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的思考
2021-11-23陈首珠郝瑞霄
陈首珠,郝瑞霄
(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144)
消费异化现象已由资本主义国家蔓延至全世界。可以说,有资本的地方必然出现消费异化。消费异化破坏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想,阻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生存危机等都与消费异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深挖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思想,有助于摆脱现实的生存危机,有助于转变消费异化的观念进而构建健康理性的消费伦理框架。
一、消费异化的意涵
消费异化是一个政治经济学概念。首先,消费可分为一般意义上的消费和具体意义上的消费。一般意义上的消费可以从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关系中解读,消费被认为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中的最后环节,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具体意义上的消费,则是个人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的过程,是人类对对象的使用和占有。马克思认为,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生产中介看消费,消费中介看生产”二者相互依存。从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关系可以看出,只要生产存在,消费必不可少。只要生产中存在异化(劳动异化),消费中必然存在异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生产领域的“异化”延伸到了消费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最先认识到消费异化给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带来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批判继承了马克思劳动异化的思想,并结合20 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提出了消费异化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鲍德里亚、弗洛姆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本·阿格尔从不同角度深入批判消费中的异化,批判异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并警告人类尽快摆脱生存危机。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出“虚假需要”一词,区别和对应于马克思的“真实需要”。他认为,人们越来越被现存的商品所误导,把现有的消费产品当成是自身的本质需求,而忽略了自身的真实需要。长此以往,资本家生产什么,消费者就需要什么,这种消费异化造成了消费主体的“单向度”。单向度的人只是被动的接受,失去了考虑自身需要的主动性。弗洛姆在法兰克福学派中做了独到的贡献。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异化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并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去阐释消费异化。他认为,在消费时,人们为了避免因与众不同而造成与他人的疏远感,为了彰显商品的“显示价值”而非使用价值,而采取大众化的消费方式。此外,他提出,为了改变人的消费异化状态,必须改变人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走人道而健康的消费之路。鲍德里亚提出了“符号价值论”。他认为,在消费膨胀的时代,商品成了“显示”的标志,具备符号特征,而且商品的符号价值要远高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这归因于消费者的异化心里,消费者被商品的符号价值所吸引、控制,进而成为商品的附庸。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的基础上以“消费异化”的视角对生态危机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从而形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本·阿格尔认为,全世界的自然环境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自然资源正在被无情的浪费,生态危机正在到来,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受到威胁。而这一切的主要根源就是异化的消费。正是由于消费异化引起的生态危机,而导致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运动”。
总而言之,消费异化可以这样理解,人在占有商品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忽略了自身的“真实需要”,认为现存的商品就是本质需要的反映,并且受外界诱导和错误消费心理观念影响产生的一种非正常的消费行为,此种行为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造成了伤害。
二、消费异化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来说,消费的目的是人为了生命延续,为了人的再生产而使用和占有某种对象。人们应该从自身的本质需求出发去购买和消费某种商品,然而,当今社会下,人们的消费目的和心理发生了扭曲,“虚假需要”替代了“真实需要”,产生了多种变态的消费行为,对消费主体的利益造成了损害。消费异化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
(一)炫耀消费
