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独立学院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1-11-23孙瑜文接力郑舟军
文/孙瑜 文接力 郑舟军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国家出台了《高等学校专业培养国家标准》,对各专业包括护理学的人才培养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作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体,独立学院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但是独立学院由于其办学主体与公立大学(学院)有所不同,师资条件和实验室建设等教学条件和公立大学有很大的不同[1]。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国家标准,是众多独立学院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通过进一步改进独立学院护理学教育教学措施,构建适应专业培养国家标准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主要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理想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要体现当代医学学科的发展趋势、现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能反映举办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2]。
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培养能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既要能体现当地区域人才市场需求的特点和学院的办学特色,又要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实操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理论上,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比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理论基础,比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3]。为此,我们应着力于构建适应国家标准的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以护士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突出人文情怀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特色的素质教学体系;系统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护理学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设置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培养过程的逻辑起点,是制订毕业要求、形成课程体系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培养目标需要能够清晰地描述本校学生毕业后所具有的承担社会与专业责任的能力[4]。培养目标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社会对护理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的是护理临床工作和护理管理工作,主要工作去向为各级各类综合性医院、专科性医院、社区医院及康复医疗中心等,因此其培养目标与学术型护理人才有所不同。
护理岗位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角色期待更关注是否具有健康和社会护理观念,能否实施护理程序,提供高级护理评估并能识别疾病预防中的不良反应,能否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或紧急情况,有效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等岗位胜任力。本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需要充分体现护理学科的交叉特色,提倡校院合作、医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5],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现医学基础、人文素养、岗位技能、临床思维的系统训练和递进培养。
二、满足目标导向的培养方案制定
培养方案是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组织、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纲领性文件。要参考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6],贯彻“反向设计”,充分听取一线护理专家的意见建议,根据《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合理设置护理学课程,有效促进护理专业达到可持续改进。要按照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来匹配对应的知识,根据知识所属的结构体系来进行课程设置。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施模式
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及评估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以保证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为准则;教学设计围绕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达到标准为准则;评价与质量保障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准则[7]。通过大学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平台整合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学科,需要与护理实践接轨的优质、有效的实践教学载体,但各级各类学校护理专业普遍实践教学资源比较缺乏,独立学院尤甚。构建整合实践教学平台,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同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培养出应用技术型人才,是摆在独立学院护理专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深化校政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构建学校—医院—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模拟病房)—医院临床技术实习—社区卫生实践[8],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临床应用,提高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加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医疗现实诉求的紧密对接。
五、用于持续改进的综合评价模式建构
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从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细化。同时将动态的毕业要求达成度作为教学环节持续改进的一个起点。根据毕业要求对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评价,尤其加强对课程目标实现情况进行重点评价,突出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是改进教学环节的一个依据。同时要努力推进专业认证,建立起“评价—反馈—改进”的机制。持续改进的综合评价模式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质量改进闭环。
六、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能力提高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应用型教师。但不少高校护理专业生师比较高,地方高校尤甚,也高于国家高校平均生师比水平和相关要求。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方面,与部分高校专任教师编制不足有关;另一方面,重要的原因是高校一般都要求招聘的新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历学位,但是护理专业博士毕业生数量极其有限,不能满足招聘需求[9]。由于生师比过高,教师教学任务普遍较重,影响了教师参与临床工作和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质量,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同时从实习医院和教学医院中聘任一批优秀的护师担任学院的外聘教师,逐步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高等学校专业培养国家标准》的要求[10],结合各自学院的实际情况,深入改革和全面创新护理学教学体系,通过培养目标的设置、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模式的改变、实践平台的整合、评价模式的调整、教师能力的提升等多条途径,构建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建设,最终通过专业认证。
七、结语
由于护理专业在笔者所在学院是新招专业,第一届本科生尚未毕业,针对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的各项改革刚刚起步,教学质量有待学生就业后就业单位给出的客观评价。我们将进一步结合护理学类专业“国标”,围绕应用型、特色性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护理行业需求和上海及长三角地方经济发展对健康护理服务人才的需求,探索培养适应社会、国家及上海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