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
2021-11-23杨红岩
杨红岩
(青岛华夏职业学校,山东青岛26603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转化,从发展轨迹上看,各国的产业结构由于起点和生存的环境不同,所以选择的发展道路也会有差别。加入世纪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制定合理的关税结构,有效利用关税措施和政策,借助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优化。
一、关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
(一)基本概念
在经济领域,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是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由此表现出来的比例关系。从生产部门的角度看,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反映的是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的关系。1935 年,费希尔首先提出三次产业分类法。他指出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也就有了三次产业的划分。而后,克拉克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理论,建立了标准产业分类法。我国自1985 年依据三次产业分类法编制了第一次标准产业分类后,前后经过了四次修订,目前实施的标准产业分类标准是以四个层划分我国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产业。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得产品的产业,如农业;第二产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产品的产业,如制造业;第三产业是指建立在第一、第二产业基础上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如服务业。
关税是指一国海关根据该国法律规定,对通过其关境的引进出口货物征收的一种税收。政府对进出口商品都可征收关税,但进口关税最为重要,是主要的贸易措施,通过调整征收税率和税目进行控制和调节。国家通过基本税收制度手段和税式支出手段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进而影响三次产业产值的变动,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
(二)机制分析
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产业结构的演进也是有一定规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转化,从发展轨迹上看,各国的产业结构由于起点和生存的环境不同,所以选择的发展道路也会有差别。制定合理的关税结构,目的就是要利用关税的有效保护效应,借助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关税是十分重要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进口关税和出口关税等。对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设置不同的关税税率和关税优惠政策,同时,通过税率的高低或关税的减免,可以影响进出口规模,进出口规模的变动影响国内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动,进而影响国内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调节出口产品和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的利润水平,有意识地引导各类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调节进出口商品数量和结构,这些变动会引起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要素积累的相对变动,推动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实现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达到优化国内产业结构的目的。
二、我国关税发展现状及未来政策趋势
(一)我国关税发展现状
1994—1996 年,为达到 WTO 的谈判要求,我国进行了关税政策的全面清理和调整工作,主要包括降低关税水平、调整关税结构、清理关税减免、扩大关税税基、实行国民待遇等关税制度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19 年里,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自主降低关税的新措施,我国的平均关税总水平从2001 年的15.3%降至2019 年的7.5%,目前我国的贸易加权平均税率只有4.4%,不仅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接近欧盟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水平。中国开放发展报告2019 显示,我国关税水平接近欧美、产业开放超过入世承诺。关税水平,是衡量市场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关税水平显示出我们开放程度逐年加大,一直在降低关税。从产业开放水平来看,目前我国农业和制造业几乎对外资全面开放,服务业开放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中国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只用了六年时间就履行完所有的产业开放承诺。之后从履约式开放转向自主开放,超出了加入WTO 承诺水平。
为了配合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入WTO 之后的19 年里,我国关税政策多方面全方位采取了及时有效的举措:一是在出台关税配额的管理方面,充分利用WTO规则,合理采用各种配额分配方式调节大宗农产品的进口。二是在关税税率结构方面,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措施,包括复合税、季节税、滑准税等多种方式。使得名义税率不提高的情况下,重点敏感产品和行业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三是在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农业、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四是在反倾销反补贴机制上,为了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阻止国外企业对我国市场低价倾销,我国有效利用反倾销反补贴等保障措施进行反击。五是在外资企业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降低了外资企业在进口税收上的负担,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六是加入WTO 以后,我国每年定期统一公布关税政策、法规,并严格遵照国民待遇原则,在政策法规的适用性方面实行内外一致。
(二)我国关税未来趋势
关税政策的制定一方面是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健康发展。我国加入WTO 之后,随着关税税率降低和市场准入领域扩大,加之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我国相关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重点行业和敏感部门核心竞争力面临冲击、防御风险的能力有待考验。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相关行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国际环境受贸易保护主义要挟。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引导,我国按一定时间不断调整关税,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的贸易结构,也有助于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国内消费的质量。我国高质量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进出口的结构要平衡。因为我国的出口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下一步的重点就是在进口的规模和质量上,进一步完善进出口贸易结构,同时提高进口产品质量,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非常有利。实际上,从2015年以来,我国已经五次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2015 年6 月1 日起,我国降低了护肤品、毛制服装、鞋靴、纸尿裤等14 项商品进口关税。2016 年1 月1日起,降低了部分箱包和服装、围巾、毯子、太阳镜等16 项商品进口关税。2017 年1 月1 日起,我国进一步扩大了降税范围和力度,如金枪鱼、北极虾、蔓越橘等特色食品和雕塑品原件等文化消费品,共16项商品都进入降税清单。同年12 月1 日起,我国再次降低187 项日用消费品进口税率,涵盖食品、保健品、药品、日化用品、衣服鞋帽、家用设备、文化娱乐、日杂百货等各类消费品。2018 年7 月1 日起,我国较大范围地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涉及1449个税目,平均税率由15.7%降为6.9%。自2020 年1月1 日起,调整部分商品进口关税。为积极扩大进口,激发进口潜力,优化进口结构,我国将对850 余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可以预见未来关税区域税率会进一步下降并不断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同时税目及结构会有机、系统的进一步调整。
