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内部审计业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1-11-23索宁济南大学审计处山东济南250022

商业会计 2021年16期
关键词:审计报告审计工作部门

索宁(济南大学审计处 山东济南 250022)

一、引言

高校经济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特征在推进现代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各类资产、投资成倍地增长,教学科研资金大量投入,相应的各项费用支出也显著增加。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的重收入轻支出、重支出轻效益、重业务轻监督的财务管理现状客观上要求重视内部审计,拓宽审计职能范围,肩负起对学校经济活动的监督、评价和建议职能。本文结合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基于2018年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相关规定,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能、工作重点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各项管理制度提供依据,全面提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水平。

根据相关规定,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具有监督检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情况,对高校发展规划中涉及到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控制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依据高校的情况对科研以及后勤等部门的收支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

二、高校内部审计业务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覆盖面窄,审计方法较为落后

随着审计全覆盖的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力度逐步增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主要集中于合法合规方面的事后审计,预防性、风险性、过程性审计开展得不多,内部审计的咨询、建议功能发挥不够,不能实现服务增值的目标,内部审计的时效性自然也被削弱,很难达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的宗旨。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在实践中锐意进取,不断探索,逐渐形成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一系列成熟而有效的运作模式。

(二)内部审计报告质量不高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为审计机构的工作提供了依据,大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都可以主动遵循相关规定,并结合经济活动的具体情况提出保证审计质量的措施。但是目前对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的评价尚处于空白。财务审计报告存在滥用专业术语、实施表述模糊、法律法规引用不规范、处理处罚意见有失公允、审计评价片面、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等问题,被审计单位难以据其进行整改。

(三)审计结果运用不足

相对于国家审计来说,高校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较差,审计建议不容易被重视和采纳,究其原因,一是高校的审计整改意识比较薄弱。审计整改是整个审计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是大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仅能就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对后续整改过程无法有效实施跟踪,使得审计工作的真正效用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尤其是涉及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各方面协调以及审计评价的应用和整改情况的再评价。二是对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没有明确处理和处罚的标准和依据,使得被审计单位有漏洞可钻。三是从内部审计部门自身层面来讲,对审计结果的应用主要定位于为管理制度提供决策建议层面。共享审计结果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响应国家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校内部审计应重视从这一方面加强建设。

三、提升高校内部审计业务质量的对策分析

(一)拓宽审计职能范围,创新审计方式方法

创新审计理念、审计组织方式、积极实践运用科学审计技术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挖掘审计结果的利器,对于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来说不可或缺。高校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学校的财务、人事劳资、科研信息、教务等各个管理部门,“审计即监督”的管理理念已难以满足学校的管理需求,需要高校重视内部审计的“评价与建议”功能。高校应转变内部审计工作的关注点和着力点,从查错纠弊的传统职能向监督评价服务职能转变,拓宽审计范围,落实监督和服务职能,建立增值型的服务审计理念体系,创新方式方法,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审计结果运用的综合效能,全方位促进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

1.完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高校应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需要且最为合理的地方,使其预期效果达到最优。以财务收支、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引进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绩效管理,将绩效作为评价审计工作的重点,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强化审计工作的质量。改善内部风险和绩效评审运作机制,保障各项管理目标的实现和资金安全。关注资源分配和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充分挖掘人财物潜力,提高管理水平。高校内部审计可以借鉴政府绩效审计经验,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探索运用经济活动分析、统计测量、经济预测等现代化经济管理技术和方法,建立健全可行性高且执行力强的评价内部审计工作的指标体系。

2.扎实开展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审计。高校的经济活动复杂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范畴已经不仅仅是面对单一业务领域风险的识别、衡量、评估和控制的过程,更加迫切地要求建立全局的、科学的、系统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系统,减少不良事项对高校的影响,实现高校既定的发展目标。

高校内部审计首先要从“扫描”部门、单位的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着手,围绕重点业务、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做好“经济体检”工作,检查和评价组织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查找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分析和筛查高校在管理运行中潜在的风险点,聚焦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制度性缺陷问题。然后根据对部门、单位的业务活动和管理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管理,基于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严重性将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将风险预警以及对策建议提供给决策者。同时,专门针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也非常重要,合理的评估指标能够快速锁定关键风险,在权衡各种风险造成的损失的情况下,找出关键风险能够帮助决策者更快地应对风险。

