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6~17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纳入“位置因素”的可行性研究①
2021-11-23王子毓
王子毓
(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102)
随着我国篮球运动不断发展,我国篮球水平已经发生飞跃性的提高,但是与世界其他强国相比仍存在差距,并且篮球后备人才发展水平也是截然不同。加强后备人才的选拔与训练已经成为提升我国篮球运动水平举重若轻的一步。选材是竞技体育的中流砥柱,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通过科学的预测与测试方法,筛选出有天赋的青少年[1]。篮球项目作为标准的团队型运动项目,合理地配置场上的位置结构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当今篮球运动概念摆脱了传统的“位置分工”明确,位置不断变得“模糊”,并涌现了大量全能型运动员,但是运动员的全能发展趋势不能简单理解为位置分工的不明确。位置结构不仅影响着球队的战术体系,还对球队战术的内容和特点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2]。并且不同位置球员的技术特征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别[3]。然而,在我国篮球运动员选材的大量研究中,很少将“位置因素”考虑在选材的内容内,普遍是对青少年的年龄与性别进行分类,从而确立选材标准。该文拟从理论上探讨将“位置因素”纳入我国16~17岁(骨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为我国青少年选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而更好地为篮球运动选材实践提供可参考性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我国16~17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纳入“位置因素”的可行性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我国运动员选材和篮球运动员选材的有关资料,掌握和了解目前国内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材的现状和动态,以及对选材的指标、位置因素等内容进行归纳与借鉴。
1.2.2 专家访谈法
在撰写过程中,访问了数位篮球领域的专家及教练,探讨该文的意义、价值和可行性。并掌握了青少年身体发育规律和技术发展规律,为文章的完成提供了很大帮助。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16~17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纳入“位置因素”的必要性
2.1.1 年龄阶段纵向比较,不同位置运动员的特征被“平均化”
由于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以及在篮球训练中展现出的异同天赋,在实际比赛中教练员会依据个人的特点对其进行战术阵型、位置和职责的部署,16~17岁青少年位置意识逐渐形成,并且与之相对应的技术特点也愈发不同。在以往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材中发现,青少年各个类型指标呈不规则整体向上趋势。仅仅年龄阶段纵向比较,不同位置运动员的特征被“平均化”。普拉托诺夫著在《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指出[4]:“一个有天斌的运动员,往往具有突出的个性,其个性表现在掌握运动技术方面具有超人的能力,或者表明其某些机能系统的能力令人惊异,或者表明其具有坚定的意志品质。”此外,选材过程中“大器晚成者”大有人在,使运动员特征“平均化”的指标不能展现出一个有天赋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和具体特点所在。在16~17岁年龄段进行选材时纳入位置因素,有利于发现每个运动员在不同位置的具体特点,有利于避免淘汰掉真正有天赋的运动员,有利于提高选材的质量。
2.1.2 不同位置运动员的选材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
不同位置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也有所差异,“位置因素”在科学的选材和预测时不应被忽视。
(1)身体形态指标。
“唯高论”的出现,体现了选材过程中身体形态的重要性。优秀运动员与普通运动员在身高和体重两项指标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高国贤在其博士论文中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青少年身体形态指标呈不规则整体向上趋势。”年龄阶段的纵向比较,不同位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被“平均化”[5]。优秀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与位置角色之间存在很强的关系[6]。不同位置的篮球运动员在身高、体重等指标上必将存在显著性差异,如果指标标准趋近平均化,由于同年龄段中锋的身高过高从而拉高了“平均线”,那么后卫很难达到身高这一指标的标准身高[7]。
(2)生理机能指标。
生理机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础保障,在不同位置上理论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后卫与前锋在现代篮球进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比于中锋需要更多的无球跑动、持球突破及防守反击,其心肺能力需要更多无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转换工作[8]。其心肺能力在先天水平差距不大的基础上进行后期的训练干预,后卫与中锋的心肺能力要比中锋更加出色。后卫作为球队的大脑需要有掌控全局的能力,这也代表他需要更宽阔的视野,因此在视野上后卫也可能会比前锋与中锋更加出色。
(3)身体素质指标。
由于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的技术差异,其在不同身体素质指标上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中锋与前锋经常活动在“对抗频繁”区域,必将依靠高壮的身材承受着更激烈的身体对抗,其力量素质必将高于相对矮小的后卫,但作为“高壮”的矛盾体,后卫享受着更快的速度与灵敏素质。不同的位置有着鲜明的技术特点,从而提出了不同的身体形态要求,在这种要求下其身体素质也必定存在巨大差异化。
(4)心智能力指标。
篮球运动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也需要篮球智商与情商。外线球员在球队中往往起着决策的作用,处理球的机会远远高于内线球员。一个优秀的球队往往需要一个出色领袖,这个领袖一般由外线球员充当。有数据表明,后卫队员与中锋相比较,在六边形移动测试中优于中锋球员,也间接表示不同位置的脚下移动与决策能力后卫要优于中锋。虽然这不能直接表示后卫心智能力优于中锋,但是这也间接表明比赛中在后卫位置上有更多进行决策的机会,从而更多地锻炼篮球意识,提高篮球智商。TnaseC的研究中发现,在不同位置间的角色互换对于运动员大局观的提高有显著帮助[9]。所以在进行不同位置心智能力指标测试时,可将心智能力指标测试结果作为参考,从而通过对不同位置球员进行互换锻炼提高篮球意识。
