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胀走势考验主要央行公信力
2021-11-23宗涛编辑张美思
文/宗涛 编辑/张美思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广泛地持续上涨。一种商品价格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上涨,但物价广泛继续上涨的原因通常只有一个,就是货币发多了。即便是供给减少或者需求增加了,只要没有足够多的货币,就不会有通货膨胀。因此,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
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同时认为,反过来也是对的。也就是说,只要货币多了,必然会带来通货膨胀。毕竟,货币多就意味着相比商品,货币不值钱了,用货币表示的价格就应该上涨。
然而,现实世界里货币和通货膨胀远非线性关系,同样多的货币供应量可能对应不同的价格。比如,在纸币时代,货币供应量通常呈上升态势,但通货膨胀水平会有高有低,甚至还会出现通货紧缩。老百姓一般会讨厌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意味着钱不值钱了。但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小幅通货膨胀则是更好的状态。
目前,即便是最严厉的中央银行,也不会追求零通货膨胀目标,而是希望将其控制在2%左右或以下。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仅能够刺激消费和投资,为经济带来活力,对中央银行来说,还意味着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只要减少货币供应就行了,通常也必然会有效果。而如果是处于零通货膨胀甚至是通货紧缩状态,即使增加货币供应也未必能拉升通货膨胀,并可能会带来股市房市泡沫、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中央银行应对通货紧缩的经验和成效,显然不如应对通货膨胀。
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困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更多国家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会增加货币供应,但政策效果并不明显。一个重要的背景是,最近四十年来,通货膨胀对货币供应变得日趋不敏感。也就是说,货币增加没有带来预期中的通货膨胀。
或许是通货膨胀消失的时间过长,以至于今年以来欧美出现较明显的通货膨胀时,多数观点认为,这只是临时性现象;只要疫情好转,全球供应链稳定恢复,物价就会重新回落。
为避免“临时性”通货膨胀触发过去制定的政策目标,从而不得不收紧货币政策,部分中央银行开始修改政策目标,强调只有确认通货膨胀持续稳定地超过2%,货币政策才会收紧。这么做是为了稳定社会的预期,使其意识到,通货膨胀即使触及2%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也未必会收紧。
这是对中央银行政策目标的重要修改。中央银行的出现和存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将货币发行权控制在一个相对独立于政府的机构。政府存在花钱的冲动,而印发货币是获取收入的最轻松的来源。因此,中央银行通常是最厌恶通货膨胀的一个机构,能够从较长时间跨度稳定货币供应。部分中央银行修改经典的政策目标,显然是考虑到了近四十年的通货膨胀表现和货币政策的经验得失,是经过深思熟虑之举,同时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当前的通货膨胀是否只是技术性调整而不用担心呢?疑问越来越多。最近两个月,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认为,物价涨幅已超过预期,主要中央银行关于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时间也在不断提前。
与各种经济现象一样,通货膨胀也受到预期的重要影响。中央银行供给货币的多少,只是影响人们预期的一个因素。如果经济形势不好,物价持续走低,虽然中央银行货币供应比经济正常时候要多,但消费不一定会增加。
目前,部分中央银行政策目标的调整是否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仍要看预期的变化。如果人们不花钱,钱就是死的,死的钱不会带来通货膨胀。这里的问题是,人们的行为会互相影响,呈现加速变化的特征,货币政策会面临过早收紧或过晚收紧的风险。
幸运的是,由众多个体行为组成的经济现象,整体上会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几乎不会在短期内忽冷忽热。这为经济预测提供了成功的希望,也使得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的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