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1-23严润华
严润华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制定后,我国中学的改革也在逐步更新,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改革旨在坚持中国的教育方针,解决教育问题,提高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初中生科学文化发展,是中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问题的核心。
1.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效果差。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教师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教材是阅读古诗词、理解和阅读现代文本。一般来说,传统语文教学主要侧重于教授新词分析、语法提炼和语法分析,它是一种依靠学生记忆能力的学习。然而,在现实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还包括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准确分析和创造力等各种技能,但这些技能目前大多在学生中缺乏。此外,中国的初中语文教学在记忆教学中强调基本认知能力的培养,而没有考虑到学生阅读和学习的一般基础知识的提高[1]。
1.2 德育渗透力度不够。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情感、净化心灵,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我们传统的普通语文教育侧重于教授汉语、分析句子和使用修辞,以及文章的人物态度、情绪、人生观和心理等,学生学习也是如此,以及学什么,批评什么或……“为了每个学生的成长”新课程展示了基本理念,展示了对教师教育行为特别是“育人为本”的更高要求,这必须确保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
1.3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参与度较差。教授传统语文可以成为语文教师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老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只有通过简单的重复背诵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很少。由于老师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工作繁重,学生发表意见的时间更加有限,学生甚至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80%的高中生认为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是考好成绩,60%的高中生认为没有理由学语文,20%的学生回答说他们在学习语文时没有兴趣,大多数学生被动地学习汉语。这样的教育模式甚至会让学生打消学习语文的念头,而且学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效果微乎其微[2]。
1.4 评价方式过于简单。教育忽视了个体和学生发展过程中情感知识的差异,往往用成绩来评估学生的素质。例如,如果一个勤奋的学生在语文考试中不能提高到95分,我们就不能称他为好学生。新课程鼓励学生之间的尊重和欣赏,并确保学生通过适当的评分获得出色的成绩。当然,教师的行为因人而异,因人而异,但无论差异如何,新课程都必须考虑新的概念。
1.5 教学内容受局限于教材,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国的初中教师大多依靠书本教学。教师很容易陷入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循环,因为这门课的教师培训基础无法在学习内容上标准化。新课程改革指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例子。教师要充分理解课本的信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自己的一本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主要以课程为出发点,联系当前的社会现象,开阔学生的视野。
2.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2.1 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备课,不仅需要课本,还需要老师在教材的语境中拓展知识面,这需要老师的努力。在传统教育中,你可以找到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备课充分的好老师,而且他们的教学设计非常细致,这样严谨的教学设计可以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灵活性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能忽略课堂中的资源,需要学会利用这些重要资源来学习更多,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准备。而且,教师很容易忽视一大批学生,因为他们忽视了学生的学术知识,学生的情感和一般学科,以及学生与社会、社会生活的有机关系。新课程的理念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将学习者考虑在内,将学习者视为学习者发展的重要资源,了解学习者在心理水平、认知需求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环境可以给学生不同的理解。当给学生备课时,老师可以在准备课程时会有一些惊喜,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问题。为了妥善处理这些事件,教师需要了解这本书,也需要坚持书本或参考资料,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创设新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讨论中营造一种愉悦的气氛。
2.2 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课堂的“推动者”。填鸭式课堂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新需求。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改变学生教育过程的方式,这意味着教师不应该在平台上自言自语,而应该在整个课堂上与学生交谈。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以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在学习过程中前进。老师不应该花太多时间讲课,20分钟是教学的最佳时间,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学的时间,必须将课程还给学生。
2.3 改变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首先,有必要描述确定在课堂上的主体位置。老师的教学最终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避免只以语文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在这门课程中,老师既要注重教授学生新知识,也要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其次,它给予学生完全的独立性并鼓励他们发现新知识。同时,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走向自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和获取,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感恩之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会思考、讨论和激发学习兴趣。
2.4 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班级要活跃,所有教师都需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成长。老师应该鼓励许多学生准备在课堂上发言,然而,有时学生很容易屈服于自己的刻板印象,但可以改变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活力。在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预先提出问题,还需要给出一般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时出现的新问题更有意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2.5 情境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很好的选择。近年来,许多教育专家都推荐了情境教学方法。基本的教学技巧对于使学生从课程内容方面理解文章的含义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教中文课,老师都可以选择用声音和存在感告诉特定的学生。老师只是坐在讲台下,静静地听着,适时地发表评论。在文学作品或戏剧的情况下,学生扮演展示角色。
2.6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都是所谓的创新思想,是指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创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与传统思维不同,现代概念通常以非常规的方式和方法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目前,关于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课题很多。研究结果普遍表明,学生需要创造一个独立、开放和理性的学习环境,以发展创新思维。学生可以在其中继续学习的学习环境,头脑比较放松,思想开放,需要深入学习,讨论相关理论原理,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要有精彩的创新思想。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信任和鼓励学生,突出学生创新的重要性和潜力,引导他们反思并想出新的想法。此外,教师应重点了解创意课程的总体方向,以免学生在材料中过度思考。同时,教师应提前选择合适的教材,使课程设计与学生的实践教材相匹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思维教学,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想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应让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总结讨论的话题。在本课中,教师应专注于学生讨论环节,这不仅将促进课堂教育活动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为学生创造互动性强的环境,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态度的动态[3]。
2.7 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民主和公平的教师工作方式对于建设语文课堂至关重要。老师、只有通过宽容,才能接纳他人,接纳不同的声音和思想,丰富自己。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更加灵活,处理一些极具争议的问题。学生在回答时会有不同的意见。然而,有的学生故意自嘲,有的则用这个话题说些奇怪的话。老师应该怎么做?意见被否定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未来不太可能会继续表达意见,甚至未来经常会被教室里嘈杂的气氛毒害,说不出话来。教师可以使用讨论主题,他们可以为学生讨论建立冲突的观点,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不仅解决了问题,也唤醒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好好利用这个方法。
2.8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新项目的学习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语言技能,提高理解力和表达力,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这包括学生玩领导力游戏和在课堂前准备问题,以便学生学习。如果学生在预览时遇到任何问题,请先让他们自己查看信息,如果无法解决,再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在教育方面,自主学习环境也有助于培养学习者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9 采取“多元融合”教学模式。中国现在提出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最终目标是“多方位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活动中注重学生基本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长远发展,帮助学生学会与其他人建立沟通和协作,教师还应注重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所求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语言学习水平也不应该再局限于纸上谈兵。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尤其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这当然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但培养学生理解语文的能力是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等问题上,中国人必须解放学生的“象牙塔”学习理念,如果一直接受这种“象牙塔”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可能不符合人才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这种方式,语文教师可以实行多元化、综合化的教育模式,整合内外课本和课件的跨学科融合,拓宽学习者的思维,改变教与学的模式和方法,最终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2.10 合作讨论学习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改革。在一个大家庭的社会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自己解决所有问题,合作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规则。在教授语文知识学习时,教师应该仔细考虑每一个可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讨论,将他们的信息传达给同学,老师必须确保每个人都有发言权。这些学习方法可以充分复制到学生的其他学科,提高他们的语言和语文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3.结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流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初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活动相匹配,提高学生的一般语文技能和文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