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2021-11-23裴波
文/裴波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各层面的“心头病”,高校也对此非常关注,这使得办学工作目的开始转变,但随着目的的转变,高校发现原有的就业指导体系并不完善,尤其在精准度上存在明显缺陷,依照原有体系并不能有效解决就业难题,因此需要得到改善,由此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概念被提出,如何构建这样一个体系,对原有体系进行改善是高校需要注意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涉及了很多方面,相对复杂,因此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一、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一)确保学生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围绕就业难的问题,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学生是否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若不满足,学生就业难度就会上升;若满足,学生就业会相对顺利。因此,高校所构建的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必须确保学生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这是该体系构建基本要求。目前,企业的人才需求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人才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具体内容如下。
1.人才专业能力
人才专业能力是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若人才专业能力不达标,则无法进入企业担任相关岗位。当前企业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大体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口专业能力,即企业会根据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对人才提出对口专业能力,人才必须掌握能应对工作内容,且保障工作效果满足工作要求的对口专业理论与技术,人才要拿出相关证书来证明这一点;二是综合专业能力,即现代企业意识到大部分岗位工作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如果人才综合专业能力良好,则可以单独胜任该岗位,企业不需要再对外招收多专业人才来应对工作,这不但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对人才的综合专业能力有一定要求。另外,人才除了要掌握对口专业能力以外,还要对对口专业的相关专业领域知识有一定了解[1]。
2.综合素质
现代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有突出的实践能力。以往企业在招收人才时并不会刻意审查人才的实践能力,只要人才有证书证明自己的专业水平,即可进入岗位,随后再根据其工作表现决定待遇、去留,但这种方式导致大量理论型人才进入了企业,使得企业要不断地对人才进行筛选,因此现代企业提出了实践能力要求,所有能进入企业任职的人才必须有突出的实践能力,不能只掌握理论,甚至某些企业降低了理论要求,只要人才能完成实践操作,即可进入企业任职;其次,要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受现代社会快节奏发展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愈发激烈,这使得几乎所有企业都想要不断实现突破,打破原有的同质化格局,因此企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希望人才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会主动发现问题、改进问题,让企业内外环境更加完善,甚至推出新技术、新模式,好推动企业发展;最后,要有达标的职业素养。以往企业中经常发生一些不合规的事件,如某员工工作不负责、频繁请假等,使企业感到困扰,因此现代企业很重视人才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如果他们的职业素养不达标,则企业很可能拒绝其进入内部任职,或者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人事处理[2]。
(二)遵从学生个人意愿
就业关系到学生的理想,是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规划,因此学生有权确立自己的就业方向,其他人都无权干预。在这一条件下,高校在构建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时就必须遵从学生个人意愿,要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目标对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全方位地保障学生在毕业之前具有实现就业目标的能力,过程中不可强行扭转学生的就业方向或目标,这种行为是违背人本精神的,绝对不可取。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个人能力或思想下设立的就业方向或目标可能不合理,甚至有些学生不会自己去设立方向或目标,例如某学生在经过学习后对未来有畅想,希望自己毕业后成为某企业的管理者,直接跳过了基层,这种就业目标就非常不合理,然而也有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都没有设立就业方向或目标,毕业后会陷入迷茫。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要予以帮助,这也是构建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整体上,高校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要遵从的是学生合理、明确的个人意愿,若学生本身个人意愿不满足这一要求,则高校就要通过就业指导服务让个人意愿变得合理、明确,随后再遵从这一意愿进行就业指导服务。
二、高校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方法
(一)原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概览
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一般是在原有体系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为了避免重复构建,需要提前了解原有体系的基本情况,确认原有体系能起到什么作用,由此精确体系构建的板块与方向。
目前,多数高校的原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侧重于知识传授,内容大多与对口专业教育有关,如某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就是为学生讲解知识,学生能学到多少基本取决于自己,但教师会通过测验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缺陷,并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随后再通过指导的方式弥补缺陷。同时,教学中所提出的知识大多为本专业基本知识,课程上有理论与实践课程,其中理论课程占比较大,占总课时的80%,剩余的20%为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开展主要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实践所用资源也属于高校。另外,因为学生所学课程都是高校设定好的,所以学生个人意愿并未占据主导。
由此可知,高校原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能够对学生的对口专业能力进行培养,但侧重于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力度相对不足。因此,学生在毕业后会成为理论型的对口专业人才,就业指导并未遵从学生个人意愿,也没有帮助学生去树立合理、明确的个人意愿。对照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基本要求可见,原有体系的缺陷在于不能对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提供有效就业指导,削弱了学生个人意愿,这些缺陷就是精准化体系的构建板块与方向。
(二)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方法
围绕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板块与方向,下文提出了相关构建方法。
1.分析专业学科关系,设计跨学科教学体系
原有体系可以让学生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至少可以成为对口专业人才,但面对企业提出的综合专业能力要求,在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中,建议设计跨学科教学体系。跨学科教学体系的主旨在于锻炼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使其可以在非专业领域中使用对口专业知识,由此解决非专业领域问题,成为综合型专业人才。在构建方法上,教师首先需要分析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如计算机专业知识在工业专业中要如何使用。其次在学科关系基础上开设跨学科课程,课程中提出相关问题,例如在工科专业中,如何用通过计算技术去实现工业自动化,让学生掌握这种专业知识应用方法,其综合专业能力就会提高,有利于其未来就业。
2.开展校企合作,做好综合素质辅导
原有体系侧重于理论教育,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偏低,因此建议开展校企合作,在合作中的教学活动内做好综合素质辅导。首先,可以让校内教师在企业中挂职,或者邀请企业内专业人才在校内挂职,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教育,挂职者要组织理论达标的学生进入企业中参与实训,负责完成实际工作项目,并在过程中予以指导,但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工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其次,应当定期组织受训学生开会,针对学生当前工作的不足提出新要求,强调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挖掘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习惯,加之实训中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其创新能力会得到训练。最后,学生在企业中工作,就相当于企业的员工,教师必须依照企业员工管理要求去管理学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职业素养,对职业素养保持重视,使其提升职业素养。由此,通过校企合作可有效解决原有体系综合素质培养功能的缺陷,让学生更符合现代企业人才需求,精准指导学生就业。
3.强调人本精神,改革课程设计机制,并予以支撑
原有体系中,高校主要负责课程设计,使得学生个人意愿被削弱,说明高校人本精神意识相对淡薄,因此在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中,必须强调人本精神,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明确就业方向与目标,这是高校必须意识到的重点。随后在学生个人意愿能充分发挥的前提下,高校应当改革课程设计机制,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树立就业方向与目标,随后贴合学生实际发展方向与目标来设计课程,例如某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在未来想要成为艺术设计行业人员,则学校就应开设艺术设计课程,且该课程只对此类学生开放。这样一来,所有课程就能紧贴学生个人意愿进行就业指导,最终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愿景。相关课程的设立会带来教学人力需求,高校在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中,应当根据这些新设立的课程培训、外招相关专业教师,支撑课程运作,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三、结语
本文对高校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分析,阐述了该体系构建基本要求与具体方法。通过分析可知,围绕体系构建基本要求,现代高校拥有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并不完整,只能让学生成为理论型对口专业人才,不满足现代企业要求,同时还削弱了学生个人意愿。对此,在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中,本文针对原有体系缺陷、问题提出了相关构建方法,各方法能够让学生逐渐成为满足企业全面需求的人才,同时遵从学生个人意愿,从而精准地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