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问题省思*

2021-11-23胡剑宏易国忠

运动精品 2021年10期
关键词:强国体育教师体育

胡剑宏 杨 航 易国忠 李 越

学校体育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问题省思*

胡剑宏 杨 航 易国忠 李 越

(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83)

学校体育是体育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基础环节。学校体育的发展不仅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全民健身的内在要求,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究了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意义,剖析了其与健康中国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针对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提出了改革的路径。

学校体育;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体质健康

1 学校体育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意义

健康中国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十三五规划将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列为重点内容,并出台《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这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将人民的身体健康放在突出位置,把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作为衡量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达到了近万美元。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早已从吃饱穿暖上升到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更多的从物质层面的需求转变成精神层面的需求。身心的健康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们更高的追求。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生活幸福的基石。人类生命健康的研究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时至今日,人类健康革命已经出现过两次,概括来说,可以简称为“治疗医学”和“预防医学”革命。“治疗医学”革命是从医学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次变革使得人类重大疾病、慢性病和传染病等疾病的死亡率大幅降低;“预防医学”革命主要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病,它使得人类慢性非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同时也提升了人类的平均寿命[1]。而当下,我们进行的是以人的健康为主题的变革,这里的健康不仅是人的身体健康,还包括人的心理、精神状态、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等多角度的健康。

世卫组织曾向全球发布健康公式:100%健康=15%遗传+10%社会因素+8%医疗+7%环境因素+60%生活方式[2]。由此看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关联,良好的生活方式中包含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体育锻炼。身体活动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人民体质健康的重要原因。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下降也是缺乏健身和运动的表现,由于学业的繁重和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学生在校把时间放在课堂学习上,在校外又过多使用电子设备,缺乏户外锻炼,造成了现在青少年体质下降和近视增多的事实。学校体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要从小培养孩子热爱运动的习惯。体育教学要首先抓住体育的人文属性,在体育运动中增强孩子的体质,磨炼意志品质,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学校体育与体育强国建设的关系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体育强国规划纲要》的通知,目标是要在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3]。我国已经成功举办2008北京奥运,也实现了奥运金牌榜第一的梦想,在伦敦奥运、里约奥运会上,中国也位居奖牌榜前三,充分说明我国已跻身体育大国的行列。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足,我国现在还不是体育强国。在竞技体育类,我国的足球等团体性大球项目与体育强国还有一定差距;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还存在不足,国民的身体素质还有待加强。体育产业还不够壮大和完备,体育文化影响力与美国等体育强国存在差距。

随着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事业的重心也从竞技体育逐渐转向全民健身。我们不再过多强调在竞技比赛中一定要摘金夺银,而把重点放在全民参与体育,提升全民族的身体素养上来。

学校体育承担着体育强国建设的一些功能。从竞技体育的角度说,学校体育为竞技人才提供后备基地。从群众体育的角度来说,学校体育为锻炼学生强健体格提供了保证。体育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要建成体育强国,提高人民健身意识和身体素养,学生时代的体育教育必不可少。

3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

3.1 体育教学专业性不足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 1 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4]。目前中小学甚至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对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要求不够高,虽然学生在学业阶段都上过专业项目课程,但大多数体育课除了保证最基本的身体活动外,并不能够保证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5]。这说明我们在各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内容重复和不连贯的问题,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不够,难以激发学生对某一项目持续关注和热爱,很可能让体育教学成为一个“走过场”的过程。

3.2 指导思想认识不到位

思想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才会为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指明正确的行动方向。早在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6]”。结合健康中国行动这个大背景,健康应当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健康的体魄是学习和工作的前提。学校体育就是为学生培养良好体质。“育体”也是“育人”。有些学校因为学生体质下降而开始质疑“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过多的强调体育测试各项指标的成绩,当学校体育问题与作为对策核心的指导思想不能被认同并达成共识时,许多改革举措就会被某种强大的力量消解殆尽[7]。

3.3 体育“考试化”,社会认识偏差

受人们传统的“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大众对体育的认可度不高,存在偏见,社会和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如“智育”。还有很多人对体育的认知还停留在“不务正业”上,大众对“体育生”的印象还停留在学习成绩不佳而选择了体育。这使得体育成为学校的边缘学科,甚至经常被其他主科所占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体育,对青少年健康的重视,全国很多地区将体育作为中考和高考的考试科目,让体育学科重新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重视。体育考试似乎成了学校体育摆脱尴尬境地的途径,学校体育也开始进入应试教育圈,以追求成绩为教学目标,失去了体育的本质功能。

