教育是重要的合作内容。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建立完备的政策制度与组织机构,以满足其与社会各界互动、融合的需要。
(三)师资建设水平较低
教师是教育的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甚至可以说,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影响着高校开展社区教育的深度与延续性。据调研,高校社区教育师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校教师的专业资源未能较好地整合到社区教育中,导致高校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动力不足。第二,缺乏社区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与激励机制,影响高校教师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第三,团队化建设水平较低,缺乏社区教育培训与名师引领,从而使优质教师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社区教育师资建设水平整体水平较低。
(四)缺乏完备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体系
课程建设是社区教育的核心,决定着社区教育的质量与内涵。高校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应该从课程建设着手,开发具有高校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较为完备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体系,尚未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有系统的认识,不能对高校教师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工作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必要的保障,从而导致高校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质量整体不高。如,有的高校只规定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内容,但是对如何实施社区教育课程的路径方法仍不够清晰;有的高校采取措施推动了送教进社区、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工作,但是缺乏对教师社区教育工作量的转化路径以及相关的管理考评规范。
(五)社区教育项目质量仍需提升
项目建设是推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抓手。对于高校来说,社区教育项目建设不仅是一个具有科学性、社会性、回归性的系统性社区教育实践过程,还是一种依据对社区教育内涵的价值判断,对某一项特定的任务,进行策划、组织实施,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实际上,整体而言,我国高校开展的社区教育项目建设水平普遍较低、质量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建设的内容与形式存在问题与不足,教育设计不够合理,社区教育的功能没能得到较好的体现。(2)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项目活动往往流于形式。(3)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制度保障不到位,从而影响到项目建设的成效与考核。(4)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建设与品牌培育水平较低。对于社区教育而言,因服务群体的多样性与区域发展的差异性,社区教育的内容设计与实施路径应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社区教育特色项目的打造应该是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居民、助推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学习需求,实现社区教育的目标与价值。
四、高校开展社区教育的路径
基于发展困境,高校开展社区教育,关键要在制度建设、章程制定、资源统合、师资培育、课程开发、送教社区、项目建设、宣传推广上探寻出路。
(一)制度建设
高校开展社区教育,需要创新组织、制度与机制,在与社区的互动中形成教育合力。
1.政策规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政府必须拥有强烈的政治意愿推动市民终身学习。经费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保障。基于以往的发展经验,政府部门要提前做好社区教育经费预算工作,将社区教育经费正式纳入政府的教育预算序列,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增强社区教育的经费保障与政策规范;要出台相关政策,对经费的分配、使用与监管提供必要的依据,从而增加普通民众接受社区教育的教育机会,促进受教育权利的公平分配,尤其要将有限的社区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倾斜,提高社区教育的社会地位。如美国以立法的形式促进了高等学校的社区服务职能,美国的《莫里尔法案》《海琪法案》都加强了高等学校为社区农业服务的职能。再如江苏省常州市政府正式发文成立了常州社区大学八所分校,这些分校均是常州地区内的高校;同时,常州市政府对其组织管理、指导服务、考核评估、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政策要求,为常州市高校开展社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高校开展社区教育,必须首先进行完备的制度建设,制定系统而有效的相关政策制度,如《高校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度》《高校社区教育经费管理制度》《高校教师社区教育奖励办法》《高校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高校教师社区教育工作量计算与认定办法》等。
2.体制机制
从体制上来说,教育体制改革在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社区教育同样适用这一原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教育的首要发展目标,可见,体系建设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建设的新话语。[6]高校开展社区教育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模式。基于系统分析法的视角,现代终身教育体系的整体性构建需要开展行政体制改革,打破上下层级间的制度壁垒,转变教育管理职能,下放教育管理权力,缩减不必要的管理层次,畅通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资源双向互动与整合利用的渠道,从而在动态性发展中实现系统的最优化。如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江苏省常州市于2011年成立了由常州市政府副市长为组长,常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常州市教育局局长、辖(市)区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区长等27位行政领导者组成的常州市推进终身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正式签发了《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常州市推进终身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十年来,该领导小组大力推动了常州市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常州市社区教育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为常州市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从机制上来说,高校开展社区教育,其主要方向就是形成一种高校服务社会、深化社区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它既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更需要广泛的社会共识与合作。