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教学策略例谈

2021-11-23

读与写 2021年35期
关键词:深度法治道德

郭 芳

(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龙江校区 福建 福安 3550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已经转向为核心素养,并且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深度学习理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综合性课程,在此任务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能够充分发挥课程的价值。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鉴于此,本文从目标深度、体验深度、情感深度、思维深度这几方面展开具体阐述,引导学生由浅层的学习向深度的学习进行转变。

1.情感深度: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深化学生的情感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中包含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是一个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练习的物质,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行为方式、语言交流等方式表现出来。[1]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2]

以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并且体谅父母,激发感恩父母的意识和情感。

(2)引导学生懂的如何管理自己,少给父母添麻烦,这是爱父母的体现。

(3)通过自主体会的教学方式引入情境,深化学生的情感深度。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在之前三年的学习课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对父母的情感有所体会,并且姓曾初步爱父母的情感意识,对于生活和事物的了解逐渐脱离了具体形象的特点,具备了抽象的思维能力,再结合以上的教材分析,认为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深化学生的情感深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具体实施方法: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并没有直接问学生:“如何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样很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无法达到深入学习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一些小事情,然后说一说自己父母平日里在忙些什么,尝试着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辛苦。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当中,通过真切、立体护的生活情境创设,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深度学习。整堂课结束之后,不仅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体谅父母、感恩父母的优良品质。

2.目标深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彰显课堂的目标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比较有效,对于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和说教,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完成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必须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心理特征,设置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道德与法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3]

以《生活离不开他们》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教师选择了学生们比较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讲故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故事讲完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交流和辨析,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最终,学生感受到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劳动的意识,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观念。

通过紧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彰显出课堂的目标深度。

3.体验深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体验

3.1 角色扮演,激发体验。在上文中我们分析过,目前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完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学习特点采用游戏教学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此过程中完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学会沟通交流》的教学为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妈妈和儿子的角色,并在不同的场景中展开思考,将故事按照司机的想法进行下去。这些场景大多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比如:妈妈要求儿子周末上补习班,但儿子认为周末是休息的时间。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每一个故事的走向和结局都有所不同。最终,教师引出该课的重点:“正确对待不同的看法,学会真诚坦率地沟通”。

通过开展趣味性的游戏教学,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当中,并且进行了深度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该部分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体验深度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3.2 课堂模拟,自主体验。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当中的不同情景进行课堂模拟,将学生在生活当中的场景搬到课堂上,使学生将生活与课堂形成对接,并且在生活化的场景当中自主体验,可以加深对课堂学习的印象。

以《这些事我来做》的教学为例,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完自己经常在家做的家务事之后,我又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了一场“我是家务小能手”现场挑战赛,将生活化场景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参与和感受到生活中的家务场景。在比赛的氛围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做家务所带来的乐趣,还可以感受到自己劳动过后所带来的满足感。这种实际场景的体验学习,可以有效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所谓的道德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通过学生真实的体验,通过体验来感受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我们在日常教学当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从生活的角度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从而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深度学习,这是新时代开展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核心。

4.思维深度:开展课后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

4.1 结合实践,深化知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时解决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困惑的重要学科,要想充分发挥该科学的优势,教师需要将实践体验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以此来打破学生学习的时空壁垒,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引导。[4]

以《我在这里长大》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并且学会描述自己的家乡。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父母进行“家乡游”,更全面的了解家乡的景点、特产,并询问家里的长辈,近些年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最后再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通过这种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会的综合能力,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课程的思维深度。

4.2 层层深入,启迪思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目标作为课程的出发点,采用层层深入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可以将教材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学生重新对道德认知进行构建。

以《这些事我会做》的教学为例,通过多媒体视频为学生呈现家务的不同形式之后,通过提问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

你在视频当中看到了什么?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视频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平时会有相同的举动吗?

未来应该怎么做呢?

在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当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推进,并且让学生从讨论问题的评判者转变成为实际行动的操作者,并且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当中应该怎么做,这时思维深度的本质意义。

4.3 情境再现,融入生活。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逐渐构建起对道德品质的认识,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课堂上,还缺少从生活当中感悟、领会。当学生对教材上的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融入生活去思考,如果自己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认知,促进学生的发展。

仍以《这些事我来做》的教学为例,当学生对教材上的家务活有了了解之后,可以设计“妈妈不在家”的生活场景,并且配合视频介绍,让学生们看到妈妈不在家之后,脏乱的洗碗台和乱糟糟的客厅,并且将这一情境再现,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做?真实的画面会使学生陷入思考,会使得学生主动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从而促进良好的道德发展。

总的来说,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不断调整并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优势,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深度法治道德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