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村落旅游地及其共生研究综述

2021-11-23邵秀英张金瑞

中国名城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古村落共生利益

邵秀英,张金瑞

(1.太原师范学院 管理系,晋中 030619;2.山西文旅产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太原 030000)

引言

共生是源自生物学的概念,共生方法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适应性,已被广泛用于经济、社会、生态、管理、政治、旅游等领域。共生理论有利于解决复杂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处在同一共生系统中的事物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在古村落旅游共生研究中,共生理论对于古村落旅游资源整合、古村落旅游利益主体、古村落旅游产业、古村落旅游企业发展等都具有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

1 古村落旅游地及相关研究

古村落是蕴含着人类珍贵乡愁记忆和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聚落型遗产地,兼具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生产属性与生活属性。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1930年法国制定的《风景名胜地保护法》是世界上最早将古村落作为保护对象进行保护的法律。同时,古村落原生态环境与遗产资源不断吸引旅游者,使得古村落旅游地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对象,在《风景名胜地保护法》颁布不久之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也陆续展开了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国外对古村落旅游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保护、社区参与、游客感知、旅游商业化、旅游地形象、旅游对古村落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大部分都强调要在保护古村落遗产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谋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古村落旅游地的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而且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出发,探讨古村落旅游地的社会结构与作用机制等。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古村落及其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始被国人所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古村落旅游兴起。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古村落旅游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领域。1988年,谢凝高教授主持完成的浙江省“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将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作为景区的一部分纳入旅游规划,最早推动了我国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刘沛林(1997)较早呼吁“古村落是一个亟待研究的乡土文化课题”,并将当时的研究归纳为乡土建筑、地方历史文化和景观资源3个方面[1]。这一阶段总体上比较关注古村落旅游地的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旅游形象、旅游经营体制与管理模式、旅游对古村落的影响以及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国外研究的影响,国内研究开始逐渐重视对古村落旅游利益主体——“人”的研究:旅游利益相关者、游客感知、居民感知、社区参与与社区增权、产权制度与公共管理等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并进一步深入发展。

古村落旅游地相关研究从一开始关注古村落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的开发到现在重视古村落旅游地中“人”的研究[2],这种人本主义的转向,除社会经济因素与旅游发展阶段外,也由古村落旅游地的特殊属性决定。古村落作为聚落型活态遗产,不同于一般旅游地,因其遗产属性和村民“生活着”的特殊属性使古村落旅游地的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化,涉及政府、旅游企业、村委、原住民、游客、社会公益组织、专家学者等,从而导致更为复杂的利益诉求,对于这种复杂关系的研究,更亟待引入共生理论。

2 共生理论在旅游中的研究

共生(Sym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早由德国微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是指不同种属的生物按照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3]。Prototaxia对“内共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内共生”定义为两种不同物种参与者之间有规则的且不受干扰的合作生活[4]。L.Margulis将共生定义为两种或更多生物之间在生理上彼此需要平衡的一种状态[5]。Jan在1952年和1953年分别提出了共生、互惠共生、寄生和其他相关概念,使共生研究包含了超出生物学领域的更深刻且广泛的社会历史意义[6]。逐渐地,共生概念打开了一个认知新领域的大门,也为更广泛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共生思想逐步在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引起关注。

在国内,袁纯清于1998年首次将共生理念引入社会科学并创新为共生理论。他对共生的基本要素、原理、方法以及动力模型做了研究,构建起共生理论的基本框架[7]。随后,共生理论在企业发展[8-10]、区域合作[11-13]、城乡发展[14-15]、农户群及农村居民点[16-17]、海洋生态[18]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就。