要广泛吸纳社会教育资源,增进社会教育资源的横向连接,建立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构关系,通过各类运作方式发挥出社区教育的功能、体现高等教育的优势。这种运作方式可以包括构建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共建社区教育课程、构建社区教育师资库、立足于社区开展品牌项目基地建设、开发高校“一校一品”社区教育特色项目、打造旨在培养社区教育骨干教师的高校社区教育工作室等。
(二)制定章程
中国社区教育是由地区居民自发产生的,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由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旨在以提高地区居民精神与文化素养,满足他们自我完善的要求,以及以切实保障地区居民自主学习权利为宗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7]如果说制度是一种社会的博弈规则,体现的是“自上而下”的逻辑生成路径,那么,章程则是组织之间协商一致、共同协作的活动规范,体现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关系。社区教育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则须依赖章程的制定来提高其自组织能力与生命力,整理社区教育内部因素的有序结构,协调社区教育与外部世界的相互关系,激发基层社区实现居民学习权利的积极性,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性人格,从而形成一种平衡、有序、稳定、高效的教育生态发展模式。
高校开展社区教育,应该建立相关章程。这种章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高校与社区双方对社区教育活动的目标与期望;社区教育的表现形式与评价方式;高校拥有的继续教育资源能够运用于社区教育的内容、程度及权重;社区提供的承载、活化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条件与平台;共建合作项目的意愿与预期成果等。
当然,基于社区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与区域性特征,章程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为了更好地利用多家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服务当地的社区教育,江苏省常州市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制定了《社区教育高校联盟章程》《社区教育项目基地建设协议》等规范性文本,对于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建设来说,它们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动力,推动了社区教育的纵深发展,提高了社区教育目标的达成度。
(三)资源统合
1.成立社区教育高校联盟
统合高校的继续教育资源,尤其是专业资源与师资力量,通过结构调整与机制建设形成一种教育共同体式的社区教育高校联盟,是社区教育制度建设与内涵发展的突破口,也是高校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平台与保障机制。这种社区教育高校联盟作为一种松散结合系统,兼具科学性与灵活性,能够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凸显社区教育“自下而上”的逻辑规律。基于社区教育高校联盟的平台,通过发展社区教育,创新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推进高校创新能力建设与专业特色发展,应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2.发挥高校对社区教育资源的集聚与辐射
近年来,国家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概念,架构终身教育立交桥,其基本思路是把各种原本互不关联、互不相通的教育形态或教育资源通过有序梳理与有效协调使其得以连接与贯通,进而实现有机统合。[8]高校与社区的双向互动与连接贯通,发挥高校对社区教育资源的集聚与辐射,是架构终身教育立交桥的重要途径。据悉,上海一所大学每学期向周边社区发放听课证,社区居民只要通过网上申请即可获得听课证,享受到高等教育服务,实现了高校向社区开放,促进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流通。
高校需要积极主动地推进自己与社区的关系健康发展,促进自身与社区的良性互动。要通过法律保障与政策引领,争取解除因历史原因、利益原因造成的桎梏,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机连接与融合贯通;形成跨部门合作的推进网络,提高社区教育的效能,实现一种平衡、有益、协调的良性教育生态,从而促进高校与社区的关系由互惠互利走向互生共长。
在美国,公立学校通常是通过向社区开放来实现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向社区公众开放学校设施;举办“学校开放日”活动;向社区成年人、老年人提供教育服务;与工商企业开展合作。我国高校开展社区教育,或许可以借鉴美国的这种方式,加强高校与社区的深层互动与紧密关系,形成高校与社区的积极的双向期待。
(四)师资培育
1.加强社区教育培训
要通过各种形式对高校教师开展经常性的社区教育专题培训,使这些高校教师逐渐熟谙社区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原理,并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经验较好地整合到社区教育中,从而更好地服务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教育教学。
2.建立社区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与激励机制
高校要将本校教师开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服务社会的工作量正式纳入学校绩效考核范围,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科学研究等工作提供配套政策与经费支持,从而建立并不断完善社区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与激励机制。
(五)课程开发
泰勒提出,一个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确立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课程评价。社区教育课程作为大课程体系的一个分支,是指根据课程一般理念和社区教育特定需要,用于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实现社区教育目的而设计的,有指导的学习方案,或者是有目的地指导学习者获得教育性经验的计划。[9]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探索高校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体系。
1.确立目标
