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文出文 让读写结合浑然天成
——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策略探微
2021-11-23念小明
念小明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福建平潭 350400)
引 言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训练内容,教师展开创新设计和组织,能够为学生顺利启动读写思维、形成读写结合成效创造良好条件。所谓“入文”,是指“读写结合”的“读”,学生进入文本核心,开展深度阅读学习;而“出文”是指“读写结合”的“写”,这是对文本的内化处理,以作文形式呈现学习成果[1]。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正确应用“入文出文”教学机制,抓住教学契机,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入文解读,确立读写结合教学起点
“入文”解读是指学生进入文本核心开展的阅读学习。教师要有宏观调控意识,对文本解读做出对应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师示范解读、师生互动研读,都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探索,从而奠定读写学习基础。学生阅读文本不存在什么障碍和问题,但如何进行内化性阅读,让学生找到读写结合的对接点,是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学生的“入文”解读能力有限,教师适时加以指导,借助一些辅学手段做对应设计和组织,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找到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时,教师可先为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要求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找出一些精彩的描写内容,并尝试做鉴赏分析,对乡下人家的特点做重点推介。学生进入深度阅读环节,顺利找到需要的语段内容,开始自主进行阅读分析。教师与学生直接对话,观察学生的鉴赏情况,适时做出方法指导:鉴赏精彩片段时,要关注修辞、典型词语、句式、情感、主旨、色彩等内容,抓住一两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建立系统鉴赏认知。学生进入鉴赏环节,教师继续进行读写设计:我们对乡下生活大多有印象,根据你的见闻经历,选择一个角度,学习文本写法,对乡下人家的环境进行重点描写。学生逐渐进入读写环节,教师全程跟进,对学生读写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并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鉴赏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给学生提供更多参考意见,让学生逐渐认识到积累鉴赏方法的重要性。在设计读写训练任务时,教师应围绕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展开思考,推出仿写任务,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学生对精彩描写内容进行深入解读,能为读写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出文思考,启发读写结合学习思维
阅读是读写结合的基础,但有了文本阅读还不够,教师还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设计一些悬疑问题,鼓励学生借助教辅材料,或者其他信息渠道收集相关内容,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度解析,为读写顺利开展创造条件[2]。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的认知,适时做出引导,针对学生阅读思考中存在的问题做预设,这样可以获得理想的设计效果。
“出文”思考是读写的重要环节,在文本阅读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本特点进行深度发掘,从更多的角度展开对应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拓展性探究中找到读写结合点。在教学《三月桃花水》一课时,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对三月桃花水的特点进行细致分析,对作者运用的描写方法做重点研读,逐渐理清作者描写景色的思路。教师针对学生阅读认知现状,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解析:这篇课文围绕三月桃花水展开描写,表达了赞美之情,作者写三月桃花水有什么其他用意呢?如何体会文章的情感走向?文本写作意图有哪些?学生开始研读相关问题,逐渐找到思考的方向,自然建立学科认知。在设计读写任务时,教师适时渗透主题阐释内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散文的主要呈现形式,选择你熟悉的一种景色展开描写,突出其特点。教师推出深度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做延伸阅读,从互动交流中形成阅读共识,为后面的读写操作奠定基础。学生年龄较小,对文本内涵的发掘不是很深刻,教师需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示,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互动研究,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其在深入研讨的过程中形成读写能力。
三、再入领会,提高读写结合内化效率
“入文出文”也是如此,从文本阅读到延伸思考,从要义解读到读写应用,都与实践应用规律相契合,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和组织,让学生反复进出文本,为读写结合提供支持。学生读写结合基础普遍不扎实,教师在“入文出文”引导时需要有优化意识,对学生读写现状做科学研究,找到文本读写的对接点,通过反复实践进行矫正[3]。
教师对学生读写结合情况要做客观分析,针对性进行教学布设,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核心,促进其读写认知的内化。例如,教学《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时,教师设计的读写任务是:我们大多没有见过海上日出,但见过其他地方的日出,选择亲身观察和经历,结合文本写法,写出你的观察情况。在学生完成读写任务后,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读写质量不是很高,景色描写方法运用不到位,语言缺乏个性。于是,教师对学生读写情况做客观评估,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回馈性阅读,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读写操作。学生的回馈性阅读需要对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专题研究,这样的学习带有明确的方向性。而教师做出及时的指导,能确保学生的读写顺利开展。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解读和思考,其学习认知会不断得到深化,能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再出致用,锻炼读写结合实践能力
“出文”是“写”的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进行方法研究,找到读写的结合点,在强化训练中传授技法和方法,促进学生读写素质的发展[4]。读写结合有多种呈现形式,教师鼓励学生做创新实践,其操作效果会更为突出。设计读写结合训练时,教师应推出更多实践性训练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设计读写结合训练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消化文本内容,特别是深度阅读,对文本内涵做深度思考,这样可以为读写训练带来更多内驱力的支持[5]。
例如,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教师布置了习作任务:故事新编。要求学生在阅读童话故事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围绕“花园”这个关键词展开思考和创作,写一篇有情节、有主题、有人物的童话故事。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酝酿思路,对故事情节进行构思。教师及时跟进指导,鼓励学生结合新时代进行故事创编,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在主动探索过程中能形成个性认知,基于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使其逐渐达成学习共识。接着,教师让学生讲述创作故事,给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学生对这样的训练任务比较敏感,自然能够积极展开思考。从学生的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训练设计是比较到位的,给学生内化文本故事、拓展思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结 语
读写本身就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读”和“写”,做好对接处理工作,让文本阅读成为读写的基础,还要关注“入出”教学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读写操作环境,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写质量,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