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理念视域下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审视与探讨*
2021-11-23王博兴陈立民
郑 越 张 帆 王博兴 王 鹏 陈立民
健康中国理念视域下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审视与探讨*
郑 越 张 帆 王博兴 王 鹏 陈立民
(西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文章以健康中国理念和行动总要求为标准梳理审视体育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得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互联网+体育”的体育教学模式、健康中国理念视域下健康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与应用等结果。指出体育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存在着学生体育实践操作与教师临场指导效度问题、课外体育组织管理问题。互联网+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着学生学习诚信监督问题、学生、教师、家庭信息安全问题。建议建立课内外一体化为教学结构,互联网+体育为教学方法的创新型健康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为教学结构,互联网+体育为教学方法的创新型健康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为教学结构,互联网+体育为教学方法的创新型健康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为教学结构,互联网+体育为教学方法的创新型健康教学模式等模式。
健康中国;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互联网+体育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并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而使健康教育成为各阶段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9〕32号《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考核方案的通知》中要求:2020年全国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目标值≥50、符合要求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100%)、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1小时。2019年12月20日《健康中国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主题推进活动举行》钟登华强调深入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强化学校体育,深化健康教育,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提升广大学生的健康获得感、为健康中国打牢坚实根基。为体育教师解决教学实践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找到一个可靠的理论支点,开启知识建构、教学创新的视野。为学校体育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带来一场革新,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本研究以健康中国理念和行动总要求为标准,深入理解和审视体育教学模式演进的内涵,发扬扬弃精神。通过查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教学模式论》(邵伟德著)《体育教学与模式创新》(陈伟,黄芸著),理清健康中国理念和体育教学模式内涵及相互关系,在健康中国理念盛行下,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十分迫切,健康中国带来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发展。
体育教学模式应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学生的特点发出,为体育教师解决教学实践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找到一个可靠的理论支点,开启“知识建构、教学创新”的视野。为学校体育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带来一场革新。
探索基于健康中国理念和行动总要求下的体育教学模式,健康中国理念要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中,不是一两个教学策略就能实现,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这需要在健康中国理念指导下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才能形成,本研究尝试从即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法体系等环节渗透健康中国理念培养,形成基于健康中国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模式。
由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在2016发布,而在 2016年前的期刊和论文中没有健康中国这一词并关于健康中国的论文也是寥寥无几,主要发表在2016年以后,所以又通过发表时间between(2016-10-25,2020-03-20)并且((主题=健康中国或者题名=健康中国或者v_subject=中英文扩展(健康中国,中英文对照)或者title=中英文扩展(健康中国,中英文对照))并且(主题=教学模式或者题名=教学模式或者v_subject=中英文扩展(教学模式,中英文对照)或者title=中英文扩展(教学模式,中英文对照)))或者((全文=健康中国理念)并且(全文=体育教学模式)))为检索条件,共检索出文献52篇。其中健康中国32篇、体育教学模式6篇、高校体育6篇。健康中国+体育教学模式为0,从年份上看2017年6篇、2018年15篇、2019年31篇、截至2020年3月20日为43篇。可见健康中国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在2017年以前很少,所以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国内相关研究,以健康中国理念的视角审视体育教学模式,分别从“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体育教学模式、“互联网+体育”的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两个维度进行梳理从而总结健康中国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
1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1.1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定义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把学校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把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到体育课程,从而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体育教学模式。
1.2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2017年对高校体育教学实行“四年一贯制”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各种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育健身指导、大众体育参与和裁判的能力。在2017年以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増加。在《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实效性研究》中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改善学生体能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养成良好体育习惯等方面的实效性展开研究[2]。在《高校公共体育一体化模式设计与实施策略》对不同层次同学采用菜单式、套餐式、自助式等多种教学形式管理,从而解决了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课内课外相互脱节的问题[3]。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认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4]。运动教学模式有益于实现体育学科素养的落地、有助于学生掌握结构化体育知识、有助于适应复杂情景的体育教学。通过“体育课程标准”引领运动教育模式的融入,统筹学校体育课程安排,部署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实践,体育教学环节的逐渐渗透,强化运动教育模式环境,体育教学实践中推动运动教育模式理论扩展。
2 “互联网+体育”的体育教学模式
2.1 “互联网+体育”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
“互联网+体育”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与互联网二者的结合,这使得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进入了信息化的新纪元,互联网+体育教学使教师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的新模式。