炫耀消费主要体现在对奢侈品的消费上。根据报道,中国已成为奢侈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国家。这表明,人们在消费时更加看重商品的“显示价值”“符号价值”,而少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奢侈品的购买更多是为了显示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和炫耀财富。在炫耀性的消费中,人们认为,穿戴的商品价格越高档次就越高,价格越高身份越尊贵,奢侈品已经成为财富的代名词。对具备攀比、炫富心理的消费者来说,消费已不再是内在的满足,而是外在的炫耀。
(二)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有两项指标,一是“质”上的过度,二是“量”上的过度。总的来说,它是指与自身经济条件不相适应,且超出基本需求和支付能力的消费,是一种扭曲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多多益善”是过度消费的主要表现。在质上,消费者为了追赶潮流,比肩“富人生活”,往往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购买价格昂贵的“高质”商品。在量上,消费者购买了超过本质需要的大量商品。本可以通过某一商品进行本质需要的补充,却购买同质的多样商品,这也是消费异化的表现之一。可以说,消费数量和消费价值已经成为自我定位和寻求娱乐的主要手段,消费的越多就越觉得幸福。消费者没有相应的经济能力却极其渴望过着“富人”一般享乐的生活,这种消费行为已经越过了适度的界限。
(三)盲目消费
当今社会中,广告凭借网络和各类媒体大肆宣传推广商家产品,潜移默化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意向。消费者看到那些具有视觉和听觉冲击的广告宣传后,开始遗忘自己最初的消费意愿,转而变为任由商家摆布的消费机器,盲目地购买商品。人们不再考虑自己需要什么,也不再考虑所购买商品的任何价值,人们享受的只是打开钱包交付现金和扫码付款时的激动心情。
三、消费伦理的构建
为了摆脱消费异化导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困境,人类必须选择一种以适度性为基本特征的消费文化及相应的消费方式。适度性消费伦理的基本原则有三点。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二,在消费中实现代际和代内公正。第三,人在均衡消费中得到全面的质量提升,即自我升华。要满足此三点原则的消费伦理构建,仅凭个人的消费自控难以完成。因此,要全方位、分层次地建立消费伦理,从个人和社会层面入手搭建消费伦理框架,有效地破除人类的消费异化倾向,建立适度性消费原则,使人们共同遵循健康、理性、绿色的消费伦理。
(一)倡导健康、理性和绿色的消费方式
消费者要摒弃虚假需要,用以人为本的消费方式进行消费。马尔库塞认为,消费主体长期处于异化的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错误的需求,脱离了人的本质,形成了单向度的人。长此以往,人成为了没有理智、没有思维的劳动和消费机器。人要克服这种异化就必须追本溯源,从需求的源头摆正方向,从人的本质出发,满足真实需求,摒弃虚假需求。消费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本来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健康、合理、绿色的消费观念可以使人们身心愉悦,消费能力得到提高,并且改善人们生存环境,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地得到自由发挥。为此,我们就要树立积极、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坚决作斗争。提倡理性消费的观念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消费者自由全面的发展和人自身价值的提升。
(二)加强消费观念的引导
对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进行指导和监管是社会应承担的责任。首先,社会必须营造健康生态绿色的消费伦理氛围。在消费活动中,社会要协调好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的关系,让消费者同时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其次,社会要大力普及消费知识,尤其是消费的法律知识,培养消费者的法律意识,使消费者知法、守法、用法,用法律的权威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远离消费异化的道路。最后,培养消费者的文化素养。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反映的是此人的综合素质。其形成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与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文化传承以及历史背景等息息相关的。提升人们的整体文化水平能有效克服消费异化,共同遵循适度性消费伦理。
(三)建立且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消费监督机制能有效预防异化的产生,敦促消费者遵循消费伦理。通过建立自我监督、群团监督以及政府监督的三级联动监督机制,有效约束消费行为,建立适度消费伦理。首先,自我监督即消费者和商家自发地进行自我约束。对消费者来说,明晰自身消费需求,克制自身消费欲望,以人为本的进行消费就是自我监督。对商家来说,主要是商家对所销售商品的质量进行把关,以及使销售手段合理合法不逾矩,在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获取利益。其次,群团监督,即自发形成社会团体对消费者和商家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在当下,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充分结合,媒体的作用愈发彰显。一方面,大众传媒可以肆无忌惮的进行广告宣传,诱导人们进行消费活动。另一方面,人们自发组成媒体监督团体,利用媒体的快速便捷等优势进行消费监督,起到了其他监督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最后,政府监督,即国家行政机关对消费的全过程依法监视、督促和管理。
消费异化是人的自发行为,极难控制和克服,必须从道德和法制两方面入手进行监督管理。政府可以运用国家权力对消费行为进行规范,这是其他监督形式不具有的强制性特点。而且,政府可以进行消费行为的道德宣传,鼓励宣扬消费者遵循健康、生态、绿色的消费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