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热点问题及趋势
——基于Cite Space 的可视化分析
2021-11-19谢建社
谢建社,赖 洁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享受城市文明与公共服务,实现体面地劳动和尊严地生活的梦想。然而,与农民工的愿望相比,城市似乎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就业接纳,身份排斥;经济接纳,社会拒入,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生存与发展中面临较大的困境。第一,制度之困。由于户籍制度影响,农民工就业受限制,特别是体制内就业、正规方式就业,往往要付出比市民更高的代价,从而产生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的人为障碍。第二,身份之困。虽然说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正在逐渐演变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但是农民工的城乡流动性带来就业稳定性问题,特别是在当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背景下,大量农民工进入零工经济领域,使得企业没有把他们当作稳定的产业工人,城市也并没有把他们当成真正的市民,非城非乡的身份让农民工处于城乡边缘。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就新时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进行研究,把农民工城乡流动纳入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之中,让农民工在城乡共建共治中达到共享。
1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研究思考与方法
1.1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研究思考
据《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统计显示,中国农民工总数为2.8亿,中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深度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时间更短、速度更快、发展更猛[1]。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农民工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农民工仍面临着就业困境、权益侵害、社会排斥、心理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在工作和生活中还存在着各种偏见和歧视,他们仍然是城市的弱势边缘人。如果农民工不能适应和融入城市社区,一直处于半城市化状态,不仅会阻碍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
国内学者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城乡分治的二元制度、城市社会的排斥、社会各组织对农民工的关注和包容度不足、农民工社会资本缺乏以及自身技能的局限性都是造成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的原因[2]。要实现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目标,需要从消除融入障碍、完善融入机制、培育融入文化等三个阶段推进[3]。农民工融入城市,首先要面临文化冲突,即乡村文化与城镇文化的冲突,改变了农民工原有的价值、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从文化价值观层面限制了他们的城市社会融入。其次是遇到身份排斥,他们在城市是工人职业,但身份仍然属于农民,这种户籍制度让他们失去了应有的福利和待遇。于是,农民工离土离乡漂浮在城镇边缘上[4],他们的城镇融入问题就成为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
1.2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中国知网(CNKI)筛选数据,以“农民工融入”“农民工适应”为主题,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图谱技术将2001—2021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现状、热点和未来趋势进行可视化统计分析,采用Cite Space软件来分析文献数据,检索到2 534篇相关文献,通过逐条对比筛选,只选取类型为期刊、学位论文等文献的数据,剔除了商业期刊、会议论文、报纸、英文文献等信息后,最终得出2001—2021年的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相关研究的有效文献为2 483篇。我们致力于探索以下三个问题:第一,20年间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真实状况与学者的研究是否吻合?第二,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与学者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否达成共识?第三,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学者的关注的结果是否影响未来?
2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2.1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文献量时序分析
本文对2 483篇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研究文献进行发表数量年度统计,以揭示文献的增长以及趋势,从而在了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领域迄今为止的研究状况基础上对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和未来作出预测。
从图1可知,2001—2021年,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为主题的文献整体发表数量存在较大的波动,2005年开始出现上升,2009年开始急速上升,2012—2014年到达顶峰,随后的2015年呈现下降趋势,虽然2018年之后出现略微上升状态,但总体仍然处于下降趋势,整体年均发文量大于40篇。2005年全国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开始上升,因为2004年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用工紧问题。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就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立项6个。200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关键节点,此时新生代农民工大量涌现,于是2010中央文件一号文件首提“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概念,说明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切。因此,学界开始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呈急速增长趋势。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民工城乡流动发生新的变化,学界的研究视角再一次回归到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在新时代城乡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相关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
图1 文献发表数量年度统计分析
2.2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研究作者分析
运用Cite Space对2 483篇文献的科研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将相关参数设置为:T i m e S p a n(时间段)=“2001—2021”,Slice Le ngth(时间切片)=“1”,Node Types(节点类型)=“Author(作者)”,据此分析运行后得到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相关研究成果较多的作者情况呈现其中节点数为612个,连线为187密度为0.001。由图2可知,在该研究领域中排名较前的作者有:谢建社(13篇)、郑欣(11篇)、王付欣(9篇)、刘建娥(9篇)、张旭晨(8篇)、潘泽泉(8篇)、李瑞峰(7篇)、罗竖元(7篇)、孙国峰(7篇)、王高攀(7篇)等。图2中显示了8条连线,这表明在这些高产作者之间有一定的合作关系,但并不突出,合作的次数和强度都较低。对发文量前3位的作者进行解读可以发现,谢建社主要围绕农民工城市融入、农民工社会公共服务、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进行研究;郑欣所发表的文献均是传媒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王付欣是围绕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支持系统发表的文献。
图2 研究作者的可视化知识网络图谱
2.3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研究院所分析
在Cite Space软件中将节点类型设置为院所(Institution),得到节点数为499、连线为0、密度为0的可视化图谱(图3)。以此观之,院所之间尚未形成合作关系,缺乏联系,不同院所之间的学术交流有待进一步提高。从院所发文数量看,发文最多的是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有12篇之多;其次是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等。
图3 研究院所的可视化知识网络图谱
2.4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高被引文献分析
