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取向探析
2021-11-23陶璐歆
文/陶璐歆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毕业数量庞大,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的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新常态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新的发展模式,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结构的调整,越来越注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1]。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一方面受到外部的影响,但更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就业期望。在择业的过程中,他们普遍追求薪资报酬、工作单位性质、发展前景等因素,排斥不固定行业、低报酬岗位以及基层单位。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上不恰当的就业取向、不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都严重影响了就业。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毕业数量迅速增加。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有874万人,相较2019届同比增加了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就业心理取向呈现出其自身特色。
及时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取向,对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其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2]。为此,笔者对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356名2020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0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84%,此次问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下文将对数据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取向的特点
(一)认同市场对人才的竞争
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认为个人因素是找工作最重要的前提,43.18%的学生认为是良好的综合素质,37.01%的学生认为正确的自我定位更为重要,仅有7%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是找工作的最重要的前提。当前现状是学习成绩的重要性被夸大,很多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看其学习成绩,更重视个人的综合能力,例如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较强的分析、组织能力及领导能力等。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在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上,要加强对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就业区域固定化
在希望就业区域的选择上,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多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的沿海大中小城市。在其他区域就业的比例仅有11.36%,其中选择中西部的大学生人数占比最少,这样会导致我国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加剧。浙江省近几年接收毕业生的数据也显示,每年对毕业生的需求量持续旺盛,就业市场发展良好,就业的竞争压力有所缓解。高职院校大学生需要摆正就业心态,以服务社会、为国家创造更多利益为目标,在择业时应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不要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三)就业观念趋向理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认同就业市场的严峻性,其中40.26%的学生认为社会需求总量减少。面对目前的就业市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念有所改变。33.44%的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经济收入,其次是工作单位性质与发展前景。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自己的预期工资水平也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平,52.27%的学生所要求的薪酬标准在3000元~4000元左右。大学生找工作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吃穿住行;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求未来的职业发展。当前大学生除了考虑就业区域和工资报酬,还会考虑工作单位的性质以及发展前景。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取向的显著特点。
(四)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对自身专业、职业生涯的了解,出现自我定位盲目、职业生涯模糊等问题。调查显示,超过40%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较模糊。有无规划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人们设立目标、带来希望,有勇气面对职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突破内外在障碍,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尽管现在的毕业生众多,竞争激烈,但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只要对自我有充分认识,仔细了解企业用人要求以及工作发展的普遍路径和规律等,就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从而作出合理的生涯决策,为自己的生涯做好规划和设立目标。
(五)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从学校走向社会,是大学生人生经历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目前,大部分的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处于生活水平较好的家庭,他们背负着家人更多的期许和寄望,以及外部就业形势所带来的压力,因此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就业心态消极,错失就业机会;有些学生存在严重的攀比从众心理,什么热门报什么,比如考研、考公务员等;有些学生一味听从家长的意见,对于未来没有做出自我决策,完全依赖父母的选择;有些学生在求职中不知道如何选择,存在焦虑的就业心理。在求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反应,而这种负面情绪不仅会破坏人的心理平衡,而且会损害人的认知功能,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职业决策中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良好地疏通和解决,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还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对国家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取向的引导对策
(一)客观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看重的原则、标准或者品质,它指向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一套自我激励的机制。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与工作相关的目标,因此,在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时,高职大学生应重视对自我价值观进行澄清,培养对工作的健康合理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积极的职业价值观。目前,大学生有必要对自身做出清楚的判断和衡量,了解新常态下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就业情况,再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需求,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待值。在理想的就业区域方面,不要只着眼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地级市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在就业薪资方面,要在满足自己吃穿住行等生理需求基础上,不断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努力从工作中获得实现职业目标所需要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理想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教育
从大学生入学开始,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在大一阶段就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从自我探索开始,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及价值观,再到了解外部的工作世界,综合分析两方面的信息,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计划。职业发展目标的设立能够帮助大学生摆脱内外在障碍,从内而外有勇气地面对职业发展中的各种困惑和挑战,最终实现职业发展目标。除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之外,在大二阶段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要围绕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就业市场的现状、用人单位要求、就业渠道、简历编写、求职技巧等方面展开。还可以通过举办“完美简历大赛”“策划组织模拟双选会”“就业观念辩论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活动,突破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以更新颖、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方式,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三)扎实推进高职生职业心理辅导的建设
心理健康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健全人格的前提。拥有良好的职业心理不仅能在就业中面对各种压力,而且对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学校要做好职业心理咨询工作,可采用一对一的形式,也可以以8人~12人为团体进行咨询。在咨询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澄清所面临的就业困惑、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求职心态。其次,可以举办职业心理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或者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毕业生介绍行业发展前景,介绍自己的职业成功经验、职场人际交往技巧、工作点滴感悟,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帮助毕业生排忧解惑,树立信心,缓解进入职场的负面情绪,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
(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社会实践经历和经验是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的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校期间,高职大学生在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注意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软实力。高职院校要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校内外各项专业技能比赛;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寻找与目标职业相关的实习工作,更直观地了解该职业的工作内容、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等内容,获得信息更为真实,从而判断自己的目标职业是否适合自己;高职院校还要加大校企合作的步伐,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校内外的合作基地。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加强订单班培养模式的运行,成立校内财务云共享中心、台州银行订单班、泰隆银行订单班、阳光保险班等多个实训平台。高职院校大学生应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学习如何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而言,经济新常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高职院校应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以及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调整,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掌握就业技能,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客观评价自己,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不断培养自身职业素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实现理想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