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
2021-11-23孙俊霞
孙俊霞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河南郑州 450000)
引 言
“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学情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他们提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问题,培养他们运用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和方案,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一、提出高质量问题
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交互合作、深层探究的重要载体,问题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所谓“高质量的问题”就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即能吸引学生倾情投入,能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的问题[1]。
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另一方面是随着课堂进展而实时生成的。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更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教学中的高质量问题一般由教师设计和提出。
(一)高质量问题提出的依据
高质量问题的提出一般应依据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向和调控作用,是判断和评价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发生的重要依据。教学活动中环节的设置、引导的方向、问题的提出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个核心。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数学重点、难点,因此,课堂教学中高质量问题首先应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去设计[2]。
二是学生的认识规律。高质量的问题既然是为学生设计的,就应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迅速明了问题的内容和指向,知道应怎样回答,并积极进行思考。
三是学生认知的综合性。学生并不是一张没有描画过的白纸,他们生活在社会中,通过各种渠道积累着经验,对许多事物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课前积累的经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必须考虑学生认知的综合性,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基础和生长点[3]。
(二)高质量问题的特点
高质量的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能够触动头脑风暴。高质量的问题是对学生思考能力的挑战,同时每位学生思考所得的成果能在课堂上引起连锁反应,真正掀起一场全体学生积极投入的头脑风暴。
二是能够擦出智慧的火花。高质量的问题不是基于浅层思维的简单问题,它往往需要多角度思考解决,需要智力的支撑。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进行碰撞,从而擦出智慧的火花。
三是能引起对立争辩。高质量的问题往往表现在开放性答案所蕴含的强劲的思辨力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能激发课堂上的对立争辩,就能更好地挑战学生的思考力和表达力,让学生享受课堂辩论带来的刺激和快乐[4]。
二、组织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创设多种情境,根据学生学情和身心发展特点提出具有适恰性、科学性、层递性、新异性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主动投入学习情境中,进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比如,对于六年级上册第九课《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
(1)“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燃蜡烛”是什么意思?解释字面意思、句子的意思。霍金面对的“黑暗”有哪些?他是怎样“点燃蜡烛”的(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从中表现出霍金的什么品质?(2)第一段共两句话,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将第一段和第二段重新组合为一段,第二段做第一句,对比原文,哪种写法效果好?为什么?请仿照这种写法去写两句话。(3)作者是怎样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霍金命运的残酷的?为什么要这样描写,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帮助?结合自己的一篇习作来谈。
设计问题法:教师应透彻理解教材,设计有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时联系上下文主动展开思考,在分析、研究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借助资料,自主探究以解决问题
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主动探索,通过自主学习生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增强对学生指导的针对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讨论、自我整理,使问题得到充分解决。这一环节包括认真阅读相关资料,从资料中摄取相关的信息,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
对于六年级上册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从题目上你能读出什么?你认为这篇课文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什么原因让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既然他“不得不离开”为什么又“疾驰而去”?你认为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2)泥土为什么可以算作“特殊礼物”?这表达了埃斯内尔什么样的情感?从第二自然段你能读出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3)爱国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表达方式?肖邦为什么采用音乐?从他的音乐中你能听出什么?(4)什么是“弥留之际”?你认为肖邦为什么要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弥留之际”和“紧紧地握着”矛盾吗?从中可以看出肖邦至死不忘( ),不忘( ),不忘( )。(5)对于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认为应该怎样读?语速、语调应如何把握?(6)肖邦能成为世界级音乐大师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在反复阅读教材、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来设计问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自觉投入阅读中。学生阅读文本,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分析,能够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答案。教师要倾听学生的不同想法,鼓励其提出疑问,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寻找大家答案中的共性,并进一步分析原因。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通过自我学习和独立研究已经收获自己的答案。由于每位学生的思考方式不同,首先,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分享互动活动,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议、班级共享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其次,教师应关注学生整体,指引学生认真倾听并勇敢提出疑问,根据实际情况把握交流进度,针对关键信息及时提出启发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最后,教师要做好总结,引导学生整理交流内容,完善自己的答案。
三、追求问题答案的多元与开放
由于设置的问题侧重创造性与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也具有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说出相同答案的学生,而是尊重个体差异和独特性,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思考方式得出自己的答案,围绕核心问题构建网状问题模型,深入思考所学知识,从而深化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 语
“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锻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获得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以往所学的知识,通过合作、互动与交流,自主归纳总结,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