(5)专项能力指标。
国际惯例的五分法将各个位置分为组织后卫、得分后卫、小前锋、大前锋、中锋[10]。不同位置的技术特征的异同也导致了选材中专项能力指标存在差异。组织后卫担任球队的指挥官,其传球能力与运球能力更为出色,外线投射能力也应优于内线球员。得分后卫不仅外线投射能力优秀,无球跑动能力和运球突破技术也更为娴熟。小前锋的基本工作就是得分,中距离投篮的把控与突破得分能力也是其强项。大前锋在篮板球与内线防守能力上更胜一筹,并且具备一定的组织策应能力。中锋队员则更加擅长内线得分与拼抢篮板。
2.1.3 为运动员成年后的位置预测提供合理依据
青少年期间对运动员成年后位置预测得当,在为科学合理的育才提供依据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成年后的“淘汰率”。在16~17岁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专业的训练、高水平的比赛,逐渐显现个体差异。在实际比赛中,教练员会依据个人的特点对其进行战术阵型、位置和职责的部署,从而加强其位置意识和位置技术能力的提高[11]。集体团队性项目决定了位置划分的重要性,成年后训练往往是针对有发展前景的运动员进行专项技能提高的育才阶段,针对不同位置的运动员进行侧重培养才能展示出育才的高效性。“位置意识”要在成年前就逐渐养成,并在相应位置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优势。16~17岁不断细化位置类别划分,把青少年位置竞技能力结构特征作为辅助选材的重要参考,通过指标的测量可直观展示出运动员在何种位置上更具备优势和“可塑性”,有利于为运动员成年后的位置预测提供合理依据,进而为优质的育才提供服务。
2.1.4 “位置模糊”不等同于“取消位置”
“位置模糊”理论是在当今篮球比赛不断向快节奏发展,球员的技术趋于“全能型”的背景下提出,“打破传统位置界限观念”演变而来,也受到了篮球专家的认可[12]。以当今中锋为例,打破了传统中锋的概念,其进攻区域不限制在禁区以内,而是逐渐增加拉到外线策应、转移球,承担部分作为球队组织后卫的职责,其防守具备更强的攻击性,脚步更具灵活性,这种“灵活”的中锋往往能激起全队旺盛斗志。然而“位置模糊”是建立在运动员位置明确的基础上,不能等同于“取消位置”[13]。“位置模糊”在运动能力更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从而赋予了不同位置球员“多重化”的职责。为了培养出“位置模糊”型球员,选材过程中“位置因素”的融入是具有可行性的。在青少年阶段培养起“位置意识”的同时,在合适时机对青少年运动员的位置进行预测,根据成年后的身高特征区分出的位置,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才能孕育出“技术全能化”、能担任多重职责的“位置模糊”型球员。
2.2 我国16~17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纳入“位置因素”的可行性
2.2.1 早期的训练成为青少年位置划分的基础条件
16~17岁的青少年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仅进行了专业的训练,也参加了许多高水平的比赛。由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以及在篮球训练中展现出的异同天赋,在实际比赛中教练员会依据个人的特点对其进行战术阵型、位置和职责的部署。在比赛与训练中,16~17岁的青少年“位置意识”逐渐形成,并且与之相对应的技术特点也愈发不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上显现出很高的契合性。由于这种“位置意识”及相应位置上技术优势的形成,为16~17岁年龄段进行选材时纳入位置因素提供了基础条件。
2.2.2 不同位置的技术差异为选材指标的确立提供了依据
篮球运动立体化特点促使了运动员位置性质的界定,根据当今篮球运动员“技术全能化”的特点,不同位置所对应的选材指标虽有不同倾向,但对比传统的“本职能力”应显得更加“全面”。组织后卫不单倾向于运、传球和投射能力指标的考查,可适当考查一些低位进攻技术,并且要与得分后卫有着显著的区别;前锋在注重中距离投篮和冲击内线能力的同时,应该对其远距离的投篮和传球能力有所要求;中锋不单单局限于内线进攻能力及策应能力的考量,也应对其组织和传球能力进行侧重考量。“位置模糊”已成为了现代篮球技、战术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位置的技术差异性确立选材指标,从而确定运动员的“位置优势”,以实施“全面化”的技术训练,使训练和选材更具针对性。
2.2.3 “选育结合”模式对“位置因素”纳入选材体系的需要
“选育结合”的界定是:“运动员选材是与育材密切结合的选拔运动人才的动态过程[14]。”低一层的选材是为了更高层次的育才服务,选材指标的确立不仅提供了选材的依据,也为更好的育才提供了可参考的指标。在篮球训练中不仅要挖掘出个人的优势特征,还要进行全面的训练,这样的全面训练绝不是旨在培养同一模式、失去个性的运动员,而是要使每一个运动员都能在体质、心理、精神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个人能力。将位置因素纳入提供了对运动员成年后位置的预测,为“全面性”的育才提供了科学依据,不仅从侧面体现了“选育结合”模式下对“位置因素”纳入选材体系的迫切需要,也使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材“位置因素”融入成为可能。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我国现存选材体制下并未纳入“位置因素”,使不同位置的16~17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特征趋于平均化、并未注意到不同位置运动员选材指标的区别、无法为运动员成年后的位置预测提供合理依据、并且“位置模糊”不代表“取消位置”,等等,都彰显了在16~17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材过程中纳入位置因素的必要性。16~17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早期训练、不同位置的技术差异及“选育结合”对“位置因素”纳入选材体系的需要,提供了16~17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纳入“位置因素”的可行性。
3.2 建议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材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选材关乎于我国篮球发展的根本,需要明确的选材目标,科学的选材思想引导,更需要一套合理的选材体系提供助力。我国现行选材体系,应针对16~17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位置特征,科学地进行选材评价指标筛选和确定,从而构建16~17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材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