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2021-11-23王雪晨
王雪晨
(安徽省淮北市太阳城学校 安徽 淮北 235000)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最早是由陶行知先生所提出,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更好的教学条件之下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实践。而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性学科之一,语文教学中应用教学做合一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对应试教育进行更高标准的实践与分析。所以教师要将教学做进行有效的融合,在不断调整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在师生共学的氛围之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1.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初中是学生养成正确学习习惯以及学科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需要教师重视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的发现并进行处理。首先,语文学科当中分为多个教学部分,比如阅读、写作、口语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各内容的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会导致教学方向出现偏移,有时过度注重阅读教学而忽略写作训练,有时则会通过更多的朗读内容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缺少指向性。其次,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及升学压力逐渐增大,所以会对枯燥的语文教学失去学习兴趣。并且由于教师在课堂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枯燥性的知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同时也使课堂失去了趣味性,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阻碍。最后,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对于“教”的概念不够明确,没有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课外拓展,所以学生无法从知识的积累当中增强学习技巧,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内容进行实效性的应用,降低了“做”的效率。
2.教学做合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要从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所以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渗透到课堂当中,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具体实处,同时对于学生的其他学科学习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探索。通过“教”来促进学生的“学”,并且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将教学能力水平发挥出来,实现和学生共同学习,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而在转变教学观念之后,还要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只有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才可以主动地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2.2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对于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更多的课外知识延伸。而且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要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处理能力。通过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独立思考过程当中掌握更多的解题分析技巧,而且可以更加方便的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学习当中。只有优化“教”的形式,才能够提高“学”的质量。同时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并构建起更加完善的思维体系。
2.3 有利于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对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内容包含很多元素,比如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经验积累过程中才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而在学习过程当中不能只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还要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实践内容进行进一步总结,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调整“学”与“做”的内容与方向,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利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更好的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提高。
3.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3.1 转变教学观念,创设良好学习情境。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主要引导者,对于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方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针对于教师本身而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对“教”进行优化。因此,不仅需要教师在思想层面进行一定的教学转变,而且还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内容进行教学的创新。比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以及教学评比活动,更深层次的对教学做合一理念进行领悟。充分的将生本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下提高自身的教学综合能力,从而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起到榜样作用。另外,要想让学生充分了解语文知识的深刻内涵以及具体背景,还需要通过情境式的学习使学生融入到具体内容当中。因此,教师还要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教学做的充分融合。[1]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前预习的环节向学生进行提问:“对于秋天有哪些认识与记忆?”通过课前设疑的形式让学生可以提前进行文章的阅读与分析,并从中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可以快速的进入到课堂学习当中,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可以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的将情感带入其中。而且教师的提问具有非常生活化的特点,学生在熟悉的环境当中进行问题的思考,更加简化了思维的过程。在更加具有情境化的氛围中使学生领悟到语文知识的深刻内涵,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2 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在信息化的时代之下,各个阶段教学中都融入了现代化技术。而想要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趣味性,也需要将信息元素融入其中。因此需要教师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渗透到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当中,在这样的手段结合之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赏析能力。[2]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为了使学生体会到新闻消息的真实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关于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相关影视作品,让学生可以通过更加直观的观看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有相应的了解,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化的形式丰富“教”的内容,而对于“学”与“做”也要通过相同的手段进行深层次的引导。在学生进行视频观看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新闻消息的报道,在角色的代入中让学生感受到新闻消息所带来的震撼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文化学习的自信心。
3.3 立足课本内容,进行课外延伸拓展。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要在不断的积累过程当中增强知识储备,教师不能只依赖于课本的教材内容,而要想提高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引导,就需要通过课内外知识的结合提高教学思想的实用性。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挑战,不仅要对课内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教学,而且还要根据这一内容进行更加贴切的课外延伸,在充满代入感的学习中使学生深刻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3]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要针对于阅读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分析,另外,还要通过课外拓展向学生渗透更多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在观察当中掌握鲁迅先生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并且可以根据写作风格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并将写作中的情感融入到特定的历史背景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教”的渠道进行延伸,丰富了教学内容。另外,在进行课外内容拓展时候,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个性化发展,挑选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在充满兴趣的课外学习当中增强语文知识储备,从而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3.4 在课后实践当中提高“做”的效率。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首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指导进行充分的掌握,其次是要在课后的不断练习当中对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所以对于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就需要在课后中学习中进行体现。[4]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寓言故事进行续写。通过独立思考充分的发挥联想与想象,将寓言故事进行新编。不仅考验学生的阅读功底,而且对于写作的训练也可以有效的提高。通过读写结合的形式提高课后的实践能力,也体现了教师对于“做”这一部分的重视。另外,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任务同时,也需要教师通过更加积极的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比如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更加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要耐心的指导出学生学习问题,并督促其加以改正,通过较温和的评价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而且还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在相互借鉴当中发挥优等生的带动作用,增强同学之间的深厚感情。在这样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之下,更好地促进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应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当中,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日常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积极的为学生创设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通过情境式学习进行思想的渗透。而且还要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利用课内外知识的有效结合,拓展学习手段与学习内容,增强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最后,还要在课后练习当中将教学做合一理念进行有效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