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理念下新工科研究生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1-11-23沈庆斌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9期
关键词:工科立德树人导师

文/沈庆斌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为了保证国内科技水平始终走在社会的前沿,我国教育部门在经过多次教育研讨会后,提出了新工科理念。加强新工科理念下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鼓励建设研究生协同创新导师团队,摸索新工科下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质量人才[1]。

一、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在教育资源充足的今天,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其中,研究生群体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因此,国家越来越注重培养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对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2]。

(一)招生规模扩大,生源质量逐渐下降

当前大学生知识储备量不足,无法成为高新技术的关键人才,而研究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因此,我国大量扩招研究生,招生的专业类别也逐渐多样化。从2010年~2017年,研究生招生人数总数增加了20多万。专业类别也越来越多,工科专业类别需求最大。教育部门改革了研究生招生结构。其中减少了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人数,转向招收专业型的研究生,为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当前,专业型研究生招生需求占到研究生总需求的一半左右,并且逐年增加。此外,从2017年开始,我国启动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改革,以此满足工科研究生需求,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研究生生源质量严重下降。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

在国家的努力下,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我国要成为制造强国,离不开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摆脱发达国家对我国的限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重点关注的方向。扩大招生规模,设置多样化专业是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缩小与国外人才差距的重要战略。研究生培养类别的多样化不仅要求高校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和前沿学术知识,还要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对研究生培养的首要目标。但根据研究生质量状况的综合调查:将近一半的研究生导师或管理人员认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足;超过半数的研究生用人单位反映研究生创新能力低下。针对目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导师指导应更具有多样化,并要求高校需结合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为研究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此,高校应不断探索有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性人才[3]。

二、新工科建设是时代需求

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必须要摆脱发达国家对我国科学技术上的种种限制。“新工科”的提出是我国制造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契机。新工科不是字面上工科概念上的简单革新,更不是为了响应时代而发出的口号。其针对新产业、新经济发展趋势而采取的积极行动,是区别于以往工科教育的全新工科教育理念。2018年,我国工科建设教育研讨会上提出并达成“北京指南”“天大计划”和“复旦共识”,明确新工科建设目标和指导意见:树立新的工程教育理念、注重理念引领和结构优化、明确目标要求、探索新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这要求新工科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严格按照新工科的目标和指导意见,针对性地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探索新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4]。

三、借鉴国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

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中需要不断向其学习。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美国高校更加注重研究生发展的专业性和职业性,鼓励跨学科专业研究和质疑批判,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而非注重知识的灌输。哈佛大学等著名高校均鼓励研究生跨学科学习,并引入大量校企合作项目,构建各大国际化协同培养平台用于培养学生。美国、日本高校很早提出过“科技创新立国”的教学理念,不仅培养研究生扎实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多元化知识储备量,更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以“官、产、学、研”联合机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德国则采取“洪堡理想”的科研化教学模式培养研究生,且对导师筛选极为严格,以确保研究生导师的质量和能力。我国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中,可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培养经验,以提升我国研究生的专业能力。

四、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寻

新工科教育理念下,以往工科教育模式已无法更好地满足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和研究生一起,通过借鉴国外成功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更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打破师徒传承单一培养,建立团队协同培养机制

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中,普遍模式为一个研究生导师带领多个研究生。在这种模式下,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局限,同时受导师自身知识体系、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的限制,不能更好地多元化学习。因此,组建一个有效的研究生教育团队十分重要。团队内包含不同知识领域、不同研究领域的校内导师或校外企业导师以及行业外围导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为研究生提供不同知识领域、研究领域和不同创新能力的指导。这在多种思维方式的碰撞中,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思考模式,使培养的研究生更具独特性。同时,研究生可通过不同导师学习不同知识,提升自身知识的多元化,使自身成为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校内导师带领研究生研究项目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行业外围导师通过其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实操经验,详细地讲解相关学习项目,拓宽学生的眼界,深化和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企业导师利用企业资源,实现校企合作,让学生能有更多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我国青岛科技大学规定:研究生培养中要有企业导师的教导。通过成立不同导师教学团队,研究生能获得更多的指导和教育资源,不受导师知识领域、研究领域和思维方式的限制,获取多元化的知识,成为更全能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团队导师可根据学生特点,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现学科交融,构建跨界协同培养机制

随着新工科的逐步深化,出现了许多由不同学科互容形成的交叉学科。为提升交叉学科的有效性,需要突破研究生单一学科的界限,建立研究生学科交融、跨学科培养的协同机制。还可通过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知识学习平台,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学科学习渠道,弥补自身不足,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学科交融培养机制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学科的交叉融合学习,培养自身多专业协作的协同创新能力,为新工科深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打破封闭式,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机制

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对于研究生特别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极为重要。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很好地均匀学习和工作的时间,而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校企合作能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产、学、研、用密切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创新能力。以产、学、研、用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为契机,打破高校封闭式教育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针对性学习最前沿知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实现校企双赢。高校与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高校提供人才和技术,共同创建良好学习环境,让研究生产、学、研、用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构建国际协同育人平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交流合作平台,让全国研究生能经常相互学习、相互协作,才能共同进步。不同的思想能碰撞出绚烂的火花,研究生之间不断交流,才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长处,弥补自身不足。在研究生的交流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语

新工科建设对研究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能力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探索跨专业、多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构建多导师组成的教学团体,对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好的效果。同时,在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下需要将多学科充分结合,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工科立德树人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