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工匠精神融入技能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23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花建新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 花建新
为了有效化解目前汽车维修技能大赛中存在的问题困惑,诸如素养训练系统性不够、技能水平稳定性不够、训练期间耐心和恒心不足等,本文从实际问题出发,阐述了在技能大赛训练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训练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为技能大赛训练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1 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素养训练系统性不够。职业素养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等。这些行为、意识、精神不仅是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实力,也是专业技能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而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以成果为导向,侧重于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其中蕴含的职业素养元素,这不利于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影响其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2)学生技能水平稳定性不高。大多数学生在平时的技能训练中,重数量而忽略质量,抢时间、赶速度,注重训练的次数,认为训练次数越多,成绩提升越快。诚然,训练的次数是比赛成绩提高的充分条件,但并非充分必要条件。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应引导培养学生科学地开展训练。
(3)学生训练期间耐心不足。究其原因,刚进入竞赛团队时,由于好奇心驱使,热情高涨;但随着训练的深入,每日周而复始的重复练习,消磨了初始的热情和激情,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此时,教师不仅要及时调整训练方式方法,还要培养学生静心做事、持之以恒的能力。
(4)学生比赛临场应变能力不强。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往往只会按照教师指导进行操作,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和意识。比如:为什么这样做?怎样的操作更符合操作标准和要求,更有利于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尤其像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赛项,在比赛过程中评价操作既要注重操作的规范性,也要求学生勤思考、善研究、快决断,有足够强的临场应变能力,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 在技能训练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意义
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大赛。汽车维修技能大赛是以汽车维修行业典型维修项目为比赛内容,检验汽车维修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实践成果,引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促进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提高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培养适应汽车维修行业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工匠精神能促进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在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涌现出诸如鲁班、墨子、李春等著名的能工巧匠,这些工匠以工艺专长造物,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实践中演绎着“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实际上,得心应手的技能、巧夺天工的技术和出神入化的技艺,正是来源于他们对事物的专注,源于他们精益求精的执着。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断寻求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并以技术层面的进步带动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走向成熟;平时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以职业岗位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训练行为,并以此来规范其职业作风、职业操守,全面提升职业素养,使具备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必备职业素质。
(2)工匠精神能促进学生心理素养提升。紧跟行业发展动向,探索专业新知识。目前汽车行业呈现出“新四化”的发展趋势,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涌现让传统的汽车修理知识不足以满足行业的需要,作为对接行业企业新标准的技能大赛,其评分标准、比赛内容也随之不断变化,这要求选手具备不畏艰难、推陈出新、勇于探索的工匠精神。
在技能大赛选手的选拔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校级、市级或学院、省级技能大赛的层层筛选,只有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成长,才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在技能训练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够提升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情绪中应急处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
(3)工匠精神能促进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一名优秀的汽车维修技能大赛选手需具备汽车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日复一日的技能大赛训练中逐渐养成。
激发选手职业兴趣,培养职业认同感。汽车维修技能大赛的训练周期往往分为跟训→集训→比赛→再集训的过程,耗时长、压力大、要求高,对于参赛选手的生理和心理是极大的考验。若对汽车维修这个职业没有足够的热爱,难以坚持到最后,因此,这要求选手具有“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
(4)工匠精神能促进学生夯实基础能力。把握技术关键要点,攀登职业新高度。按照人的职业发展规律,分为“新手→生手→熟手→能手”,能从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往往是能手。“新手”到“熟手”可通过循环反复的练习达到,而“熟手”到“能手”则需要不断钻研、专注、敬业、创新思变的工匠精神。
3 在技能训练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途径
3.1 优化教练团队,提升大赛教练“工匠精神”培养意识
(1)依托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充分调研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技能大赛内容,完善实训内容,优化实训资源,调整教学计划。学校选派专业教师进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驻学校建立企业工作站,加强校企之间交流。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能证书的培训,进一步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技能大赛和专业教学奠定基础。
(2)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指导教师在理论教学、技能训练中浸润式的灌输。通过穿着统一工作装、严格按照5S规范操作、强化安全和环保意识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专业范”。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邀请企业专家、工匠大师和杰出校友来校开设讲座,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成长感悟,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3.2 重视兴趣激发,营造训练“工匠精神”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将工匠精神的理念厚植于校园文化当中,让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熏陶和洗礼,最后将之付诸于技能训练实践当中;将工匠精神渗透入校园文化之中,将校园文化通过入眼、入脑、入心、入行的路径全面内化,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开展工匠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和汽车工程实践活动,开设工匠精神宣传阵地,建设企业标准实训场地,遵照企业生产流程和安全规程,增强学生归属感和代入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活动中感受精神伟力、树立职业自信、引领行动自觉。