国内将共生应用于旅游领域,最早是钟俊(2001)的《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提出了旅游共生的内涵、特质、表现形式和实现旅游共生发展的关键措施[19]。随后,共生理论在旅游领域逐渐发展起来,集中体现在区域旅游竞合[20-25]、旅游资源整合[26-28]、旅游产业与旅游产品[29-30]、旅游利益相关者[31]、旅游景区形象[32]以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33-35]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吴泓、顾朝林(2004)通过共生理论研究区域旅游竞合问题,提出“一体化共生”是区域旅游竞合的理想组织模式,“对称互惠共生”是区域旅游竞合的理想行为模式[20];肖海平、谷人旭等(2010)以共生理论为基础,从空间结构、时间序列和参与主体3个维度构建了湘粤赣“红三角”地区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共生模式,以促进其区域旅游协调发展[26];马国强、汪慧玲(2018)通过对兰西城市群旅游产业共生性分析,提出该区域需要从政策层面在完善共生要素、创新共生模式、提升共生环境3个方面实现其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29];王维艳、林锦屏等(2007)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共生理论协同运用,分析了泸沽湖景区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关系,为整合冲突和建立协作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31];白凯、郭生伟(2010)研究西安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共生形象对旅游者重游意愿和口碑效应的影响,认为主题景区整体旅游形象是导致游客重返景区和口碑宣传景区的主要原因[32];丁艳平(2010)运用共生理论,提出了采用主观量化指标评价生态旅游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及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方法[35]。

总的来说,共生理论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学者们不断从各个方向出发进行积极探索,使相关研究越来越多样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共生理论促进旅游企业、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旅游利益相关者等向最优共生模式发展,实现共赢。研究方法多以定性研究为主,但近年来学者们也在积极探索数理研究方法,SPSS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引力模型与区位熵、结构方程模型等逐渐被用于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然而深度与广度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突破。

3 古村落旅游的共生研究

古村落作为聚落型活态遗产,使得古村落旅游地不同于一般旅游地,具有更复杂的属性。共生理论有助于指导古村落旅游发展,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将共生理论应用于古村落旅游的相关研究。本文选取的古村落旅游共生相关研究包括乡村、城市边缘古村、民族社区等的旅游共生研究,文献选择核心期刊或引用率较高的文献。

3.1 古村落旅游企业共生

早期古村落旅游企业共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古村落旅游企业的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共生能量生成和共生机制等方面。申秀英,卜华白(2006)从中国古村落旅游企业“共生进化”的环境条件、运作模式、能量生成3个方面研究中国古村落旅游企业之间及其与其他关联企业之间的“共生进化”问题,认为确保古村落旅游企业“共生体”与其所在的共生环境应双向激励,确保古村落旅游企业的运作模式为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并确保古村落旅游企业注重“共生理念”“共生进化”和“界面畅通”才能使中国古村落旅游企业拉长产业价值链,发挥经济的拉动效应[36]。邹统钎、陈序桄(2006)根据共生理论提出乡村旅游经营者共生模式,认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当地经营者与外来企业“双赢”的经营者共生模式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最为有效的战略选择,并以北京市怀柔区北宅村的鸭和鹅农庄为例,对经营者共生的两种衍生模式“分工共生”和“合作共生”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共享机制、协调机制和一体化机制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共生机制[37]。

3.2 古村落旅游产业共生

古村落旅游产业共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古村落旅游产业共生结构、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发展路径等。王玉霞(2014)认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多样化,并呈螺旋式上升向体验式发展的趋势,乡村旅游产业综合性较强,各产业部门之间联系密切,关系复杂。因此,基于共生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对乡村旅游产业共生结构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并以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为例,通过分析其3个层面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实现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路径选择[38]。陈宇、陈书琳(2018)通过引入共生耦合理论构建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从耦合共生单元、耦合共生环境、耦合共生界面3个方面提出集农旅合一、多产业联合、多方参与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模式规划理念框架。其中,多产业联动的耦合共生环境是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的助推器,通过联合其他产业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农业产业附加值的增加、村落结构的完善、农村特色及文化的传承[39]。此外,马航、刘琳(2016)和侯学韬、马聪等(2018)一些学者,在通过共生理论研究城市边缘古村的保护发展时,都认为古村落与城市的共生模式主要表现在文化生活和产业经济两个方面,而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共生,从而完善古村落保护发展与更新利用[40-41]。

