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书法课堂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研究
2021-11-22郭雯
【摘 要】随着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书法教育的重视,书法课程的开设越来越普遍。小学书法课堂书法技艺与书法欣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已被广大书法教师所认可。但是在书法技艺,尤其在笔法的传授过程中,依然存在重笔法轻素养、重操练轻感悟的现象。在小学书法课堂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注度仍较低。“书法,如其人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人文素养;小学书法课堂;生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3-0046-03
【作者简介】郭雯,南京市中山小学(南京,210007)教师,一级教师,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意见》将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作为促进学校美育的核心。在书法教学中,德育与美育是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人文素养的体现。教育部成立了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再次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的趋势和背景下,书法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充分发挥书法课堂的德育功能,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己任,让书法教育的春天来得更早一些。下面,笔者将从人文素养在小学书法课堂中的体现、实施方法与实施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人文素养在小学书法课堂中的体现
1.书法艺术中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就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它是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即人的内在品质。书法艺术中人文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书法这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尊重,理解书法艺术的高度,在历史的长河中认识书法、审视书法活动;(2)对于书法中体现人的命运、人所存在的价值、意义和尊严有着深切的关注;(3)认同人的精神世界的层次化,感悟和体会书法世界的丰富性,包容书法世界的多样性;(4)在书法中体会书写者的情绪和意识,对书法线条 和空间所表现的需要、渴望与梦想可以感同身受,尝试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5)发现、感悟和领会书法艺术的美,学会用美的方式欣赏和表达书法艺术并尝试进行书写和创作。
2.书法艺术中人文素养的学习养成。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书法是最长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跟随传统文化发展的艺术之一。学习书法必须追本溯源,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书法课堂中人文素养的养成,也要“从传统中来”。书法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人文素养的学习可以在习得“笔墨的技巧”和感悟“精神的境界”的过程中,逐渐渗透乃至最终养成。如果我们把人文素养的学习养成作为教学目标,也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示范以及学生的反复练习而习得。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如在笔法中,“中锋”与“藏锋”的训练,实际上也是暗合中庸之道的。从历代书家 “屋漏痕”“羚羊挂角”等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从自然现象联想到书写活动;从书写的节奏、线条的浓淡、结构的留白等,通过教师有意识的讲解和训练,让学生从视觉的欣赏层面观照到精神世界。
二、小学书法课堂中人文素养培育的实施策略
研究各种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戏曲乃至音乐等等,都可以在书法中找到最基本的参照元素。也就是说,书法是一种最为抽象,而其观念、形态也最为纯粹的艺术门类,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如今,有一种观点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如果对中国书法不了解,就很难深入地了解中国艺术的本质精神,甚至有人把书法看作是踏进民族艺术殿堂之门的金钥匙。是否能寻找到这把金钥匙,则取决于在书法学习中,是否具有良好的书法修养即书法人文素养。可见人文素养是学习书法必备的素质之一。下面笔者将就书法课堂中人文素养培育的实施策略进行分类介绍。
1.从笔法的练习到线条的抒情。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过:“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最先接触和感知到的就是这一根“线”,它与“笔画”一词的内涵相当接近。我们把它看成“线”的原因是,我们在绘画中也能看到线,在建筑中也可以看到线,“线条”在艺术中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但是大抵没有一种线条能像书法那样具有如此丰富的抒情能力。作为书写的工具——毛笔,笔头是圆锥状,兼有柔软与弹性的特质,再加上书写时的动作,导致纸面上的线条呈现出宽窄粗细的不同特点,线条的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都可以反映出书家性情的变化。我们知道,笔法的学习在小学书法课堂中是必不可少,也是较为枯燥的。如果教师可以在笔法的训练中,加入线条的引导与讲解,也许效果则大不相同。如果把这一点一滴的引导累加起来,那也是颇为可观的。长此以往,学生们看待书法,将不再是生硬的书写与机械的练习,而是有温度、有感情,更加立体客观的艺术形象。
2.从章法的营造到节奏的变换。
三大行书是书法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依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在三大行书中,最为学生所关注的就是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这篇经典书法作品的背后,涵盖了历史背景、特定事件和作者的创作状态。这些都是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地方。《祭侄文稿》的章法营造比较特殊,字的大小、粗细,墨色的浓淡,甚至是多处涂改的痕迹都让人过目不忘。如果稍具一些人文素养的学生便可知晓,这是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杰作,饱蘸着作者血泪和不断喷发的情感。它的家国情怀更是被人称颂,其艺术高度和情感高度历来被人推崇。后来者多在这种章法中看到“郁怒”“沉痛”等情感。甚至还有文人把作者情绪的宣泄变化精确到某几行,乃至某幾字。在书法课堂上,人人都是欣赏者,人人也都是参与者与评论者,只要教师敢于放手,学生们甚至可以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这种由欣赏到共情的学习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养成就悄然发生了。
3.从空间的分割到观念的提炼。
在书法中,不仅线条具有抒情性,书法空间的营造也具有一定的抒情特征。书法空间的间架和布白,是汉字“形”最根本的艺术元素。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修饰空间的词:均衡、对称、疏密、松紧、留白、和谐、平正、险绝等等。其实,这些词语同样也反映着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审美追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历经千年仍被口口相传。
三、小学书法课堂中人文素养培育的教学方法
1.利用“书法欣赏”穷源竟流。
在苏少版书法教材《书法练习指导》中,笔者就关注到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在每课后均有“书法欣赏”这一板块,其中既有书法经典作品赏析,也有书法经典人物介绍,更有书法名胜导览。这一板块通常在学习过程的最后一步呈現,当然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过程的需要灵活安排。这就给了教师们一些启发:不仅要教会学生明白经典从何处发端,更要让学生明白它走向何处。
中国书法是极度依赖传统文化的一门艺术,任何书法的经典,都有师承,这就是“源”。面对书法史上的经典,追随者们都会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去进行描述,这就是所谓的“流”。近代书法泰斗沙孟海先生就提出了“穷源竟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对书法相关脉络的全方位把握,让学生对所研究的书法对象建立足够的认识,这样才能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2.利用“字法学习”树立榜样。
在苏少版书法教材《书法练习指导》中,给予浓墨重彩的部分是对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碑》字形结构的讲解。特别是在六年级的书法教材中,通过字形结构,即字组中多样化的对比与矛盾,向学生呈现了一个丰富的书法世界。而其中,许多词语同样可以用于人的精神层面。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格的引领和精神的熏陶呢!
在课堂上,笔者喜欢用“头脑风暴”的活动,激发学生面对一种字形结构的视觉形象进行想象,让学生用尽可能多的发散性语言去描述自己的感受,力图从图像的背后挖掘更深层次的精神元素。教材中提供的颜体的正大气象则是绝好的教育材料。颜真卿的字,气魄厚润,端严中有拙味,大义凛然而又有豪迈风姿。从颜真卿标志性的外拓笔法,到颜体字法的外紧内松,再到整篇作品的恢宏大气,都在向学生们展现“字如其人”的书法魅力。一旦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这样一种印象,颜体字形结构的讲解将变得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
如今,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与弘扬已成为共识。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书法的春天已经到来,这对书法教育者是极大的鼓舞。我们在进行书法教学时,要着重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养成,唯有如此,才能将书法的精髓与价值传达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