三、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调整
(一)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从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下,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逐渐趋于世界发达工业国家水平。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前的28.1%下降至2019 年的7.1%,而且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农林牧渔业逐步转变为多种经营。20 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初,我国的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曾经一度下滑,但是90 年代初期开始,我国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逐步回升,2019 年恢复到39.0%。目前我国的第二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我国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从1978 年的23.7%增至2019 年的53.9%,表明现代化服务体系正在兴起。
从发展路线上看,我国的产业发展可以大体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1978 年,当时的中国农村开始了包产到户的改革,这次改革提高了中国的土地利用效率、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解决了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催生了农民工的进城务工潮,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产业工业是中国产业链奠基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始于1990 年,受到苏联解体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宣布对中国进行制裁,为了拉动国民经济一系列政策出台,改革开放和深圳特区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一方面,我们坚持引入外资;另一方面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在外部压力下,我们用了十年发展了一条很长很全的产业链。第三个阶段始于中国加入WTO,由于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了持续的负面影响,中国加入WTO 谈判加速,中国深化了外贸体制改革,放宽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对于出口商品配额的分配打破了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向出口效益好、产品附加值高、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倾斜,动态审核、扶持头部。标志着中国所有的制造企业都可以进行外贸,不再受到任何的政策壁垒限制。产业链的分工和细化,打开了全球市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制造业分工加深和细化,制造效率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为中国制造压缩了成本。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强,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分工的程度越来越深,形成了闭循环,称为世界工厂。中国产业链的第四个阶段始于2008 年,一直持续到了今天的新基建,新基建主要包含了七大领域,分别是5G、基建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设计诸多的产业链。
(二)我国产业结构未来调整方向
未来中国经济将完成向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两次转型,将全面建成制造业强国、服务经济强国和知识经济强国。为此,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三个层面同时展开,并协同推进。在宏观层面,推动三次产业和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在三次产业中,将全面发展服务业,加速调整工业结构,有选择地发展农业,提高产业结构协调性,早日完成向服务经济的产业转型。在三大产业中,将优先发展知识产业,加速发展服务产业,有选择地发展物质产业,全面提高产业质量,早日完成向知识经济的产业转型。在中观层面,推动六大集群的结构调整,并与宏观层面的调整保持一致。将优先发展人类服务和基本服务,加速发展流通服务,适度发展其他服务。在微观层面,推动24个经济部门的结构调整,并与宏观和中观层面相协调。优先发展健康服务、商业服务、专业服务、信息服务、教育服务、金融服务、运输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和房地产服务。
四、关税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策略
(一)关税政策适度适时保护幼稚期产业
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虽然我国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资源禀赋结构还是有一定差距,若此时发达国家进行低价倾销,或者从高端部件上游限制,我国发展起来的产业可能因为这种贸易政策而被扼杀在摇篮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该采用适当的关税政策来保护这种幼稚产业。以芯片产业为例,在这个领域,中国需要挑战的是西方上百年积累起来的工业体系,在这个产业链上,国内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巨大。
(二)完善出口退税政策
各国出口退税制度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国家的对外贸易出口政策导向。今后,我国在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方面,应体现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总体思路。通过出口退税的调整,鼓励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鼓励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带动国内产业发展。同时,应针对服务贸易业的特点,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鼓励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向我国转移。在引进外资方面,应重视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大引进先进技术、环保节能型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的力度,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着重提高生产制造层次,并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物流等领域拓展。
(三)设置关税调整过渡期助力
加入WTO 以来,虽然我国贸易额和贸易地位上位列世界前列,但实质上,我国还处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我国出口的主要方式仍是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的出口产品很少,许多来料加工企业受到土地、融资、产品内销、品牌创建、自主研发、贸易方式拓展等方面诸多限制,一旦发生贸易摩擦,出口加工贸易企业就成了直接受害者。因此,转型升级成为来料加工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全国推开后,设置了为期三年的政策调整过渡期,在过渡期内转型的企业可免予补缴设备的进口税。过渡期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很多来料加工企业顺利实现转型,并在新的平台上向产业链高端延伸。通过税收政策调整正面引导出口型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对于一些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的企业和行业,适当放开,设置政策调整过渡期,保证其平稳转型和持续发展。
(四)关税政策倾斜自主创新扶持新兴产业
加入WTO 后,我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技术转移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跨国公司不断加强对核心技术的控制,更加强调技术的保密性和独占性,通过合资企业获得外方先进技术的办法变得越发困难,只有国内企业在尖端技术领域研发能力取得突破,才能增强与跨国公司谈判的能力。因此,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必须转入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阶段。之前的系列配套关税政策显示,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企事业单位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该项政策的实施对解决相关领域技术瓶颈、实现集成创新、突破核心技术、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关税在促进技术创新进行有选择的政策引导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