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病的负性心理特征与护理治疗
2021-11-22孙玉婷
孙玉婷
人老之后,身体衰弱,往往会患上慢性病。慢性病治疗起来当然麻烦,长时间难以痊愈。“病号”做久了,老年患者的内心就产生了负面变化,并逐步表现出独特的心理特征。掌握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负性心理特征,并在治疗与护理时加以综合考虑,对患者大有裨益。
疑心重心理 老認为自己患上了非常严重的疾病。面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应多加引导,帮助患者减轻内心压力,抑或直接拿出相关的检查证明给患者看,以打消其疑虑。需要指出的是,家属与医生交谈时,切不可 “窃窃私语”或者态度模棱两可,以免加重老年患者的疑心。
依赖性心理 人老了,又患上了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若身边一直有人照料,则患者便容易产生极强的依赖,甚至连日常起居都不愿意亲自动手。长期下去,生活自理能力就会相应下降,反倒会让患者以为自己真的啥事都不行了,从而加剧内心压力。反过来,若尽可能地自己动手来料理日常生活,就能保持原有的生活能力,从而增强自信,继而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如此正循环,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
失去信心 一般情况下,患者若以为自己的病情已经不可救药,内心就会感到畏惧;若以为病入膏肓,就可能自暴自弃。久而久之,此类负性心理就会引发机体产生不良的应激反应,有害于健康。医生要开导老年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病魔的自信;患者的亲朋好友亦应多多宽慰患者,多以改善较好的病例来激励患者,有助于激发患者的积极情绪。
抱怨挑剔 个别老年慢病患者喜爱抱怨,对身体上的极小变动非常敏感,往往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有着较高的要求。为此,有时候他们会怪罪医生或护士治疗、护理不用心,有时候会埋怨家人的照顾不周到,显得十分挑剔、冲动,导致医患关系乃至家庭关系十分紧张。面对患者的这种状况,家人一定要明白,患者的此类表现或是其对自身疾病缺乏治疗信心所致。对此,不要把患者的抱怨放在心上,而是以关心、耐心及同情的态度,细心照护患者。在发现患者的一些症状有所改善后,就第一时间祝贺患者,增强其打败病魔的信心。
自怨自责 此乃老年慢病患者又一种容易产生的负性心理。由于疾病久治不愈,患者往往觉得自己加重了家人的负担,对治疗丧失了信心,极易出现抑郁、自卑、自责、退缩之类的负性心理,严重的还会出现自戕行为。此时,患者家属应留意察看患者的内心状态,尽可能地鼓励与支持患者,帮助患者进一步知晓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增强其对身体康复的信心;也可借助其他患者的成功案例来激励患者,增强治疗信心。
慢病的治疗,关键是护理,特别是那些长期患病的老年患者,尤其渴望得到人们的关爱。心理护理能改善他们的情绪,推动其身心康复。
1.为老人创建慢性病生活管理。让老年患者实时了解自己的病情非常重要。当然,对于好的方面可以多说一些,坏的方面则尽量淡化。在此基础上,向他们介绍一些相关的预防常识,为其创建较为良好的慢病生活管理。
2.多加陪伴。老年人孤独感很强,因此,从心理上非常依赖亲人的陪伴,做子女的应多加陪伴,这样可防止老人独处时胡思乱想,从而消除一些负面情绪。
3.温情触摸。作为肢体语言,触摸可以体现出体贴、关心、温暖,可让被触摸者感受到支持与安慰。运用按摩、叩背等触摸方式对老年患者开展心理护理,达到情感陪护的效果。
4.维护老年患者的自尊。与老年患者说话时,语调要温柔,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流露出来。语调过于急促,往往反映说话者急躁情绪,这种情绪会传染给倾听者。要维护老年患者的自尊,尊重他们的看法。
5.为老年患者选择开朗的病友。俗话说同病相怜,患者最信任的人往往是病友。所以,可以为老年患者在本小区里选择开朗的病友。这样,老年患者就会因为受到病友乐观心态的感染,而改善自己的心态。
慢性病因为病程较长、痊愈较慢,加上许多老年患者对此缺乏充足的思想准备,极易导致头晕、胸闷、睡眠差、坐卧不宁等症状,由此引发老年患者的负性心理。若未获得及时治疗,就会加剧症状。所以,家人要留意老年慢性病人的内心状态,结合精神疗法加以治疗,方可获取理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