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阈下体育院校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研究

2021-11-23曹现芳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11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外语思政

曹现芳

(北京体育大学国际体育组织学院,北京 100084)

2016 年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一门语言基础课程,大学外语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课时多、影响大,有利于开展课程思政。在新文科大背景下,体育院校大学外语应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规律,结合学校发展方向,助力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将价值观引领寓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为目标,借助互联网技术,进一步丰富课程的育人内涵,优化教学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争把大学外语课程建设成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时代大学外语课程。但目前体育院校大学外语教学过于注重语言的工具性和考试结果,忽略语言的人文性及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性,缺乏跨学科的新理念,课程思政达不到预期效果。每一位外语教师都要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和职责,立足课程实际,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开阔眼界,辩证看待中外文化差异,帮助学生增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家国情怀和融通中外的能力,构筑其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魅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优势,将课程思政切实落实到体育院校大学外语教学的全过程,促进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实现课程思政与跨学科理念的融合;如何培养出有团队意识,有责任担当,有家国情怀的新型体育人才,为体育院校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后盾和保障,都是作为体育院校公共基础课的大学外语课程应该思考的新问题。

1 新文科视域下体育院校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主要内容

1.1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体育院校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以体育赛事、时事热点为契机,教导大学生清醒地意识当前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和威胁,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补充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译名及其发展,介绍月饼和祭祀祖先的习俗等,尤其在讲端午节时,可以把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与忠君爱国的屈原结合起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逐步帮助大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从而更加客观理性地表达爱国热情。“为祖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是我国许多优秀运动员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外语教师要善于把运动员拼搏奋斗的事迹作为教育案例,鼓励大学生向这些优秀运动员学习,学习他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行、不断拼搏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好专业的信心,增强振兴中华体育的使命感;帮助大学生理性看待和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认真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的“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文武双全”等哲理。

1.2 集体主义教育

体育院校外语教学要依据时代的要求,以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出发点,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对其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的集体主义观念,从而增强团队意识。比如,在大班授课中,可以利用不同行政班大学生间学习上的竞争,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当今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大多缺乏为他人着想、为集体考虑的意识,教师要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大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努力培养其为集体奉献的精神,用集体主义的原则斧正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偏向,引导大学生在行为上关心国家大事,团结、爱护不同民族的同学,爱护集体,把学校和班集体当作共同的大家庭。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在集体中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

1.3 奥林匹克精神教育

体育院校大学生是奥林匹克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奥林匹克精神是鼓舞大学生不断超越、奋发向前的强劲动力。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参与精神、公平竞争、团结合作、奋斗进取等方面内容。教师要平等公正对待大学生,善于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倡导挑战和超越。在教学中经常组织比赛,让大学生在进行比拼的同时,竞争意识和公平意识得到相应地灌输。帮助大学生从中国女排精神中汲取为国争光的勇气和力量,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最终激发大学生的发展潜力,促使大学生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公平意识,促使大学生摒弃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享乐主义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奋斗观和生活观。提倡小组学习,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用来化解“自我中心”,消减个人主义,培养开朗、合群的健康人格,帮助大学生跳出狭小的民族局限,学会对其他民族的尊敬。引导大学生将体育训练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联系起来,弘扬竞技体育精神,激励大学生勇于参与竞争和接受挑战,不断超越自我。

1.4 规则意识教育

合理的规则是现代社会有序运行的前提。为了比赛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防止比赛中产生各种不良的行为,制定各种规则是体育项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性质也要求英语课程思政关注规则意识教育。例如,开学初制定相关教学要求和班级规则,培养大学生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规则态度,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把握好自由与规则的尺度,明确行为边界,把握处事分寸,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教学工作能够更加有序有效的开展;也可以通过对各种比赛规则的中英文学习,引导大学生树立遵守规则的规则意识。又如,以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所取得的成绩为例,让他们懂得:这是与全国人民自觉树牢规则意识、遵守防控要求、担当尽责分不开的,这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更是对全社会每个人生命安全的最好守护。

1.5 生命健康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而体育生又活跃好动,疫情期间的封校教学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恐慌、烦躁、愤怒等负面情绪,引发部分大学生对未来的焦虑,这给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外语教学中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巧妙利用好最新素材,恰到好处地引导大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关注国家大事。可以适当引导大学生观看视频,讲解疾病预防保健知识相关外语词汇,采取互动式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掌握科学防“疫”的基本常识,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促使大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勇于担当,进而努力学习,勇于追逐自己的人生理想,努力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积极引导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乐观向上的心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新文科视域下体育院校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构建策略

2.1 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传统教学认为,教学活动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对学生思想发展、意志品格等方面重视不够,缺失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这导致外语教师对思政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新文科视域下外语教师都要转变这种传统观念,牢记使命与担当,树立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理念,要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外语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师德师风、专业知识等都关系着课程思政的效果。外语教师要努力提高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所授课程的教学能力,尤其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外语教师如不具备一定的多学科知识,则难以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体育院校外语教师应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适当储备体育学、国际关系学、比较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科学、合理地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地融入外语课堂教学。体育院校要适当开展外语教师培训和教学观摩,邀请课程思政领域专家学者开展论坛,建立外语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组建科研团队,让外语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中学习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2.2 挖掘思政元素,开展混合式教学

围绕立德树人,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入与思政内容相关的学习材料,不断优化教学设计,通过系统化和细化的设计挖掘思政元素,推动新文科跨学科知识深度融合。外语教师要围绕教材展开深度挖掘,因材施教,注重跨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引申,如体育文化传统、科学发展、社会时事、职业理想等,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引导大学生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发展,使外语课程思政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外语教师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其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外语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媒体资源开发教学素材,合理利用网络、慕课、微课等,筛选有正能量的视频、音频、文章,灵活采用合作式、项目式或探究式教学方法,将课堂主讲、线上互动、头脑风暴、合作学习、课堂反馈等融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吸引力,将思政要素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加深大学生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目标。

2.3 课外拓展,增强课程思政实效

单一的课堂思政教育缺乏生活实践,很难保证课程思政的效果,第二课堂也应成为课程思政的另一个渠道。通过第二课堂,可以加深大体育院校大学生在大学外语课程中学习到的相关思政的内容。外语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梦”“奥运史”等主题的英语演讲和辩论,适当开展英语角、影视剧观赏、配音比赛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这样以英语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关注并理解所体现的思政内涵,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育,大学生能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跨文化意识,开拓国际视野。

2.4 完善考核评价,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传统评价模式关注英语知识和技能的结果评价,忽略教学过程评价和思政教育评价,导致评价结果片面单一,影响了体育院校大学生对思政教育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新文科视域下体育院校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要进行创新,将专业知识评价与思政教育评价有机结合,评价内容体现全面性和多元化。要关注是否能够满足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能否为教学设计完善提供有益支撑,并在此基础上丰富课程思政素材和调整细化过程。教学评价要从语言和思想2 个角度入手,不仅要关注大学生语言知识与能力,更要关注语言的思想、内容、价值与态度等,做到全面评价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同时,要改变以教师评价为主的现状,借助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来多维度全面检验立德树人实效,激发大学生参与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为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评价也要体现大学生的平时表现,如不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按时完成作业等,教育大学生有规则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结 语

多元文化的碰撞冲击使得大学外语课程思政肩负了更加沉重的使命,充分发挥大学外语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是提升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实效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体育院校外语教师应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跳出语言和文化教育的传统格局,自觉做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者和示范者,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素养,着力提高自身思政教学能力,不断探索体育院校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为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体育人才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外语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调查与培训效果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