将工匠精神与专业形象进行整合设计,构建汽车专业形象识别系统,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等3方面推进和落实校园文化建设,识别系统将校园文化的内涵转换为学生可感知的信息,提升专业形象和校园文化吸引力,对外产生一致认同感,对内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凝聚力,逐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增强专业自信。
3.3 重新梳理大赛要求,明晰工匠精神在训练中的最新要求
(1)解析技能大赛,更新技能教学内容。基于职业院校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喜欢动手等特点,教师可以将技能大赛的基础及周边内容汇编成校本教材,实现对原有教材的知识补充,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技能大赛的选拔提供良好基础的同时,也让技能大赛的红利惠及更多学生。
(2)参照训练方法,拓展技能教学途径。技能大赛不只是专项的技能训练,其终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未来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当前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推动,在日常技能教学中,以技能大赛教学为参考,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企业实践相结合,拓宽技能教学的途径。充分利用学生企业实践教学,学生通过实践提高技能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强化规范、标准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3)紧跟大赛导向,调整技能培养模式。教师教学中可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环境,模拟生产,贴近生产,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中掌握技能要领。
1)以小组为单位,强化模块化教学。在“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下,可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通过模块化的训练,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储备选择学习模块,实现各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以任务为引领,搭建技能竞赛平台。技能大赛面向的是少数学生,更多的学生并没有比赛的体验。在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任务,设置不同能力层次的技能比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强化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为技能大赛做好选拔工作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4)对标大赛标准,建立技能评价体系。汽车技术技能大赛的赛项设置参照世界技能大赛的技术方案,包括发动机、底盘拆检、发动机与车身电气系统故障诊断、新能源动力系统故障诊断等4个子赛项,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5)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学生在完成技能操作后,需要对自身的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因此,在技能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技能大赛的考核标准制定相关的评价细则。而技能大赛的考核标准更为严格、规范、科学、全面。通过评价,学生对技能操作的专业标准和技能大赛的规则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对自身的技能水平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学生操作完成后,学校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或线上参与评价,对于不同的考核内容,教师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通过多维度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如团队协作能力、应变处置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工匠精神等,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规范、标准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4 构建“工匠精神”训练全过程渗透体系
(1)初训阶段。在新生入学阶段,积极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对新生和家长开放参观实训楼先进训练设备、竞赛选手技能训练现场、历年获奖选手简介等,在学生心中种下技能强国的理想信念。在二年级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指导老师的面试结果,双向选择组织参加竞赛体验班。集训伊始,通过观看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观摩竞赛选手训练日常等,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未来即将从事的职业加深理解,切身体会技能点亮人生的成功路径,坚定辛勤劳动,创造价值,改变命运的理想信念。
总结往年的比赛经验,在科学训练上狠下功夫,不止于现状,不断推敲,举一反三,反复磨练,才能有所成。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同研究,互相探讨,不仅能够快速发现问题,找到思路方法,更能够让学生在次过程中感到自身的价值体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求知欲。
(2)提升阶段。在数字经济时代,技术的更新换代加快,弘扬工匠精神更要进无止境、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精益求精,向更高、更好、更精的方向努力。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处置的能力,要帮助学生建立全局统筹的思维习惯。以汽车电气系统故障诊断为例,学生首先要了解汽车整车电气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和控制逻辑等,才能够在排除故障时直击要害,精准施策,假以时日强化训练,才能实现事半功倍,得心应手,精益求精,在成功的喜悦不断强化刺激之下,引导学生总结反思贯穿整个技能习得过程中的工匠精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3)巩固阶段。“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大国工匠李万君曾说过:“我的技能不能留给自己,传给企业和社会才更有价值。”大国工匠练就了炉火纯青之技,成为行业“绝活”的创始人、传承者,技术的创新和传承需要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学生只有在赛场上才是为了争夺比赛第一的竞争对手,而日常训练中则是亲密的战友。在技能训练中设计两人模拟PK赛,学生对学生、老师对学生等多种方式,PK完毕大家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研究各自总结的技巧和妙招,博采众长,增益己所不能。训练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使每个人技能水平都得到巩固提升、思维方式也更为缜密、人生格局更进一步,彼此间的友谊逐渐升华。
(4)突破阶段。工匠在工作中具有十分严谨的态度,每一项具体的技术研究,都有一套严苛的规程和标准,走捷径搞变通是行不通的。例如发动机拆检赛项中的气缸盖螺栓紧固工作任务,扭矩是多少,追加旋转角度是多少,拧紧次数是多少,都要严格遵守维修手册上的技术要求,否则就可能造成螺栓拧断、滑牙等严重后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在训练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忽视任何一个细微之处,一丝不苟、倾注匠心,才能创造出巧夺天工的精品。
首次参赛的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再加上对金牌的执着追求,容易在思想上背负沉重的包袱,导致临场发挥失常,比赛成绩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要注重技能的训练,同样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模拟即实战,训练中注重营造比赛的氛围,例如增加观众、变更评委、企业专家视频联线点评,增设工具、设备的硬件故障等,锻炼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情绪中应急处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击能力,经过持久性的不间断突发性状况的训练,学生的心态达到处变不惊的水平,沉着应对,以期能够正常发挥,甚至是超水平发挥。
4 实践成效
通过在技能训练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实践,我校的技能大赛取得了累累硕果,持续多年在市、省、国家级各类汽车技能竞赛中取得一、二等奖,学校多次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高技能人才摇篮奖”。通过实践,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了强化,也有了直升本科院校继续升造的机会;教师的训练经验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为个人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校的专业建设得到了发展,提升了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