3.积极探索科学的审计方法。审计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点,传统的审计抽样以及分析性复查方法都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应根据制度调整审计工作计划和方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为高校决策提供依据的能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遵循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审计环境的变化,结合高校经济活动的特点,适应性地调整审计方法,使其与经济活动的范畴更加吻合,同时调整审计工作的重点。高校内部审计应当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科技,不断强化数据分析过程,用数据化的审计过程建立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在审计经验基础上对风险信号予以捕捉和预测。

(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树立内部审计权威

高校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长期以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未能在高校经济管理中得以体现,使得内部审计部门成为了边缘化的部门。因此,深入高校经济管理内部,深层次挖掘和治理高校经济管理体制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内部审计部门本身提高审计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重加强。

1.做实审前准备。充足的审前准备是保障审计成效和防范审计风险的重头戏。审计工作执行前,需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找到审计工作的重心,并根据被审计对象的特点确定适合的审计方案,因地制宜地制定高效的审计方案,根据审计组成员的优势和特点科学合理分工,指导审计人员有步骤、有秩序地实施审计,减少审计差错,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2.严格现场取证。审计证据的收集关乎到审计工作的成败,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收集过程的核心要求,因此获取充分且有效的审计证据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控制实施过程,规范程序管理,严格审计取证,做到记录翔实,加大延伸力度,打通断头线索,确保问题审深审透,结论准确,力求证据链完整可靠。建立底稿编制、审核、复核、审理、审定五级签字复核程序,明确责任,及时跟进审计进度,确保审计问题描述清晰完整,有效保障审计现场管控质量。

3.提高结果质量。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反映审计质量成效的重要标准。审计报告应以警示管理层注意潜在风险这一总体审计目标为导向,注重从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等层面分析问题,重点阐述项目范围与目标、执行情况概要及改进的机会,及时形成上报有质量的信息,揭示和反映高校在管理运行中的体制问题和风险隐患。高校内部审计报告的内容应尽可能地精简,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相关证据写进报告。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及时整理取证信息,归集审计发现的问题,在权衡重要性后,有的放矢地撰写审计报告。在撰写审计报告时,综合研判,深入分析审计结果,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审计结果进行推敲,确保审计结果的建设性和客观性。根据审计结果,基于实际情况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并保证建议和意见的可行性。切忌沉重冗长、空话连篇、信息过多,致使阅读者失去兴趣。

4.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和全过程闭环质量管理体系,规范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的各个环节和步骤,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现。一是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将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审计人员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审计项目执行等均纳入制度范畴。健全定责、明责、履责、问责、追责“五位一体”审计质量责任体系,明确审计组成员、主审、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责任,树立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理念,层层落实各环节质量管控责任,对未履职尽责的相关人员严肃处理、追究责任。二是建立审计复核制度。出具审定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前,复核人和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其代拟稿进行审查,并出具书面意见,经复核后的审计报告才能以内部审计部门的名义征求意见,未进行三级复核的审计报告一律不准发放。复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取证单事实描述的清楚性、引用法律法规的准确性、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切实可行性,语句的流畅性、简练性和准确性等。三是制订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突出抓好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编制、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处理处罚、审计整改六个关键环节,建立质量控制手册、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完善审计指标化科学评价体系等。根据高校经济活动的特征,编制适用于不同经济活动的审计模板,将对某类经济活动开展审计工作的重点、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整理和总结,推动内部审计质量的精准化、精确化管理。

5.推行质量评价。对高校经济活动的评价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加强评价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推行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找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及时进行整改和完善,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在过程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开展质量控制评价活动,包括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部分。内部评价应当以学校内部制定的审计评估办法为基本依据,由教职工对内部审计活动的进程以及质量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审计实施方案执行、审计证据质量、审计目标达成、审计建议可行性等。外部评价可由国家审计机关、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国家审计机关、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往往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可以督促和监督内部审计完善制度,提高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强度和力度。第三方中介机构基于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分析,依据内部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开展审计过程中的文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做出客观评价,起到规范审计机构运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作用。社会第三方评估可依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一般来说两年一次即可。

