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跳远项目运动技术研究文献综述

2021-11-23苑廷刚程泓人韩鹏鹏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踏板落地学者

刘 平,苑廷刚,程泓人,韩鹏鹏

前言

跳远运动可分为助跑、起跳和落地四个阶段[2]。随着数字化训练和高科技技术在科学训练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不断创新,使得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因素越来越精细化和精准化,科学训练也变得越来越有据可依。而在众多研究中,大多都是对跳远单个环节的分析,且较多的集中在助跑和起跳阶段,而对腾空和落地阶段的研究较少。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很小的细节也可能会对成绩造成影响,每一阶段都不应被视为孤立的动作,而应被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1]。所以,本文选用几个对成绩影响较为重要的运动技术参数,系统整理了现阶段跳远全程运动技术特征的研究现状,以期能为跳远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助跑阶段运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助跑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对整个助跑过程起关键作用的最后两步的步长特征、步速特征、身体质心高度和踏板精度等运动技术参数。

1.1 后两步步长特征

关于最佳步差范围,1979年塔巴契尼柯认为30~40cm较好;1989年James·Hay[3]认为大量优秀运动员的步长差值在70cm左右;2002年钱铁群[4]指出倒二步略大于倒一步时容易取得优异成绩,最佳步差范围应在10~15cm之间。李建臣和赵华恩等[5](2007年)、董琦[6](2012年)和苑廷刚[7](2015年)等学者先后通过研究都提出应适当缩小最后两步步长差数,让最后两步的步长变化都呈现出“大——小”的趋势,以此来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稳定助跑节奏和增强连贯性。

1.2 后两步步速特征

近些年,助跑速度对跳远成绩的影响在众多学者的科学研究中已被证实,众多学者认为要想跳出8m以上的成绩,其助跑速度也必须要达到10.5m以上。

1989年James·Hay[3]研究发现59%的运动员最高速度出现在倒数第二步。

2003年程万才[8]提到,助跑速度对跳远成绩起决定性的作用,其相关性达到(r=0.96)。

2004年冯伟[9]表明我国跳远运动员最后一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太多,应该努力提高绝对速度,以此来增大踏板速度和提高跳远成绩。

2006年李小光和张树宝等、罗建达等人补充说到:现今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在保持较高的水平速度外,也应加大助跑的距离[10],加快上板节奏,提高绝对速度[11]。

2007年杜香当、张振等[12]人指出需发展运动员在高速助跑下的快速起跳能力。

国外学者Lisa a.Bridgett[13]指出助跑速度越高,起飞速度越高,随之跳跃距离也会增加。具体表现为助跑速度每增加0.1m/s,跳远成绩就会提高6cm。

2013年Kinomura[14]研究证实助跑速度的增加,会维持住起飞阶段的水平速度,因而腾起垂直速度会增加,腾空时间会减少,随之跳跃距离也相应增加。

1.3 后两步质心的高度

国外学者Hay(1900年)[3]、Adrian Lees(1994年)[15]、Graham-smith(2005年)[16]等人先后通过研究发现,在踏板瞬间,运动员的身体质心达到最低,这对延长垂直做功距离、加大蹬伸垂直力值有很大的作用。

2016年我国学者王国杰、苑廷刚等人[17]通过研究发现:运动员在最后1步着地瞬间身体质心高度达到或接近最低点。

1.4 踏板精度

踏板精度为跳远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提供了良好的必要条件[19]。在快接近踏板时,运动员以最小的速度损失率准确踏在起跳板上,并以最佳的身体姿势进行起飞[18]。但众多学者研究中对影响踏板精度的因素有着不同的结论。

2005年冷晓松[20]提出合理的助跑节奏是核心,采用固定的助跑节奏,运用信号反馈的方式能够增强踏板精度。

2006年刘继斌和李兆进[21]、沈丙妮[22]等人提到步长和助跑速度是决定助跑准确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011年曲飞[23]建议到应着重提高助跑技术和运动员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对环境的调控能力,提高踏板准确性。

2016年苗伟[24]指出要强调助跑前三步的稳定性,为最后

四步的稳定性奠定基础,以此来提高踏板准确性。

2 起跳阶段运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2.1 着地角

2000年刘新兰[25]指出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时着地角一般在66±3°,费歇尔模式为64°~69°。

2001年林琦[26]表示适当的着地角可加快上板速度,并获得更大的冲量。

岳新波、孔祥宁等[27](2004年)和杜俊玲、刘敏等[28](2005年)研究表明:着地角、蹬地角的适宜与否,能体现出运动员踏板技术的好坏,着地角的大小应依据运动员的个体特点来确定。当着地角达到65°~70°是,攻板也会更积极。

2.2 起跳瞬间CM水平速度、垂直速度

国外学者Seyfarth[29]、Grahamsmith[16]等人研究发现,踏板至最大缓冲阶段时,杰出的运动员能获得总垂直速度的69.8%。

2001年马勇占[30]提出不能充分发挥出水平速度是制约成绩提高的关键。

2002年学者冯树勇[31]提出,高速水平速度中的快速起跳能力应被我国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重视起来。

随后,我国学者卢刚(2004年)、王丙振(2008年)和苑廷刚等(2015年)先后通过研究得出,绝对速度[32]和起跳垂直速度[7][33]是导致我国跳远运动员起跳效果差的根本原因。