文献的被引用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学术价值和影响力。根据CNKI文献检索,得到表3中的前10篇高被引文献。这些文献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意愿、融入机制、融入资本等方面。关注度较高的议题集中在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历程,从流动人口迁移的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支持,到户籍制度的限制与排斥,以及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的积累,最后是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处境等方面。朱力指出农民工的适应目前关注的重点在经济层面,但政策因素同样会阻碍农民工适应的深入,不利于农民工阶层的素质提升和城市发展需要[5]。任远通过研究系统性的制度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来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实现社会融合[6]。王春光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上面临政策缓慢调整与他们强烈城市化愿望之间的张力、城市化的向往与城市化的能力之间的张力、中央城市化政策与地方落实城市化政策之间的张力[7]。江立华从城市的文化特质、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视角提出农民工需要完成城市的适应过程[8]。李培林等依据2011年CSS的数据描述了经济、社会、心理和身份因素对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9]。杨菊华指出农民工城市的融入既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消除歧视、排斥的制度障碍[10]。
3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研究热点分析
我们通过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词分析、揭示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进程,从而探索出该领域与学者的关注的结果对未来的影响[11]。我们将知网检索到的数据导入Cite Space软件中,并对节点属性做如下设置:Time Span(时间段)=“2001—2021”,Slice Length(时间切片)=“1”,Node T ypes(节点类型)=“Key word(关键词)”;选择简化网络图谱Pathfinder的路径算法,并采用Cluster View-static(聚类静态)的可视化方式展示最终的知识图谱。通过将共同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聚在一起形成集群,使组内的关键词相似性大,组间关键词的差异性较大。一组聚类关键词可以反映一个阶段中研究的热点,在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关键词共现分析之后,利用软件的自动聚类功能,最终得出图4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图[12]。
在图5中,节点中心表示相应的关键词,节点年轮表示文献的发表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年轮的颜色与文献发表的时间有关,文献发表时间较早的是深色,时间较晚的是浅色。年轮的面积与在此段时间内出版的文献成比例,因此年轮的直径越大,表示发文的数量越多,节点大小排序与关键词聚类标签顺序一致。
图5 关键词共现网络时区图
如图4—5所示,2001—2021年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研究热点依次为“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农民工子女”“市民化”“城市社会融入”“人力资本”“农民工群体”“社会融合”“农产品信息市场”“户籍制度”“融入”“农民工工资”“外出农民工”等。通过对各相关文献的进一步梳理和解读,我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研究热点概况和阐述如下。
图4 关键词的聚类可视化知识网络图谱
3.1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农民工群体按照年龄可以划分为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以前出生的外出打工的农民被称为“老一代农民工”,1980年以后出生的外出打工的农民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13]。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见证了离土不离乡的老一代农民工到离土又离乡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代际变迁,农民工群体完成了暂住人口到常住或居住人口的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成为当今学者的研究热点:第一,通过人口流动与城镇接纳两个维度来阐述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特点。向华丽针对湖北省黄石、鄂州和仙桃三市的女性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除了代际差异、文化程度和流动距离等一般的共性城市社会融入特征之外[14],同时还有个性心理特征对其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较大[15]。余运江、何得贵、谢建社等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调研,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对不同城市的融入时空选择[16]。第二,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的多种因变量[17]。许传新利用2006年“成都青年农民工状况调查”资料进行分析,验证了家庭地位、媒介、城市经历、相对剥夺感、社区参与、组织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有显著性影响[18]。史斌运用2008年宁波市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验证了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关系网络、居住空间和社会文化会显著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程度[19]。第三,基于代际差异比较两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何军利用实证研究检验两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延续与分化及其影响因素[20]。周莹以W市的抽样调查数据,从经济融入、城市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入三个层面对农民工的代际差异进行了比较[21](表1)。
表1 2001—2021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前14)
3.2 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社会
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跟随父母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子女也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群体。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是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青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他们融入城市的核心问题[22]。该热点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状况、学校环境等进行讨论,分析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的融合问题;对社会各主体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态度进行研究,挖掘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问题。
3.3 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城镇化,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第一,阐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路径问题。尚雪娜指出农民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城市社会融入直接关系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稳定[23]。宋艳菊认为在新型城镇化阶段,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对于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提升城镇化质量和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4]。第二,分析农民工新型城镇化中的动力机制。王海龙指出要完善流动人口的再教育体系,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公共社会服务领域,促进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25]。崔铭香等提出在新时代城镇化的背景下,探索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和现代化打下了基础[26]。
4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研究的前沿与未来趋势
4.1 农民工问题的前沿研究与分析
