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优质竞赛课的价值取向

2021-11-22梁雪峰杨加根

化学教与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优质课价值取向初中化学

梁雪峰 杨加根

摘要:结合当下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通过观摩学习去年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竞赛课堂教学,提炼出好课的价值取向:教学目标具有融合性、教学方式具有科学性、课程开发具有前瞻性、学生发展具有长效性。我们一线教师应该通过这些优质课案例去反思自己的平时教学,深刻领会和实践这些价值取向,放大优质课竞赛的引领效应。

关键词:初中化学;优质课;价值取向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6-0015-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1.06.004

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竞赛每两年举行一次,这是初中化学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交流碰撞的盛会,各具特色的好课,让一线教师大饱眼福,同时也给一线教师留下深深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具有融合性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确定的三维目标,是整体概念,很多东西是相通的,人为分开是不对的。在实际教学中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不少老师平时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也是通过记忆性知识呈现,但容易忽视后两个目标的培养,对后两个目标的意义一无所知,误以为后两个目标耗时无效。他们通过简单的“填鸭式”课堂教学,辅以高强度的课后训练,也会获得较高的分数;另一方面,部分老师课堂中天南海北,任意“生成”,完全脱离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化学课甚至上成学生游戏课、人文欣赏课、思想教育课……不可否认在化学课上,带着学生做游戏,虽然化学知识不到位,但学生开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完成了吗?这节课的价值在哪儿?这两种极端倾向其实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

一节优质课首先要将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线,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通过“目标知识”为载体来实现。因此,优质课的课堂教学是既不淡化目标知识的教学,又能挖掘和体现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知识获得过程中懂得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情感体验和感悟,让三维目标自然融合[1]。

一位老师执教的《碳及其化合物》复习课,其主线意识明显,教学目标清晰,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融合得当,教学效果很好。知识技能层面,教者以CO2为目标知识(主线)形成网状知识体系,涉及的主干知识有“CO2性质、制法、用途等”;过程方法层面,教者以“跳跳糖”的探究、制作、分解等为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记忆、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通过活动体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享受学习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整节课以二氧化碳等知识、技能为主体,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两翼,两翼依附二氧化碳等主干知识为载体而存在。

从观课情况看,本节课活动主线明确,知识主线准确。教者确定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易实施,能达成。三维目标有层次性和整体性,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学习效果好。

二、教学方式具有科学性

1.合理的情境导入

优质课竞赛的老师都非常注重情境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必须从“头”开始。情境设置绝不是单纯为了导入,而是要贯穿整个课堂,要做到前后呼应。如果将情境导入与整个课堂教学割裂开来,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2]。

最近一次优质课竞赛,有老师以全体同学品尝“跳跳糖”,学生谈感受、猜原因、析原因引入,整节课一直以“跳跳糖”为活动主线;有老师以“缓解紧张气氛,师生深呼吸活动”起课,复习了人的呼吸过程是化学变化,且呼出气体与空气组成有差异,同学们在熟悉的知识中进入《碳及其化合物》复习;有老师以“泡沫板在汽油和水中溶解的实验”起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这些情境导入都比较简明、有趣、有价值,都能很快将学生引向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值得我们学习。

2.平等的师生互动

观摩这次优质课,发现所有老师都非常关注“生本”,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采用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

平时我们上课或多或少存在对课堂的强权控制,容易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总是站在自己角度,否决学生课堂生成性问题,不进行讨论分析就硬拉学生回到自己预设的答案上,极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观摩优质课教学,我们应该回头检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后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允许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不能一味地追求自己预设好的答案。要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不能让教师在课堂上居高临下,成了课堂的主宰者,在预设教案面前俯首帖耳,成了课堂活动的垄断者和教案的奴隶,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以至于为了赶时间,忽视课堂生成,无情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3.创新的探究活动

化学课堂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探究过程是化学课的最核心的部分,探究收获是学生升华知识与能力的过程。

初中化学实验中大多数为单项实验技能,是独立出现的,教者要通过创新实验设计实现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技术的能力。创新探究过程中,學生可以超越书本,超越教师所指定的内容去自由探索。

“二氧化碳性质探究”是初中化学的重要探究点,相关内容也常见于公开教学中,探究方案不断被翻新,这就带来再创新的难度。一位老师通过创新“手套实验”将实验整合,将“干冰致冷”“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二氧化碳与碳酸钙、水反应”等性质实验在一次性透明手套中完成,形成无缝连接的系列实验,学生探究兴趣浓,探究效果好。

探究过程中,尽管是教师统一组织指导,但由于不同小组选择了不同的操作方法,结果也出现了漂移,学生感受更是不尽相同。如将干冰从固态变为气态,以便于完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实验,探究过程自由开放,同学们给干冰加热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有同学用手捂,捂了一会儿,赶紧松开,不断搓手,干冰致冷的印象深刻;有同学用手指捏,效果不错,也不会太冻手;有同学用嘴哈气,可惜效果差强人意……各种各样的现象和不同的实践体验,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实验兴趣,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4.精彩的思维碰撞

曾经看到一个案例:美国科学教育协会代表团访问上海,在一所著名重点中学听了一堂由特级教师上的课。教学中,内容精当,层次清楚,节奏紧凑,学生活动充分,教师的提问都是精心设计的,学生的回答也都清晰明了。按照我们的评价标准,这堂课上得可算是天衣无缝了。可是美国代表团成员反映很平淡,他们说,课堂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既然学生都已能回答了,这堂课干什么还要上呢?上课应该是学生有问题,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师生共同讨论[3]。