2.3 起跳角度

起跳角度的大小体现了蹬伸时机的优劣。运动员起跳角的增大,会使起跳速度下降,起跳高度也会增加[34]。在一定助跑速度前提下,起跳角为45°时,跳远远度能到达最远。据相关研究表明,优秀的起跳角一般在63.5°~74.7°之间。

2.4 起跳扇面角

起跳扇面角是着板角和起跳角的补角,扇面角越小,起跳蹬伸动作就越迅速,对获得适宜的腾起速度也越有帮助。费歇尔模式指出起跳扇面角应在28°~45°之间。

2004年岳新坡、孔祥宁等[27]指出扇面角的转化时机应在中心投影点之前,并建议到应将三维高速摄影来拍摄运动员的起跳过程和解析出扇面角。

3 腾空阶段运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虽然助跑和起跳阶段在跳远项目研究中的比重较大,但腾空和落地也在专项技术训练中有一定的地位,也会对运动成绩有着不同的影响。

3.1 腾起时间

对于腾空时间的研究,众人都认为是起跳时间越短越好。但2002年王秀香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起跳的三个阶段的时间关系是,缓冲时间短,转化时间较长,但蹬伸时间较短。由此看出,起跳时间没有绝对的越短越好,在某一时段上有所差别,跳远远度会更高[35]。

3.2 腾起角度

2001年我国学者冯树勇[36]指出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在助跑速度较快时,腾起角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成绩,并建议到应该在不断提高绝对速度的基础上来完成起跳难度,以此来提高跳远成绩水平。

2002年冯伟和束景丹[37]等人提出适当损失速度而增大腾起角,是提高跳远效率的重要措施。

2004年韩冰楠和张继华等[38]人提出优秀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多在19°~24°之间,并且更多集中于22°-24°之间。

2006年吕仙利和张妮等[39]人指出腾起角的大小主要由垂直速度决定,我国运动员的比值为32.67%,而国外运动员为40.71%。

由此可知,我国运动员还需通过训练来增大垂直速度,以此来增大腾起角。

3.3 腾起方式

腾空方式的发展历程由蹲踞式发展为挺身式,到现在广泛被教练、运动员和科研人员等所认可、采用和研究的走步式,对提高跳远成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01年我国著名跳远教练冯树勇[36]建议到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应努力尝试走步式腾空技术(至少掌握两步半走步式技术),可以提高助跑的积极性,保持或加速上板起跳时的速度,更好地维持腾空动作的平衡性。

2004年韩冰楠、张继华等和骆建等人提出优秀运动员的多采用2步半3步半的“走步式”[38],并且从腾空技术发展的绝对观看,走步式腾起方式是跳远最好的腾空技术[40]。

2007年张艳辉和李宗浩等[41]人通过研究继而证实空中技术对起跳效果有影响,走步式的发展促进了跳远起跳技术的积极发展。

2016年国外学者Anne Focke[42]提出在训练中加入双边练习可以改善起跳腿的表现,提高腾空方式的稳定性。

4 落地阶段运动技术的研究进展现状

跳远的落地技术有“前倒式”、“跪膝式”、“侧倒式”、“折叠式”和“滑坐式”五种。目前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采用的落地姿势分为折叠式和滑坐式,据有关研究显示,滑坐式落地技术比折叠式的落地距离要更远。

2004年李雪艳、韩春涛等[43]研究结果表明滑坐式是当今较多被运动员采用的落地姿势,

2009年龙耀波、王献升和黄秋艳等人建议到改进运动员的落地技术可作为挖掘运动员潜力、提升运动成绩的突破点[44]。落地技术动作完成的好坏对运动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优秀运动员应避免落地技术不佳而影响最终成绩,应努力挖掘运动员每一厘米的潜力[45]。

5 跳远项目运动技术参数采用的研究方法

现如今,随着计算机硬件和数字化训练技术在科学训练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不断创新,视频图像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精进,在跳远项目的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分为三个部分:拍摄视频、采集视频图像和图像的解析和分析[46]。运动学参数获取的主要手段为采用录像分析系统的二维、三维和红外光点的数据采集和解析[47]。目前国内关于跳远技术运动学研究的科研文献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多采用二维分析对单个环节的运动学参数进行研究,采用三维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的较少;而目前还没有采用多台摄像机分阶段的二维和三维相结合的视频解析技术。针对视频解析技术,王向东[48]也曾指出,准确地说,所有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都是三维立体动作,并建议到一般的运动技术研究都应该用三维拍摄。由此可知,将二维和三维技术结合能弥补单纯使用二维技术所存在的缺陷,使研究数据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和更有依据。

6 总结与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跳远运动技术研究的文献综述结果来思考,前人的研究仅限于某个阶段的研究或者采用某个单一的研究方法进行,对跳远全程运动技术的全面分析和研究比较少,也缺少将三维视频解析结合二维视频解析的运动技术参数研究方法。因此,很有必要对跳远项目进行全程运动技术解析的研究并探讨跳远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等四个阶段和每个阶段中运动学参数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猜你喜欢

踏板落地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介绍
房地产税:靴子何时落地?
美联储加息终落地沪指冲高震荡走低
钢琴踏板的基本用法
午后
学者介绍
论钢琴踏板的正确使用
大学者
钢琴踏板的产生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