确立目标,这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对于高校而言,社区教育尤其是课程建设在教育计划中不应处于“边缘性”的位置。高校应该把社区教育资源建设、课程开发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内容之一。确立目标则是高校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目标的确立要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开发目标的确立,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社区教育课程面向的对象的复杂性与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上。因此,前期的社区发展现状分析与居民学习需求调研是目标确立的前提,需要“高校教师、社区管理者、居民学习者”三位一体式的共同参与。
2.选择经验
选择经验,通俗来讲即编写课程内容。黄云龙教授曾提出,社区教育基本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四大类: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课程、职业技术教育培育课程、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家政教育课程。在这四大类基本课程体系的框架下,高校教师在编写、设计社区教育课程内容时,要结合前期的调查分析与建设论证,将自身的专业资源与研究成果巧妙地、适需地整合到社区教育课程中,从而打造出具有高校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尤其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说,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职业技术类教学资源,激发出高等教育的活力,基于市场需求与社会导向,开发出具有应用性与实用性的社区教育职业技术类课程,促进社区居民的综合能力提升与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技术类课程的建设水平是影响社区教育课程质量乃至社区教育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
3.组织经验
组织经验,主要指实施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与课程编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资源的流通与传播。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实施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意味着要走出“象牙塔”,送教社区,服务社会。为确保社区教育教学效果,高校要制定教师送教社区的制度规范,以应对课程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保障社区教育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另外,高校教师因受教育经历较多、受教育水平较高等因素影响,在实际的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时,较容易出现教学表达过于“学院派”的倾向,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与居民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尤其是在开展文化素质类等普适性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时,要尽量多运用通俗化、口语化的语言,避免使用枯燥、晦涩的语言表达,并将这一教学理念正确地贯穿于教案制定与教学设计中。总之,要适应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全民性、平民化的基本现实与一般规律。
同时,要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法,使教学风格更趋丰富多样。社区教育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为多种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较好的契机。如,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课程与公民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更适合使用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与读书指导法; 职业技术教育培育课程可以使用练习法、建设法; 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更适合家政教育课程教学。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衡量社区教育工作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至少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开展。
高校层面。高校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监管与考评是规范、保障社区教育课程教学的组织基础,是影响高校开展社区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层面应依据相关制度文件,实施评价考核与奖惩措施。
社区层面。要基于合理有效的章程,评价社区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同时,要结合本社区的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通过一些实证性的、前瞻性的研究,论证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社区治理的正相关性,从而进一步分析、评价社区教育现在以及将来可以为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及人口结构带来的积极影响。
社区学习者层面。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了解社区学习者是否在社区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丰富了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了精神上的收获;还要深入研究社区学习者是否通过社区教育,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得到了学习的收益。高校教师也可以在每次社区教育课程结束后,与社区学习者互动交流,通过各种直接的、间接的方法得到学习者对社区教育课程的评价,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教师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反思、修订、调整。
(六)送教社区