(三)落实审计整改责任,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1.联动合力抓整改,追责问责保质量。形成审计报告只完成了审计任务的一半,接下来的审计整改跟踪督办是决定审计成效高低、提升审计成果、发挥审计作用的关键环节。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只有积极建立健全审计整改责任落实制度和未整改责任追究制度,实现整改和后续督查的联动作用,才能使审计整改落到实处,保证审计查出问题如期、全面、彻底整改到位。

(1)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在坚持审计委员会领导的前提下,调动整合各方面力量做好审计整改的“后半篇文章”。成立由纪检、组织、人事、财务、审计等内部管理部门组成的审计整改工作小组,统筹谋划、资源共享,研究协调解决审计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督促审计整改意见落实,联动合力推进整改工作。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推动审计整改的督导牵头部门,负责整改分类、过程跟踪、整改结果检查;高校各职能部门作为落实审计整改计划的主体,主要负责推动审计整改计划的实施,并监督检查整改情况;由高校办公室牵头协调整改计划的实施,纪检部门负责制定整改惩处政策,财务部门负责提供业务支持等,整改由内部审计部门的“单打独斗”转变为“集团联合作战”,形成高校内部齐抓整改、共管成效的局面,提高审计整改的落实程度和提高整改效率。

(2)建立审计整改问责机制。审计整改问责机制是确保审计整改计划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审计整改的第一责任人,对审计整改负全责,负总责。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审计结果有明确批示和要求的,整改工作的开展就会比较顺利。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应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进,按照分工负责、分类督办原则,建立整改台账,对账销号,确保整改任务不漏项。将审计整改情况作为高校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分工明确、合力共抓的工作格局。把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考核被审计部门、单位年度工作的内容之一,对整改措施不力、整改不到位的,及时开展约谈,严格追责问责,对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中层干部予以降职处理。

2.结果共享提效率,创新机制促发展。充分运用审计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提高高校各项管理水平是内部审计在风险防控、提质增效、内部治理方面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提高审计结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提高审计结果发挥的效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审计结果通报机制。审计公开有利于发挥高校教师对审计整改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高中层领导干部的审计整改意识。高校可以通过教师代表大会、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会议、学校内部网站等多种形式公布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针对该问题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提高审计工作的公开和透明性。学校纪检部门组织各部门、单位对照通报问题,举一反三,自查自纠,促进高校内部审计整改工作全覆盖。

(2)建立审计结果共享机制。审计结果共享机制有利于审计工作的效益最大化。共享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强化高校内部各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与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共享审计结果。通过统一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平台上传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及问题整改情况等,便于国家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结果的利用。按照规定对于内部审计发现并已经整改到位的问题不再写入国家审计的审计报告,这为高校内部审计结果的共享提供了制度保障。

(3)创新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内部审计应当强化服务意识,将审计结果运用水平的提高反馈到审计实施上,促进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注重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结合本单位实际,围绕部门单位的中心工作和重要风险点开展审计,为决策层提供更具战略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二是制定审计结果运用的制度体系框架,明确审计结果运用的内容、程序和方法,通过审计结果公告、下发审计整改通知书、现场督办等措施,推动审计整改标本兼治,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议作用。三是审计整改关口前移。在审计中坚持边审边改,对审计发现的能够立即进行整改的问题,及时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反馈,查明原因,督促被审计单位立行立改,大力推进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率的提升。

四、结论

高校内部审计在业务方面面临的问题已经引起普遍关注,这是因为审计业务质量是保障内部审计部门发挥职能的关键。扩展审计业务范围、使用审计新技术新方法能够提高审计效率,解决审计覆盖面较窄的问题。落实审计整改责任、强化审计结果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高校组织中的地位,而且能够最大化发挥审计报告的作用。

猜你喜欢

审计报告审计工作部门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长文式(军队)审计报告改进探索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创新对话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现状研究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做好企业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国拟推行新的审计报告模式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