前沿研究是指农民工研究领域中具有代表性、新颖性、前瞻性的研究主题,我们通过突变词来进行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前沿研究分析。运用Cite 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突变分析,得到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研究关键词突变情况(图6)。
由图6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突变词出现到结束的时间段都伴随着国家政策以及社会重要事件的产生。2001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明确取消“农转非”指标,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放宽了外来人口办理城镇户口的限制。于是在2001—2008年,学者们重点关注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民工社区适应、城市适应、社会适应问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处于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未能避免此劫,生命力脆弱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农民工面临失业,“农民工就业”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从2007—2013年的突变词“融入”“融入城市”可看出,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亦工亦农、寻求谋生式的城市流动,止步于工作和适应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则是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城市人,他们试图从适应城市生活向融入城市社会过渡。此时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市民化问题正成为学界研究热点。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提升质量为主、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如何促进流动人口加快融入城市,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受到广泛关注。鉴于新时代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新要求、新背景,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研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支持系统日渐完善,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越来越受到重视。
图6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研究关键词突变
4.2 农民工问题的研究趋势分析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工在风险中融入城市社会,在角色和身份转换中市民化,因为它涉及城乡二元结构,当农民工融入不了城市,又回不去农村,就会成为无根的漂泊一族,从而导致城乡社会问题产生。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研究的序幕已经拉开,但探索未有穷期。
4.2.1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正规就业系统已经形成
2020年3月,李克强总理两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做好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疫情对农民工就业影响较大,要稳定农民工就业,政府除了出台复工复产措施外,还须做好长期政策支持,加快实施农民工优先就业政策,促进农民工从非正规就业到正规就业进程,促进农民工身份向市民角色转换,农民工在就业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转变的同时,也会经历文化适应以及文化创新的过程。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正规社会就业系统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城乡就业市场也在发展之中。
4.2.2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后生性支持网络正在建构
随着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进程,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即由初级社会支持网络向后生性社会支持网络发展。农民工后生性支持网络是通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政策、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之间相互联系的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使得农民工能够获取各种社会支持,开展互助与自助,解决自身的问题。农民工在城镇化过程中,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不断进化,城镇社区支持和社交支持已经在超越他们的先赋性社会支持网络,他们的后生性支持网络所发挥的作用日渐增大。
4.2.3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多样化平台开始展现
中国的城镇化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统筹城乡关系,破解二元结构,以促进农民工身份转型为内在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促进农民工在城乡体系中的合理流动,城镇融入与返乡创业、振兴乡村经济与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农民工的理性选择。城镇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工多元参与城乡社会治理,从而有效地推动农民工融入城乡社会,着力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农民工参与”的多元融合平台。
4.2.4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政策制度不断完善
基于农民工特殊的社会背景、特色语境、多重逻辑,我们深入研究农民工社会政策实践,提出国家调整农民工政策理论与实践、策略空间和行动框架,使得农民工社会政策制度不断完善。由于学者的研究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政策不断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在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政策内容上,将保障农民工社会的公平就业、同城同待遇、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已经明确,促使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政策向深度延伸,实现社会政策与城乡统筹、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有机结合。
5 结语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应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 Space,绘制了近20年来我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研究成果的知识图谱,从中了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研究历程。通过分析讨论发现:第一,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研究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我们从发文量看,广大学者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研究起步时期(2001—2009年)、研究发展时期(2010—2014年)、研究平稳时期(2015年至今)。大量研究成果集中于2010年后,2012—2014年尤为丰盛。第二,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研究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从发文作者来看,在该研究领域的发文作者合作不多,研究团队攻关较少。第三,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研究集中在高校。从发文院所看,高校是该研究领域的主力军。第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研究热点与国家政策、时代背景等紧密相关。从关键词共现来看,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影响因素、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这些都是国家与社会在不同时代关注的重点问题。
新时代城镇化进程加速,使得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有:第一,深化拓展研究领域。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问题、人口流动的社会治理问题等新的热点问题。第二,持续创新研究成果。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变化过程,农民工的迁移意愿、新型劳动关系、农民工返乡创业、乡村振兴等各种新的变化和问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第三,加强研究团队合作攻关。我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研究院所和研究学者之间的合作不足,需要注重推进院所多学者的共同合作研究,扩大研究领域,以发挥学术研究团队的集体攻关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