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体、铸品、立德:多目标导向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重构
2021-11-23王云鹏付重阳李文卿
王云鹏,付重阳,李文卿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高校体育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价值,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关键课程。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重视体育技能、忽略体育品行及体育文化培养等局限性,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发挥。在多目标导向下,如何将高校体育教学的优势转化为驱动大学生成长的动力,就成为“全面育人”背景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新课题。
1 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多目标解读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与教学价值直接相关,系统化参与体育学习,能够对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品行教育、德育和精神意志等培养产生一系列的积极影响。目前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健身,部分大学生也希望通过体育教学实现健心、立德等其他目标。因此,以正确视角完整解读高校体育教学的多元目标,对实现最佳育人成效有重要作用。
1.1 基础目标:以体强体
体育是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载体,强体是体育学科的基础功能,也是学生系统化参与体育学习的首要目标。从高校体育教学的定位看,通过面向不同大学生开展差异化、针对性的体育教学,能够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当前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时,按照大学生成长规律、体能负荷等标准制定体育教学方案,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追踪,为大学生实现健康成长提供了科学、有效保障。此外,强体目标也包含提升大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使其掌握体育技能等内容,通过开展系统化的体育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发展体育兴趣,形成健康体质和良好体能素质。
1.2 重要目标:以体铸品
铸品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功能,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品行是一种内在修养,是自我约束与规范行为举止的重要体现。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学习,能够强化自我约束,实现从外在行为到内在心理的一致提升。同时,体育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特征与示范效应,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评比先进模范、树立典型榜样,能够对大学生的行为举止产生直接影响,有助于大学生“见贤思齐”,锤炼个人积极品行。
1.3 关键目标:以体立德
立德是体育教学的灵魂,也是全面延伸体育教学价值的关键目标。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时,体育教师通过挖掘体育学科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并结合大学生实际进行合理引导与专项培养,能够使体育规范、道德体验有效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道德品质,使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中体验德育,提高个人德育认知水平。此外,在当前推进体育课程思政进程中,除了要做好“强体育人”,更重要的是挖掘体育课程中蕴含的团队协作精神、德育情感等内容。通过体育教学的竞赛、实践等多种情景,使大学生直观感受和体验道德理念,打破传统德育模式的束缚,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提供重要支持。
1.4 多目标关系解读
高校体育教学的多目标基本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道德来设置,其中强体是基础,健康行为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要求,体育道德则是学科的灵魂,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目标本质相一致。但是,在以体育多目标培养大学生时,应该注意:第一,从目标本质看,三者并不完全独立,尤其是铸品与立德需要在强体过程中来具体实现。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形成强体、铸品和立德等育人目标时,不能割裂、分层开展,应重视统一整合育人目标,以相互作用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二,从目标体现看,三者并不代表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部目标,更多的是对相似目标的整合。以强体为例,其中既包含了体质健康,也包含了体育技能。因此,要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大学生成长等多种因素,不断完善、持续优化体育教学目标。
2 基于多目标导向的体育教学体系重构策略
体育是实现强体、铸品和立德等多元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多目标指引下,重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进程中,要坚持实施“五育”并举的育人思维,通过将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素养生成相融合,把握培养大学生强体、铸品和立德等多元目标,反思现有体育教学体系的局限性,为大学生设置主动锻炼情景,设计基于多目标的全新体育教学机制。
2.1 挖掘深度:从强体走向“德体一体”
品行与道德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不易发现的隐性内容,为真正做好铸品与立德,需要在强体的实践过程中予以重点突出和显性表达。在体育运动价值多样化理念指引下,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时,要对体育课堂、体育实践等多元内容进行合理拆分,深度挖掘高校体育教学蕴含的品行与道德,实现从强体向“德体一体”的全面升级。首先,要重视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形成目标多元、全面关注的“体育学习”思维,持续改善高校体育教学成效。要以大健康观为指引,从强体、铸品、立德等多目标维度重新定义高校体育教学,通过树立协作育人、跨学科育人理念,形成目标多维、力量多元和价值多样的高校体育教学机制。其次,要从体育向健康教育、五育融合升级,通过以“德体一体”为指引,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普及和推广生命健康教育知识,引导大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在生活品质、生命健康和德行品行等多个领域的价值形成全面认知,使大学生养成规律化、生活化的健康习惯。最后,要引导大学生感受体育健身的愉悦趣味、生命激情,揭示强体蕴含的德育内容与价值精神,重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思维和体育礼仪、体育规则意识,使大学生在具体体育实践中,将相关体会与感悟转化为个人的行为约束与道德信念,以实现大学生自我超越的终极育人目标。
2.2 拓展广度:从“平面课堂”走向“立体课堂”
要聚焦强身、铸品和立德等多元育人目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通过规范大学生品行、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反向助力大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个人体质,实现从体育课堂向完整体育教学的立体升级。第一,有效把握举办“体育文化节”机遇,升华大学生对铸品与立德的认识与理解。在举办“体育文化节”时,将体质达标运动、球类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等内容融入文化节,为大学生提供形式多样、项目多元的体育项目,通过挖掘其中蕴含的体质健康、竞技体育与体育文化等元素,吸引大学生积极、持续参与,丰富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认识。第二,在举办体育赛事,传递体育竞技理念时,要将人文情怀、特长发展和志愿奉献精神等内容融入其中,鼓励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与,使校园体育活动成为改善大学生体质、提升大学生素养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拓宽体育教学的空间广度,构建铸品与立德的真实情景,为大学生创造协作、协同的体育学习环境,使大学生真实感受体育品行与体育道德的多元价值。第三,利用赛事,将大学生纳入裁判员队伍,加深大学生对体育规则的理解与遵循。通过利用活动契机,将强体、铸品与立德等多目标作用综合嵌入体育教学过程,增进大学生对规则意识、行为规范等内容的认知,以实现育人与赛事活动的一体融合目标。
2.3 突出效度:从单一育人走向协同育人
为实现体育教学的多元目标,需要在开展高质量体育教学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挖掘日常生活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增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与自发性,促进大学生自发参与锻炼,主动反思个人道德品行。一方面,要加大体育课堂与大学生社团、协会一体、联动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加大资金支持、配备课外体育指导教师,推动大学生课下锻炼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同时,高校要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完善校内体育资源的科学调配机制,出台体育锻炼设施使用申请制度,为实现大学生“强体”目标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要积极调整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心态与价值认识,将“主动锻炼”意识与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相融合,通过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生活化的体育学习场景,完善体育课堂内外协同育人机制,使大学生在体育课堂内外均具备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真正回归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育人目标。要重视挖掘大学生强体、体育品行与体育道德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挖掘不同环节的优势育人资源,实现多目标导向下的育人体系升级。
3 结 语
大学生健康是指引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创新的核心目标。关注大学生健康,既需要聚焦大学生身体健康,也需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道德素养等素质的具体培养。随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不断完善,育人目标逐渐从单一的“强体”向强体、铸品和立德等多元目标发展。为此,在多目标导向下,需要以生成核心素养为方向,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为大学生设置复杂、智慧的教学场景,完善大学生展示与体育竞赛机会,实现体育教学体系的根本重构。总之,通过优化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全面延伸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空间,能够为大学生形成强健体质、健康人格和体育道德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