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依恋综述
2021-11-22符琛
符琛
1.亲子依恋的定义
依恋理论是由英国生态学家提出的。Bowlby将各学派的相关理论加以整合和完善,探析出不同依恋类型的特征,创立了包括其生物基础、发展阶段以及内部机制等内容的较为完善的依恋理论,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依恋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情感纽带,这影响着人类的整个生命周期。Bowlby 认为,从婴儿早期开始,儿童接近敏感的和回应的照顾者以寻求保护和安全。如果照顾者始终对孩子的亲近寻求行为敏感,孩子就会有安全的依恋感,并将看护者视为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和一个可以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当照顾者表现出不一致的敏感或缺乏敏感,甚至使孩子产生恐惧时,孩子就有可能发展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Ainsworth在1978年设计出了一个实验室程序-陌生人情景实验,标志着对儿童依恋的研究开始起步。该程序旨在评估幼儿对主要照顾者的依恋本质,并为依恋理论提供实证基础。通过这个程序,孩子可以被分为安全型(B型)、不安全回避型(A型)和不安全矛盾型(C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探索环境的冲动和依恋行为之间有很好的平衡,即寻求接近照顾者。不安全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倾向于掩盖负面情感,与依恋对象进行情感上的中性互动,并降低照顾者作为安慰来源的重要性。不安全矛盾型依恋的儿童表现出恐惧和过度的依恋行为(负面情绪的加剧)和对依恋对象的依赖增加,反映出他们试图获得不稳定的照顾者的注意(。随着研究的深入,后来发现,有些孩子无法按照三种依恋类型分类。于是增加了第四种依恋类型—无序/混乱型依恋(D型)。混乱依恋的儿童将他們的照顾者视为安慰和恐惧的来源,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混乱依恋的婴儿在照顾者面前没有一个连贯的、有组织的策略来应对痛苦。父母有严重精神疾病心理和遭受虐待的孩子经常表现出混乱的依恋行为。因此,依恋关系可以分为四种,分别为:安全依恋、不安全-回避依恋、不安全-矛盾依恋和不安全-混乱依恋。
2亲子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
多年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在社会环境中处理信息的方式是不同的。例如,与父母、同龄人和恋人有关的社会信息,通常会以不同程度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积极性来处理。上述社会信息和其他社会信息的处理方式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在个体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影响着个体一生的社会和情绪适应。Bowlby提出的依恋理论认为,人类在依恋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基于经验的心理表征(即内部工作模型, internal working model),这些模型的作用是帮助个人收集和解释与一系列社会行为者(如父母、同伴和恋人)相关的信息。早期与照顾者的关系经历导致了婴儿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普遍期望。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婴儿发展了与他人的重要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
Bowlby提出,婴儿6-9个月通过对依恋对象的日常重复体验,开始获得基于事件的信息。Bowlby认为这种知识很可能是通过心理结构的形成而产生的,这些心理结构代表了之前与依恋对象互动的现实再现,或“心理模拟”后来提出,这种知识可能构成了被称为脚本的认知结构。这些脚本被认为是为婴儿提供了一个因果时间原型,说明依恋相关事件通常如何展开。根据Bretherton ,安全的基础脚本可以被视为基于经验的突发心理结构的基石。Bowlby 称之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这些内部工作模式被认为包含两个独立但又相关的组成部分:(1)反映一个人的爱和价值感的自我模式;(2)社会世界模型,反映了一个人对重要他人的信任感和可靠性。如果一个人表现出高质量的依恋,他可能会认为自己值得被爱,认为世界是可靠的,可预测的和积极的。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依恋工作模式质量较低,他更有可能认为自己不可爱,认为他的社会环境不值得信任,不可预测,甚至敌对。
3亲子依恋的测量工具
目前测量亲子依恋的实验和问卷主要有:陌生人情景实验、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青少年同伴依恋量表、自陈式量表“我生命中的人”、儿童依恋量表、依恋问题量表等。文献中广泛使用的是Ainsworth的陌生人情景实验和IPPA量表。
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
IPPA由Armsden和Greenberg编制,适用于12-19岁的青少年,由青少年根据自身情况完成问卷。其中分为三个分量表,分别测量父亲、母亲以及同伴之间的依恋关系,每个分量表均包含信任、沟通交流和疏离3个维度,3个维度之间有较中等程度的相关。该量表包含60个项目的问卷,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从“从未如此”到“总是如此”分别计1-5分,各分量表疏远维度的题项反向计分,其余题项均为正向计分。最终总分越高,表示青少年觉知到父母、同伴的依恋越安全,反之则越不安全。该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修订以后,在中国也有良好的适应度(于海琴,周宗奎,2002;琚晓燕等,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