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就业对策浅析
2021-11-23林舒航
文/林舒航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的中国,虽然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并正大踏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但是农村人口多、农村基数大一直是现实问题。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今天,农业也伴随科技快速发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得农村有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让农村劳动力不被闲置,让农村劳动力更好地就业?这不仅对政府工作提出了要求,还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出了挑战。
本文拟从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的问题、作用和措施三个方面着手,提出一些思考。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形势在变,科学技术在进步,市场经济在发展,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存在没有解决的老问题,还出现了新情况。
(一)户籍制度的障碍仍未打开
目前,我国主要是两种户籍类型: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近年来,我国在“二元制”户籍政策的改革、调整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是因为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长期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非农业户口相比,农业户口在一些权益上仍差了一大截,比如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就享受不到非农业户口所拥有的水平[1]。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因为受到户籍的影响,在孩子教育问题、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方面受限很多,更加重了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难度。这样的情况,在中国越发达的地区差距越大。如此鲜明的对比,更多地体现在发展后进地区农村劳动力向较发达的一线城市转移的情况。
(二)就业大环境还不够宽松
一方面是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容易找。由于很多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不够高,所以在选择就业的行业上多有限制,很多人只能选择对学历没有要求只需付出苦力的岗位,非常辛苦且工资低,还容易遭到他人不平等的对待[2]。另一方面是生活压力大,市民转化难。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城镇生活一般需要自己租房,随着城市房屋租售价格的上涨,这笔开销无形地在城市较高物价水平之上又横出一道坎,大大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生活成本。在这方面,虽然政府提出对租房人员免除一些个税的政策,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流转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
(三)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由于城乡经济的发展差异较大,加上历史原因,政策的影响,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才刚刚开始建立,并不完善。农村劳动力因在城市工作,但地域限制使他们无法享有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政策层面暂时仍难以有效地协调,不利于保障农村劳动力的权益。这个问题,对农村劳动力有效地城镇化转化是一个大课题。
(四)劳动力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分层状况比较明显,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早期来城市打工的年纪较大的劳动者,他们普遍存在着素质较低的情况。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他们中有70%以上为初中及以下文化,与如今知识大爆炸的形势差距较大,要帮他们改善就业情况也较难。另一部分是年轻的劳动力,借着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良好实施,他们的知识水平较高,但仍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而且不少人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对于行业的选择空间仍比较小[3]。因此,农村劳动力往往只能从事一些对于学历没有要求的体力劳动,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大批向不发达地区或国外转移的情况下,用工越来越少。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如若再过剩,造成的社会问题不容小觑。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积极作用
城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贡献,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企业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在人口老龄化社会逐渐显现的当下,城镇人口难以满足用人的需要,我国众多企业的劳动力市场必须向农村拓展。相对而言,农村劳动力普遍能吃苦,在对待脏活、累活等方面,他们有着更强的接受力,比如当建筑人员、环卫工人、餐饮服务人员等[4]。此外,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也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消费力,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容小觑。
(二)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脚步
很多农村人口在进入城镇之后,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或者第三产业当中,为当地的城镇化建设贡献力量,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城镇企业中近50%以上的工人都来自农村,农村人口大大推动了城镇化建设。
(三)加速了农村土地的流转
很多农村劳动力在选择外出务工之后,土地就会进行转租或者承包给种植大户,这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实现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加速了农村土地的流转。
(四)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现在大多数农民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因为到企业就业比在家务农获得的收入要高至少三倍,一些有学历、有技术的人员获得的收入将会更高,所以,到企业就业可以更好地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能够增强他们的生活幸福感,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引导农村产业结构变革
农村要发展,在时代潮流面前,产业结构调整是必须要走的一步。很多年轻人在外工作取得成就之后,往往都会返乡,或者选择支援家乡建设,他们将学习到的先进经营理念以及技术应用到当地农业生产当中,促进了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一)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市民化
我国近些年不断推动城镇化建设,之前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城市化建设水平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对于涌入城市的农业人口没有相关政策的倾斜,而推进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大量人口的支持,所以进行户籍改革是关键。我国已经有多个地区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并且实现了公共资源的共享,保证所有居民都可以享有均等的权益。一些大中城市也应该放宽落户政策,实现进城务工人员与本地城市户口享有同等的权益,住房保障权益,子女教育权益、公共卫生权益、社会保障权益等,真正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二)依靠制度改革优化就业环境
相关部门应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利,使其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如若发现对于农村劳动力的歧视行为[5],应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努力建设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国家也应该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使其将学习到的先进管理理念以及技术带回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三)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
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因为进城务工人员大都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并且由于工作的选择还会辗转于多个城市当中,社会保险以及居民的养老保险多跟自己的户籍所在地挂钩,地方性质明显,这不利于进城务工人员对社会保障权益的享受。就拿医疗保险来说,如果务工人员未能将社保关系转移到工作的当地,在工作的城市看病之后就难以得到社保的报销,这无疑加重了务工人员的生活负担,医疗保险权益形同虚设。国家应该注重人员流动过程中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的手续问题[6],使得人人都能够享受到医疗保险带来的权益。
(四)加速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
面对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的情况,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技能培训。政府部门可以联合当地的培训机构或者院校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前的岗前培训,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提升自身的素质,从而获得更高的工资,提升生活水平。
(五)打通城乡资源的流通渠道
自古以来,城市和乡村就是一个链条的两端,城市离不开农村,农村离不开城市。两地渠道的打通,需要两地居民的互相认同和互相协作。从大体上说,农村有城市需要的原材料和“乡愁”,城市有农村需要的产品和“时尚”,在网络时代、高速时代,城乡流通的距离已经越来越小了。城乡有效沟通的进行,在为就业带来更多岗位的同时,一些诸如社保、居住等事情也能得到相应缓解。
总而言之,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当下,助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为农村劳动力营造更好的就业大环境,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有莫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