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为心声,文见其人

2021-11-22陈福仙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30期
关键词:郁达夫散文文本

陈福仙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一篇,本单元所选的三篇现代文都是抒情性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独特的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情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冷清的情怀。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根据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他们初中时学过朱自清的《春》等散文,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但是鉴赏往往只停留在语言、意境的浅层面。这对于高中新课标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的鉴赏能力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还需要老师加以明确的指导和点拨,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三、设计思想

当今学术界认为“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已经不足以揭示散文真正本质,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每篇散文里作者的个性比以往都来得强” ,因此,散文的特征更好应概括为“贵在有我”。散文中的那种“自我”更多的是一种审美变形,一种情感迁移,眼中的物和景实际上都被情所牵引而发生了变形。

《故都的秋》是一篇鉴赏性散文,大多数学生缺少文体意识,不能根据文体鉴赏语言特征。在鉴赏的过程中,容易在老师曾总结的语言赏析的具体答题方法上套用公式回答问题,因仅关注修辞,而忽视了词语句式、感情色彩、语言特色、言外之意等方面。学生鉴赏角度狭窄,就很难深刻全面地理解语句体味情感。而忽视了对文本的体验,也就看不见散文背后站立的人了。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本课的设计就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学会辨析文本特征,透过语言看到文字背后站立的人,真切地體验作者的情感,深刻理解作者对“秋”的感情的微妙和细腻,再通过变式训练续写《故都的秋》的小诗,让学生通过语意转换,再次品味语言、感受意境、体验情感。最后再进一层,让学生写自己眼中的“秋”,引导学生将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最终达到形成能力、提升素养的目的。

四、教学目标

第一,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贵在有我”的散文鉴赏能力。

第二,理解文章“景”和“情”的和谐统一,领会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

第三,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能力,将以情驭景的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五、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景”和“情”的和谐统一,领会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贵在有我”的散文鉴赏与写作能力。

七、方法与策略

第一,美读法。通过教师美读带动学生美读,以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点燃其心灵的火花,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第二,讨论法。通过分小组主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判断、推理能力。

八、预设过程

导入文本——背景感知——美读入境——鉴赏探究——迁移训练。

九、课时安排

1课时。

十、教学内容

1.导入文本

古往今来,“秋”以她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人们或哀秋怨秋,或喜秋颂秋。今天,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共同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2.背景感知

请学生查阅资料课前完成下表。

3.美读入境

(1)教师美读一段。

(2)请两位学生各挑选一段美读。

(3)思考: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郁达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学生回答)

(4)思考: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感觉到的?(请3位学生用优美的语调把相关的句子读出来)

(5)郁达夫笔下“秋”的特色是什么呢?

板书:清、静、悲凉。

4.鉴赏探究(分小组合作探究)

(1)一个南方人为什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有如此深刻的情感呢?

一边引导学生探讨,一边顺势板书五幅画面的名称。

小结:在刚才的探讨中,许多同学都会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情感,我们可以发现文章和人是有内在联系的,那么郁达夫的这篇文章我们能不能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进郁达夫”,作为一个探究的小话题,通过语言的品味,看一看在故都“清、静、悲凉”的秋色中,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好吗?

(2)文中给我们呈现了五幅画面,请选一幅品读其背后的作者形象。

要求:我们鉴赏散文的美,不能仅鉴赏修辞美,还有结构美、用词美、情趣美、意蕴美。抓住具体的文本(字、词、句、段)品味其在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及作者的形象方面的作用,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此题由学生探究,动态生成,旨在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作者的形象。

你喜欢的字、词、句、段 喜欢的理由或表现出作者的什么形象

课堂提示:根据学生回答,老师从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描写结合等方面进行点评,强调作者对客观之景加以主观感受的抒发,渲染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出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板书:言为心声,文见其人。

(3)“故都”就是北平,把“故都的秋”改为“北平的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饱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5.迁移训练

请根据课文内容,再续写几句话。

故都的秋

在小院破壁腰上的兰朵里,

在槐树下层层的落蕊中,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里  ,

在  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

在 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

也在 都市闲人悠长的互答中  。

像一枚凄美的黄页,

从你我的心头飘过……

十一、作业设计

假如让你来写“秋”,你会写哪里的秋?

以“(      )的秋,在……在……”的句式写几句话。

十二、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猜你喜欢

郁达夫散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贵人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