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资本视角下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2021-11-23郑春蕾尹秀丽崔晓霞吕红运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9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效能

文/郑春蕾 尹秀丽 崔晓霞 吕红运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国家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就业形势十分紧张,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对此,学术界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保障建议,对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和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查阅文献发现,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较多且深入,但对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深入研究较少[1]。

心理资本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学者Luthans等人在对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分析对比后于2004年提出,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四种积极心理能力,成为管理领域一个广泛关注的概念。研究表明,心理资本的提升可以持续提高个体的工作状态,心理资本与就业心理效能、工作满意度等呈正相关,与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呈负相关。目前,针对医学生的心理资本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以心理资本为介入点来研究改善医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进而提高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2]。

一、医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下的盲从

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性应激反应,当个体预感到危机来临或预期事物产生不良后果时出现的紧张不安、急躁、担忧的情绪状态。适当的反应性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觉醒水平,是一种保护机制,但过度和慢性的焦虑则会削弱个体的应对能力,并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医学院校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对医学教育的重视,医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长,而省级和地级市公立医院招聘要求越来越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医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第二,医学生在校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不匹配,进而使得学生的承受能力、抗压能力相对不足。过度焦虑情绪会削弱一个人的应对能力,甚至导致躯体障碍,还会影响思维能力,使得盲从行为增多,例如投入过多注意力关注招聘信息、就业网站等,不会结合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招聘信息,盲目跟从他人投简历,参加招聘考试,而应聘失败加重了就业焦虑心理,形成恶性循环。据调查,超过75%的大学生在就业初期会出现睡眠问题、体重下降等状况,进而影响身心健康[3]。

(二)自卑心理下的依赖

自卑心理是由于自我否定、自我评价过低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卑主要是由于低估了自身的就业实力。大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负性思维,例如,夸大自己的消极面、缩小积极面,从而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就业优势;思维过分片面,一次失败的就业经历,就产生全盘否定自己的想法,认为下一次还会失败,从而不敢尝试。若多次面试失败,就会否定自己的能力。由于医学院校大学生负性思维的累加效应,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消极评价自己,加重自卑情绪。过度的自卑会导致依赖行为增多,自我判断力不足,过度地依赖家人、学校和社会寻求就业帮助,从而缺乏积极主动性,处于被动地位,从而丧失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矛盾心理下的攀比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就业保障,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学历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更高,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医疗资源相对缺乏,急需大量的基层医务人员,医生待遇及工作环境相对较差,而且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较小。大部分医学毕业生都倾向于条件较好的医疗机构,但自身素质又存在一定差距,不愿投身于基层医疗机构,导致学生之间盲目攀比,这又会加重就业压力进而产生失落感[4]。

(四)高期望下的挫折感

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期望呈总体偏高的趋势,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而增高,主要体现在收入期望和大城市期望较高,对基层地区的就业期望较低。过高的就业期望,会导致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从而产生挫败心理,就业动力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医学生应转变就业观,顺应时代变化,医学院校应引导学生立足于基层,立足于医学,在基层中磨炼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先就业再择业,而不应只是空想。同时,学校也应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帮助医学生缓解就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就业能力。

二、心理资本角度缓解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提高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成功执行某行为并取得预期效果的信念。医学生就业首先要对自身的能力、个性、需求有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确定就业目标。提高自我效能可从三个方面加强:第一,注重成功经验。注重积极的就业经历,从中汲取经验,看淡消极的就业经历。不盲目尝试,避免产生消极体验,避免反复失败削弱自我效能。增加面试经验,正式面试之前多加练习,多与考官角色换位思考;第二,替代性经验。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而产生自我效能。越相似的榜样,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大学生在就业中多向成功的同学汲取经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在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典型案例,增强学生自我效能;第三,积极的语言劝导。切合实际的劝导能改善人的自我效能,消极、不切实际的赞扬会降低自我效能。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积极地进行自我暗示,在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同样要注意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5]。

(二)正确自我评价,培养乐观心态

在心理建设过程中,认知过程对情绪和情感起着决定作用。纠正医学生在就业中常见的不合理认知,如过分自满、夸大消极面、极端化的思维等。首先,要全面认知自我,客观分析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不夸大消极因素,不做错误的归因,发挥优势,接受劣势;其次,积极看待就业压力情境,将压力转变为动力,不要极端思维,多角度看待问题,寻找缓解压力的技巧;最后,客观认识目前就业形势,适当降低就业期待,真抓实干,在实践中磨炼自己,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三)破解矛盾,做好长远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点,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应结合不同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制订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医学专业的结合,培养学生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奉献精神,扎根于基层,实现自身价值。其次,医学院校做好毕业生心理辅导工作,加强医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心理辅导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心理,不只局限于眼前的困难和利益,应立足于长远职业发展。

(四)学会自我调整,缓解就业压力,增强心理韧性

面对就业压力,医学生首先要改变就业观念,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以增强就业心理韧性。医学院校大学生要培养积极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认知,贴合实际的就业观念,变压力为动力,增强就业心理的积极性。从行为上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提高自身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积极地面对机遇与挑战,而不是逃避和淡化问题。其次是增加社会支持,寻求专业人员和同学的帮助。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一般分为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心理上给予医学生充分的理解、尊重和支持,物质上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援。高校提供就业平台和专业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出职业生涯规划,及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引导家庭给予学生更多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

三、结语

医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心理下的盲从、自卑心理下的依赖、矛盾心理下的攀比、高期望下的挫折感,要从心理资本的角度去研究如何提高医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注重学生的心理因素,改善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帮助医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问题,继而提高就业质量。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