3.3 古村落旅游利益主体共生

由于古村落“生活着”的属性和遗产属性带来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影响古村落旅游的发展,相关研究较多从古村落旅游利益主体出发研究其共生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古村落旅游利益主体的共生冲突、共生条件、共生模式、共生机制和共生优化路径等方面。对于古村落旅游利益主体的共生,学者们首先达成的共识是各利益主体即共生单元。纪金雄(2011)以武夷山下梅古村为例,研究其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在分析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冲突和共生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是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目标模式,并从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和利益保障4个方面构建了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机制[42]。冯淑华(2013)认为古村落作为一种特殊聚落类型,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其原本单一的居住功能逐渐向旅游审美和科学研究等多功能转变,其利益主体也从单一的原住民向旅游企业、旅游者、政府、专家学者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各利益主体虽利益诉求不同,但都需要以古村落作为大环境共同发展,因此从共生角度提出了古村落旅游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演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村落保持一定数量的原住民,通过对民居建筑和传统文化实施有效保护并进行适度开发,最终使原住民受益[43]。郭竹林,汪卉等(2017)以共生理论为基础研究乡村古建筑群的有机更新与保护时,以宁海葛家村为例,将与古建筑群相关的利益主体——政府、村民、投资者和旅游消费者看作共生单元,建立了以古建筑群为核心的共生模型。认为开发产业资源,发展特色旅游,能够激活古建筑群,丰富旅游产品,增进产业与建筑的融合,从而利于乡村古建筑群的保护更新[44]。唐仲霞、马耀峰等(2018)基于共生理论构建了政府共信下的民族旅游社区多元主体共生模型,以青海省3个典型民族旅游社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政府与其自身及居民、企业、游客间达到最佳共生状态和共生模式的共生关键因素分别是责任共担、热诚参与、公开透明和满意度[45]。王庆生,张行发等(2019)以山东省沂南县竹泉村为案例,运用共生理论研究乡村旅游利益主体之间的共生模式,认为只有多方联合、一体化的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才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最佳共生模式,能够化解各方利益冲突,并发挥各个利益主体自身优势条件,从而解决乡村旅游扶贫困境,实现旅游助力乡村脱贫[46]。

3.4 古村落旅游空间共生

旅游空间共生是共生理论在旅游领域应用中的一个主要方向,同样也表现在古村落旅游中。古村落旅游空间共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共生模式、共生机制、共生发展对策与共生保障机制等方面。毛长义、张述林等(2012)根据古镇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各类型古镇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和驱动力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古镇—城市”“古镇(村)—景区”“古镇(村)—古镇(村)”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村)旅游发展驱动模式,并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例进行实证,认为决定古镇(村)旅游发展的要素不仅包括古镇自身,而且对其所处区域背景具有较强依托性。必须根据区域内城市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品位及与其他古镇关系等关联条件,选择适宜的依附式和差异性发展方式,促使古镇(村)有机地融入区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之中[47]。朱东生(2015)认为,古村落共生空间的形成演化过程也是古村落遗产旅游开发的演化过程。他以西递村为案例,在分析其共生空间演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古村落遗产旅游的共生整体开发模式,即原住民、旅游者及其他人员能够通过各自的活动空间满足各自的利益诉求,对遗产进行协调保护,共同维护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认为留住村落原住居民、合理利益分配和村落遗产整体活态保护是古村落遗产旅游共生整体开发的保障机制[48]。

综上,对于古村落旅游共生研究,从研究数量来说,相关研究较少,仅限于有关古村落旅游共生的十几篇文献。从研究方法来看,以定性分析为主,主要通过定性分析明确古村落旅游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等,定量研究相当缺乏,且个案研究较多,适用性强的普遍分析较少。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集中在古村落旅游企业、产业、利益主体与空间共生几个方面。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关注古村落旅游共生发展的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共生机制与共生路径等。普遍认为对称互惠共生和一体化共生是古村落旅游发展的最优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总的来说,共生理论在古村落旅游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研究数量少、内容不丰富,依托古村落旅游特性的深入研究缺乏,以定性研究为主,未见对古村落旅游共生模式判定的数理方法,对共生机制与共生路径的探索不深入。

4 结语

古村落旅游及古村落旅游研究发展迅速,共生理论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已取得一定的成果,而古村落旅游共生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研究数量较少,研究内容与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研究深度需要进一步增强。未来对于古村落旅游的共生研究中,应更加关注以下几方面:(1)丰富古村落旅游共生研究内容,增加研究数量。依托共生理论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我国典型古村落旅游地开发及生存现状,助力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古村落旅游共生模式的定量判定。寻求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判定古村落旅游地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的共生模式,探索更加具有普适性的研究结论。(3)古村落旅游共生机制与共生路径的深层次探索。通过典型案例深度解析古村落旅游的共生机制,并加强在时间尺度上观察研究,丰富对共生路径研究的多角度多视野,注重政府在制度、政策上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古村落共生利益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