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标的线上多感知博物馆创新研究
——以夹江年画为例
2021-11-23赵学莲刘美琳王晓琪许重阳四川大学
赵学莲 田 钰 刘美琳 王晓琪 许重阳 四川大学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一)随时间消亡的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文化,因其独特的艺术、历史价值,一直以润物细无声的品性,塑造着中华生民的性格、影响着普通大众的生活。这么亲,又这么近,按理说,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它。然而,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正在改变非遗传统赖以生存的土壤。我们发现,伴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样的娱乐方式得到大力发展,以至于非遗项目的主要生产方式——传统手工,已经越来越被时代所遗忘和抛弃。更严重的是,由于繁重的经济压力、残酷的市场竞争,不少非遗项目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二)非遗传承重获关注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大提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大力地保护和推广,为了保护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我国还为此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使许多面向公众的非遗馆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和政府资金的支持。
(三)线下非遗馆面临的问题
1.资金来源单一,运营经费不足
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免费开放为公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开拓了线下学习的渠道。但博物馆的发展资金来源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结构比较单一,运营经费不足以支持博物馆进行频繁的主题更替或者形式、装潢上的更新,这严重阻碍了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2.经营管理模式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受到传统自主经营体制的影响,相对传统、落后的经营模式已然无法适应目前市场化、信息化、数字化的需求。模式的不完善也会导致创新乏力、决策效率低下的问题,使人力、资金、市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3.输出内容的形式缺乏创新
博物馆作为内容输出的机构,应该在原有展品的基础上尝试内容创新。虽然就博物馆展品本身而言,很难有变化,但纵观博物馆输出的内容,同质化较为严重且没有过多创新元素;且几乎仅依靠陈列展品这一途径输出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受众对于博物馆内容输出的接受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受众主动吸收内容的积极性。
4.可供参观的开放时间有限
国内线下的实体博物馆通常将闭馆日设置在周一,这种“九五六”的工作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一是一周中的开馆时间与工作日高度重合,不方便学习、工作的人群前往;二是一天中的开馆时间集中在白天,其他时间有空闲的人群不方便前往。并且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下,博物馆作为公共场所,受到了一定限制。很多早已筹备好的展览被迫取消,相关经济发展都受到了影响,如故宫博物院因疫情影响,不得不实行每日限流5 000人参观,这对比过去每日近十万的人流量来说,真可谓是一票难求。由此可见,线下博物馆观展出时间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策略——以夹江年画为例
(一)实地考察夹江年画非遗项目,挖掘夹江年画文化底蕴
本项目组团队在前期调研时前往了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的夹江年画基地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夹江年画的历史、发展,挖掘夹江年画的风格、内涵。通过探访当地年画基地的工作室、店铺,并对其负责人进行问询调查,整体把握夹江年画目前的存续状况与发展现状,以“三贴近”的要求为基准,研究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取出夹江年画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
(二)基于已有项目经验,为夹江年画展览制作线上展览
本项目团队在日常学习与前期调研中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2019年,团队成员田钰参与创作夹江年画展中的年画——蝇患似虎,勤拍狠打的GIF动画,拥有一定的动态设计和动画创作的功底和经验。
目前,本项目组成员已积极运用动画技术和软件技术,融合艺术学、博物馆学、动画学和软件学等多种学科融会贯通,通过微信团队提供的接口设计小程序,辅以动画创意内容的设计,为【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的夹江年画展制作了一系列的年画平面作品、gif、QQAR识别图,在视觉上可以打造裸眼3D的视觉感官冲击,在听觉上配以具体的音效等给人视听结合的感受,再者随着动画的人物的行为动作配合手机等移动端的震动马达即时反馈一些震动等触觉体验,基于流畅的动画视听享受下辅以震动触觉体验来进行博物馆的多感官呈现。将博物馆藏品设计制作成观众线上可看、可听、可感的艺术形式,为观众营造出促进创意思维的学习情景。
(三)通过VR技术,使观众与历史对接
我们还可以通过VR技术,在沉浸式互动影像装置中还原出艺术品制作过程动图,复原历史遗址等,让观众更多的了解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更直观鲜明的重塑作品形态,身临其境。我们还可以通过VR技术,在沉浸式互动影像装置中还原出艺术品制作过程或者内部结构动图,例如将一个复杂的、不透明的镂空转心瓷瓶解构拆分,向观众展现出其内部巧夺天工般的内瓶结构,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内外套瓶转动时若隐若现的青花纹路。让观众更多的了解非遗背后的故事,使作品形态更加的直观鲜明。让观众的多种感官、各种需求在这得到满足。
如下图所展现的建筑构件斗拱,我们将运用GIF形式,客观直接的让观众明白斗拱内多个小型木块的复杂建造结构和顺序,化繁为简,一目了然,深入透彻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感受非遗之美。
(四)研究分析多感知博物馆如何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
作为线上多感知博物馆,我们将从用户操作界面、使用习惯、喜爱偏好等各个细节着手,充分调动参观者的五种感官体验达到文化的有效传播,向参观者提供有内涵高品质的文化美感,从用户操作界面、使用习惯、喜爱偏好等各个细节着手,利用点击手机,感受振动,调动参观者的触觉感知;或者在展品中加入音乐元素满足参观者的听觉体验……充分调动参观者的触觉、听觉、视觉、空间、历史感来达到文化的有效传播,向参观者提供有内涵高品质的文化美感,使参观者在心灵的共鸣、精神的愉悦中真正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三、线上多感知非遗博物馆的价值研究
非遗,是从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我们了解非遗的今天和过去,就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我们保护它,就能让子孙后代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过往。
很多人总是说,无法具体感知中华大家庭有着怎样的一种“向心力”,当你看到这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留了千年的非遗文化,你自然就能明白,“中华民族”这四个字并非随意堆砌而成,它是一种浸润了历史的存在,渗透了文化血脉的真理。认同了这一点,走向相互认可、找寻共性沟通,也就不难了。今天的非遗主要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而习得,如果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发展,非遗终究难以维系。让传统非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让更多人走进认识他们甚至对他们产生兴趣、进一步传播发展,才能助力非遗的重生。
通过多感知博物馆,民族传统的优秀非遗文化内容被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被孕育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非遗文化的具体内容及表现形式等,更能广泛的被大众所接受并认可,为非遗的传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具有多重优势的线上多感官博物馆无疑是一种全新的途径,能有效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结语
本项目的线上多感官非遗博物馆就当下非遗馆现状,采用动画技术和软件技术进行线上博物馆的多感官化呈现,结合艺术学、博物馆学、动画学和软件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拓展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形式,以强化参观者的感受为重点,采用“五感”理念来弥补线下博物馆的空白,及时改善因为疫情导致的展览传播范围受到局限的问题,提高传统非遗馆的发展水平,让传统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重新绽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