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制药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021-11-23魏培王成森孙新堂
魏培,王成森,孙新堂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
高等职业教育在当前课改下进行了相关强化,要求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做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便是综合性人才培养。若想要实现上述所说的重要办学目标,必须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转型,依据社会需求及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设计并组织教学,以应用技术为重点,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兽药制药技术专业为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也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及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重点建设专业,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本文结合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兽药制药技术专业校外实训教学基地的运行情况,通过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对构建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进行探索,为保障校外实训基地的制度化管理提供参考,并为兄弟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提供有益借鉴。
1 兽药制药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兽药制药技术专业采用“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派教师跟岗指导,使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可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上述模式要求实习及校内外生产性实训任务,即学生在前2.5 年中完成所有课程的教学,最后0.5 年学生进驻校外实习基地,该模式对于教学强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①学生在0.5 年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全部学习内容,且很难全面进行专业操作训练,由于综合实习时间只有0.5 年,难以达到“零距离”上岗;②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吻合,在选派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习时无法突出“能工巧匠”的作用,且各教师的手段与当前时代发展脱节;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政府又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难以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④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是其核心理念,使得校企合作表现为一种浅层次的、松散型的状态,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所学技能未与社会接轨。
2 兽药制药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有效探索
为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职业岗位的需求,必须积极推行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教学课堂搬到生产基地,聘请企业有能力的生产人员担任教学实践课教师,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社会综合考核评价系统和管理体系。同时,由于兽药制药技术专业面向的兽药生产、检测等岗位群专业技术性强,由企业兼职教师讲授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校企合作为主体,创建并实施以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养成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现代兽药制药技术岗位人才为目标,校企共管的“2+0.5+0.5”人才培养模式。
第1 阶段(第一、二学期):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以课堂教学为主,校内实验实训室、企业见习、社会实践、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为辅助。完成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形成职业发展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认知。第2 阶段(第三、四学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以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基地技能训练为主,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核心技能。第3 阶段(第五学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阶段。按照轮岗实训计划,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各条兽药生产线、兽药质量管理、兽药应用推广等岗位上,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轮岗实训结束后,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双师素质教师为辅助,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生产实训考核。通过真实工作环境中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系统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第4 阶段(第六学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同时也是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阶段。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或预就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学期的顶岗实习,以员工身份独立完成企业工作任务,由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双师素质教师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顶岗实习指导、考核与管理办法进行实习指导与考核,并完成论文撰写和顶岗实训总结,最终完成由学生到职业岗位人的角色转换。
从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兽药制药技术专业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在校企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一些关键的运行机制。
1)建立校企双方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驱动机制。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大多为校企共建模式,校企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成后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共赢,但企业生产则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学校和企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实体,基地平台主要由企业承载,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利益目标并不一致。高校以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设立校外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目的仍然是学习,这种利益目标的不一致性决定了追求目标的不同[2]。但企业在合作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实训基地大多数是一个生产单位,这就产生了基地生产性与高校教育性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的是学校和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因此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双方共建的积极性,实现合作共赢[3]。首先基地依托单位利用自身各类资源协助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此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有效运行的前提,且在此过程中要有健全的动力机制,高校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科研成果,寻求学校与基地单位的有效契合点和兴趣点,以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并提供技术服务,发挥院校科技研发等方面的优势,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2)建立有效的基地运行管理机制。校企共建兽药制药技术生产性校外实训基地需要进行有效管控,如成立委员会进行管理,管理委员会由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组成,在此过程中要确定实训组织方式,成员主要有院系领导、企业主要负责人,落实基地实训条件。管理委员会成员需要分工明确,如领导机构成员主要负责宏观调控,专业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则需要保障学生在实训基地有适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合作负责人则需要协调校企双方利益等,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使各项事务规范化[4]。
3)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制定能够量化和可操作的评价考核办法,同时融入激励机制,这样既能提高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又能保障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质量。一方面,坚持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原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技能操作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最终形成生产性实训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评教、企业评教、企业评学等方式评价考核实践指导教师。
校企共建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制定专兼教师的聘用、管理、考核等办法,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按照学院的有关规定,聘用企业高技术性人才为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并建立教师档案,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及考核。同时,学校根据情况选派专任教师巡回指导,辅助基地指导教师商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问题。在整个实践教学阶段,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密切合作、共同指导,以保障校外实训的有效开展[5]。
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校企双方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的良性沟通,深入探讨合作模式、专业建设、基地建设、课程设置等关键问题。建立校内指导教师为企业职工培训、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开发新产品等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院校的智力优势和企业的成果转化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校外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行,不仅依靠高职院校和实训基地双方的良好意愿,更有赖于具体运行机制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通过分析兽药制药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设情况,积极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为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并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带动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及核心竞争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