3.4 师资队伍配备不足

有关调查统计表明,学校的体育教师仅仅占全体教师的 5%不到,然而,体育老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却要达到 11%,体育教师总体数量缺少大约30万人[8]。这仅仅是农村中小学的数据。教育部 2015 年中小学体育工作调研结果显示:在所调研的 2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专职体育教师数量占应有体育教师总数的比例为48.23%,兼职体育教师数量占应有体育教师总数的比例为33.39%[9]。可见在体育教师这个群体中,还有一部分是兼职教师,体育的专业技能掌握也不是那么熟练。这说明体育教师还存在相当大的缺口,专业队伍建设也有待加强。

3.5 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城乡不平衡,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上。要将更多的资源倾向于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农村等相对贫困地区面临着体育设施不齐全,体育场地不足等问题,体育设施的保障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前提。全面小康是全民的小康,学校体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是制约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因素,要让全体人民提升健康水平,就要补足农村和贫困地区体育教育和基础设施的短板。

4 学校体育改革的路径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

好的教育要有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我们已经说过当前全国范围内的体育教师还存在很大的缺口。要让人们重视体育,首先学校要重视体育。要提高体育老师薪酬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愿意选择体育教师这个职业,引进更多体育专业出身的人才,补足体育教师缺额短板。这样让学生在享受体育运动的同时,也能切实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让体育课不再成为“边缘”学科。

4.2 深化体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标准

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为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指明方向。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10]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学校体育要将“健康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体育课不仅仅是传授几个动作,还要加大对学生的心理和健康教育。体育除最本质的强身健体功能之外,还有调节人们情绪,开发智力,磨炼意志品质等重要作用。体育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标准,真正把德育、智育和体育结合起来,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4.3 完善学校体育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能为工作开展提供法制保障。关于学校体育领域,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但工作条例毕竟是行政条例,并未形成法律。季浏等学者提出要推进《学校体育法》立法,保障学校体育政策落实。《学校体育法》还能够维护学生参与体育的正当权益,使有关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够有法可循。

4.4 构建学校体育多元治理体系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多元治理格局应该是政府和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学校体育治理要改变过去行政部门垂直管理的单一局面,要让学校体育活起来,需要社会组织和市场的加入。学校可以通过和俱乐部或社会组织在体育代管,场地租用,体育文化节展开多方面合作,在提高学校体育的活力的同时,激发体育市场,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到学校体育治理的积极性。

4.5 丰富学校体育文化,开展多方面体育活动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最持久最深远的。美国体育之所以强还表现在它的体育文化的强大,体育产业的兴盛。学校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体育文化品牌,建立自己的体育特色。要适当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体育知识竞赛和讲座,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更能深刻体会到体育精神。体育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也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激发学生们对体育的热爱,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5 结语

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都离不开学校体育。为祖国培育一代又一代身体素质过硬的青年是学校体育的崇高使命。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都是围绕人的体质健康开展的,我们相信,只要全民能够参与到体育中来,大众的身体素质一定会有所提升,而人们身体素质和健身意识的提升,也必然会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和竞技体育成绩的提升,那么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愿景也一定能够实现。

[1] 刘国永.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体育科学,2016,36(12):3-10.

[2] 周碎平.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透析全民健身运动的走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59-63.

[3]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J].中国民族,2019(9):29.

[4] 季浏,马德浩.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19,39(3):3-12.

[5] 陈俊宇,赵婧怡,高增,等.浅析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1):147-148.

[6] 郭小莉,宋旭.当前学校体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界,2015(6):149-158.

[7] 黄爱峰,王健.学校体育发展的10大问题省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2):95-99.

[8] 黄道名,杨群茹,张晓林.“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困境与发展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3):103-107.

[9] 申曙光,马颖颖.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论纲[J].改革,2018(4):17-28.

[10] 李滔,王秀峰.健康中国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16(1):4-10.

[11] 彭玉梅.“健康中国”视域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12):39-40.

[12] 徐伟,姚蕾,蔺新茂,等.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制约因素:来自基层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8):74-80.

[13] 鲍明晓,邱雪,吴卅,等.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体育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2):1-6.

Provincial Thinking of the Problems of School Sports and Healthy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orts Power

HU Jianhong,etal.

(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Hunan, China )

2019年中南大学“课程思政”专项建设——大学公共体育(2019.77)。

胡剑宏(1968—),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强国体育教师体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秦晋争霸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