2.2 “互联网+体育”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在线学习学习平台设计、在线学习中连接教师、学生、资源的中枢,教师发布信息与学生接收信息都要借助学习平台才能实现学习资源设计利用,从混合学习给体育教学带来的效能基础上,从混合学习为切入点,针对体育教学特点,提出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设计方案[5]。“互联网+体育教学”并不是“互联网+”与体育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现代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6]。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为高职体育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和方式。互联网+体育难点在于给体育教学带来的机遇同时教学内容呈现出单一性和碎片化,线上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主要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实践操作指导较难,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较高。优点在于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时空界限、转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拓展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教育载体[7]。
慕课体育老师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授课老师们的综合能力、建立新型授课对象间的关系、转变教师传统工作模式[10]。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教育与互联网、现代影视制作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能够将知识通过形象化的影视片段进行全面展示,充分提升教师资源和利用效用MOOC与翻转课堂在体育实验教学领域的有益探索,丰富和创新了的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健康理论教育。
翻转课堂是基于互联网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搭建与使用,翻转课堂作为信息化社会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更加个性化和人本化,有助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教学要素得以优化组合,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11]。
3 健康中国理念视域下健康的体育教学模式
3.1 健康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
健康中国理念视域下健康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健康中国为指导思想,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为教学结构,互联网+体育为教学方法的创新型健康教学模式。健康体育教学模式的推出直接影响着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走向,学校体育在学生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到国家新的教育改革中去,发挥学校体育的全面育人功能[17]。
3.2 体育素养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结构。改变了学校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康实际锻炼脱节的情况,把社会、家庭和学校纳入干预对象,为创建家庭、社会和学校三因素健康支持环境提供保障。这种环境教学结构正是学生建立促进健康行为和实现健康目标的必要条件。从而保障学生体育学习的时间整体性,互联网+体育为教学方法可以使学校教师通过家长、社会获得有关学生最有效的健康教育诊断、从而制定新的健康促进优先干预项目,保证了有效教师健康促进模式。由于学校健康教育进入学生家庭和社会,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达到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对学校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体育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4.1 学生体育实践操作教师临场指导效度问题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体育实践操作教师临场指导效度问题。虽有利于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专项技能水平和体育参与兴趣。但学生在动作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向体育教师提出。
4.2 课外体育组织管理问题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在课外体育组织管理有很大的不便。因为课外体育活动具有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时间空间都没有课内体育成绩考核方便。通过互联网移动可穿戴设备,小米手环,Apple watch收集析学生身体锻炼数据能解决课外体育成绩评价。体育+o2o预约教练去场馆陪练,体育+服务线上定场地都能实现。
5 互联网+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5.1 互联网+体育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诚信监督问题
目前线上体育教育的手段在2020疫情期间的教育实践当中已经能够被广泛接受和实际应用。但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自律性,现实中学生不可能每个都有自律性。
5.2 互联网+体育教学模式学生、教师、家庭信息安全问题
学生、父母和教师信三者之间的信息安全等问题,安全性威胁是互联网迄今为止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结合互联网+体育教学模式在互联网上的信息量犹为庞大,有科学的,也有伪科学,如暴力、色情网站对孩子危害极大,因此联网+体育教学模式管理尤为重要。
6 健康中国理念视域下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建议
6.1通过建立课内外一体化为教学结构,互联网+体育为教学方法的创新型健康教学模式。将网络技术应用于体育课外一体化教学中,有利于解决学生体育实践操作教师临场指导。通过互联网将学生和教师联系起来,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主动学习的方式,充分满足了健康体育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求。
6.2通过建立课内外一体化为教学结构,互联网+体育为教学方法的创新型健康教学模式。有利于解决课外体育成绩评价体系等问题的解决。通过视频录像等手段,也就是说哪怕疫情结束了,教学模式都是要按线上线下一定比例来匹配体育教学模式,建立课内外一体化为教学结构线下教学有很多不可取代的部分,但是互联网+体育为教学发展人工智能移动端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6.3通过建立课内外一体化为教学结构,互联网+体育为教学方法的创新型健康教学模式。有利于解决互联网+体育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诚信监督问题。通过建立课内外一体化为教学结构可以规定孩子阅读学习指定的网络知识和打开指定的网址并可以通过家庭和社会共同监督孩子学习,就能使老师及时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6.4通过建立课内外一体化为教学结构,互联网+体育为教学方法的创新型健康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为教学结构可以直接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联系更为密切。有利于解决互联网+体育教学模式学生、教师、家庭信息安全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健康教育纳人国民教育体系[EB/OL].(2016-10-26)[2018-09-0l」.http;//www. moe. gov. cn/jyb-xwlh/x6052/moe-838/201610/t20161026一86160.html.
[2]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布[EB/OL].(2015-11-26) [2018-09-0l].http;//www. sport. gov.cn/n16/n2061573/n2760888/7328960.htm1.
[3]季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72-80.
[4]牟柳,刘尚礼.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144-148.
[5]汤攀,许大庆.高校公共体育一体化模式设计与实施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6):70-75.
[6]陈天霞,陈新华,黄传胜,等.“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90-91.
[7]李勇,冯伟.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6):39-41.
[8]肖尔盾.“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123-129.
[8]张万宝.“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3):157-160.
[9]周丽,刘卫国.“MOOCs时代”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运动精品,2019,38(5):1-2.
[10]王国亮,詹建国.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的价值及实施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2):104-110.
[11]钟红梅,叶邦林.MOOC与翻转课堂的体育实验教学模式改进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4):234.
Examination and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School 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ealthy China Initiative
ZHENG Yue, etal.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Lanzhou 730124, Gansu, China)
西北民族大学2020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号Yxm2020044。
郑越(1994—),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陈立民(1968—),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