送教社区是高校服务社区教育的主要路径。送教社区的一般流程应如下:第一步,由社区大学或者社区教育委员会制定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标准,组织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开展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与编写。第二步,各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单位根据组织文件,积极引导、发动高校教师参与社区教育,并制定相关的保障与激励措施。第三步,各高校教师按照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标准,依托各高校自身的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开发各类适合社区居民的社区教育课程,由各高校整理、上报给社区大学或者社区教育委员会。第四步,社区大学或者社区教育委员会根据课程开发的质量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收集、编辑、汇编新开发的社区教育课程,并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分类与课程体系建设。第五步,通过建立“社区大学——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将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层层向下推送,最终由社区居民选课。第六步,根据居民选课情况,社区大学或社区教育委员会将制定阶段性的社区教育课程选课计划或实施方案。第七步,将选课计划或实施方案交予开发课程的各高校,由高校安排教师送教进社区。第八步,在送教进社区活动开展的进程中,社区大学或社区教育委员会要负责相关的调研监管与协调指导工作,认真服务社区教育课程的实施,及时解决送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九步,社区大学或社区教育委员会要做好课后的课程评价与教学反馈工作,树立优秀社区教育教师典范,建立社区教育教师的激励机制与退出机制。
(七)项目建设
开展社区教育项目建设对提升高校社区教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深刻的意义。要通过科学而完整的项目化运作方式,立足于社区,建设高校社区教育工作室,共建社区教育项目基地,开展成人教育特色项目。
1.建设高校社区教育工作室
高校社区教育工作室应设领衔人,领衔人要是具有丰富社区教育工作经验、充分掌握社区教育教学规律的、有较强协调管理能力的高校教师,同时也应是拥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社区教育名师。高校社区教育工作室建设是一种以名师引领、团队建设、送教社区为主要形式的,旨在促进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与师资培养的长效机制;另外,它作为一种项目建设与建设平台,更是社区教育优质资源的集聚地与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的孵化器。工作室领衔人要通过成员招募、制定方案、签订协议、集体备课、学习研讨、社会实践、指导考评等途径,加强高校社区教育工作室建设,打造社区教育特色成果,为高校教师赋予另一种独特的社区教育教师的角色,使高校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的功能,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学习社会的形成。
2.共建社区教育项目基地
这些社区教育项目基地建设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服务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为宗旨,开展各类学习、体验、培训、展示等活动。如,作为江苏省常州市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单位之一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其继续教育学院主动赴社区寻求合作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依托该校“圣贤文化育建幸福家庭”社区教育工作室建设,与常州市钟楼区青枫社区等五个社区共建了五个社区教育项目基地,极大地推动了社区教育资源与服务的推广。
3.开展成人教育特色项目
社区教育服务于成人学习是提升社区教育水平的重要方向。一些发达国家开展的社区教育实践,如德国的双证制教育、美国的学分银行制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宝贵的经验与成果,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鉴于我国社区教育仍处于较为薄弱的初始发展阶段,目前参与社区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社区居民以少年儿童及老年人为主。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较难辐射到以青年人为主的成人群体。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社区教育的内容结构与成果呈现方式没能和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密切衔接,不能满足成人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与生活技能提升的需求。因此,我国社区教育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卖方市场”,必须提高社区教育对于成人产生的收益,充分凸显社区教育的市场价值。
发展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主体的社区教育,还有较长的路需要走,不仅需要制度保障,还需要社会支持。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开展切实可行的成人教育特色项目。
一方面,可以基于社区教育的平台,将职业技能鉴定引入高校社区教育工作。如拥有信息特色的高校可以开展信息类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拥有卫生特色的高校可以开展卫生保健类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拥有旅游特色的高校可以开展旅游类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从而扩大高校社区教育项目范围,促进高校社区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对各年龄段的人群来说,成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机会成本最大。那么,社区教育工作的任务不仅在于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更重要的是要科学引导居民学习。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制度,通过积分兑换等一些激励措施引导成人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并将社区教育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无缝对接,将成人积累的学习经历转化为自身的教育资本。
(八)宣传推广
宣传工作是展示社区教育成果、提升社区教育的社会效应的重要窗口。宣传工作既是社区教育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动力。对于高校而言,社会民众对其教育功能的理解,一般集中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范畴,而较少能够正确认识到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与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的作用、价值。因此,及时、大量地进行新闻报道与媒体宣传,对于高校开展社区教育而言,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具体的宣传推广工作可以基于“线上”与“线下”两个方向去开展。线上工作:要建立专门的服务居民终身学习的网站,在提供终身学习资源的同时,大力宣传高校社区教育工作;同时,还可以利用公共交通媒体、电视媒体、手机APP等途径扩大宣传。线下工作:要积极利用社区的橱窗、宣传栏等工具,发挥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体及一些社会公共设施的宣传作用,让社区教育走进社区居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