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教学中,鉴于铁生锈属于学生生活中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一位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及课前预习获得的知识分析讨论铁生锈的条件,学生很快回答出铁生锈的条件是“水和氧气”。接着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如何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并适时抛出一系列问题链:“怎么做?”“用什么做?”“如何完善设计方案?”,让学生直接面临要进行理论解释的现象或事实。从现场教学效果看,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个个跃跃欲试。在回答“怎么做”的过程中,学生纷纷提出要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设计实验,可以先通過对比实验获得结论。在回答“用什么做”的过程中,学生提出要“防水”,需用到“干燥剂”;要“防氧气”,需用到“蒸馏水”;还有学生提到铁丝要打磨干净,防止其他杂质干扰反应。每位同学都设计并画出了一张实验图,教师择图展示,学生自己对照设计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再由学生自主完善设计方案。

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出现诸如“这个药品有什么作用?”“这个仪器优点是什么?”等指向不明的问题,学生很难进入老师预设的方案中,就会对将要设计的方案比较茫然,加之受生活经验和知识的限制,在思维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思维障碍”,与老师步调失调,甚至出现相反的想法。

参赛老师提出的问题就高明多了,“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设计?”“这样设计的好处在哪里?”一下子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执不下。“听了同学的不同意见,你更赞成谁的设计呢?”在自主完善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思考辨析中感知知识的使用要考虑使用环境、使用要求等方面的因素,同时学会对同伴的设计作出比较准确客观的评价,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催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课程开发具有前瞻性

一节优质课需要教师能够做到用好教材并超越教材,能够外延性开发课程资源。

1.依托教材进行开发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能直接呈现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决定着“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的基础性、主体性的课程资源,不能为了一味求新、求异,而抛弃现有教材,甚至另起炉灶。

这次优质课都能围绕教材进一步进行课程开发,对拓宽学生视野有帮助,这是积极的价值取向。如:从铁生锈的条件探究迁移到铜生锈的条件、从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迁移到改变二氧化碳的量探究钟乳石的形成等。

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知识探究,参赛老师的课程开发令人印象深刻。一位老师以“花生”为研究对象,从花生生长的视频人手,以花生壳燃烧后的产物探究为主,最后由学生对花生的综合利用提出建设性意见结课。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围绕教材内容,将教材中零碎的化学知识有层次、立体性呈现出来,学生学得轻松,兴趣感十足,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身边皆化学,知识很重要。

化学研究的对象具有个别性特点,而教材是采用课题式编写,使得教学内容的零散性更为突出,系统性大受影响,实验内容更加零散,给师生教与学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这一缺陷,教者将碳和碳的化合物中零散的知识,巧妙地利用“花生”这一研究对象,完美地确定了主线,学生在一系列探究活动后豁然开朗,点状知识实现了线性联系,解决困扰初中化学教师在化学知识系统性、结构性与个别性、零散性之间的矛盾。

在实验资源开发上,许多老师依托教材,采用“手持技术”创新教学,以促进化学教学的现代化,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老师用到甲烷测定仪、一氧化碳测定仪及盐分测定仪感知甲烷、一氧化碳、氯化钠的存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许多老师设计微型装置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让全体学生都有了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些理念和做法对一线化学教学都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参照学习。

2.放眼社会进行开发

化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处处皆化学。有老师以本地特色菜“开国第一菜——软兜长鱼”的调料“芡汁”为课程资源,进行味精、胡椒粉、食盐、白糖、淀粉、食用油等与水混合探究;有老师以博物馆馆藏秦汉时期的“金兽”、唐代的“铁鐎斗”、商代的“回文卤”探究金属的锈蚀与防护等。还有些老师以军事热点“辽宁号航母的前世今生”或社会热点“老式自行车退出历史舞台”等为背景材料进行探究新知识。

这些资源具有区域性强、与现实联系密切、应用性显著、具备一定的趣味性等特点,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化学眼界,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检索网络进行开发

现阶段网络资源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广播、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媒体所反映的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中选取一些适合学生阅读、观看的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体现化学课程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4]。”

这次优质课竞赛中,老师们非常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地球大气的演变、以北极熊的恶劣生存环境为背景的气候变化影响纪录片等环境热点视频资料;国庆70周年为背景的电影片段或庆典花絮等爱国主义题材;港珠澳大桥、航天航空、交通军事等高科技题材等。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化学学习不再枯燥,更能体现化学在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有些趣味实验,可以通过检索网络资源获得,这些实验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如:一位老师让学生自制汽水并品嘗,听课老师都很感兴趣,纷纷走进学生身边观察,甚至手机录像,学生热情更是高涨。这样的课程开发是成功的,有积极的引领意义。

四、学生发展具有长效性

关于公开展示课的有效性,历来是有争议的。争议的焦点在于有人认为公开教学走过场较多,学生在知识获得过程中耗时较多,极大压缩了知识应用的时间,也就是说,课上得轰轰烈烈,一节课下来,学习收获较小,可能连一些基础记忆性的试题都无法完成,而中考很难考查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主要考查知识的应用,认为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也是许多老师公开教学与平时教学两张皮的原因。不少学校平时新课开快车,以学案形式将重要知识进行罗列后,由学生记忆,然后花大量时间用于题海训练,中考效果较好,这也是许多学校乐此不疲的原因。殊不知,这是一种短视行为,充其量是“短效”,由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不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多数学生处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由于缺少思维方法,时间稍长,遗忘现象严重。长此以往,由于缺乏教学品质的熏陶,学生的心智发展迟缓,思维品质难以优化,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学生在初中就已丧失了学习持续力,进入高中后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学习任务加重,就会导致成绩急速下降。其实,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缓慢、渐进的过程,我们一线教师不能带着知识走近学生,而应该引领学生走进知识,了解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做到真正的“会学”,形成持续的学习力。

新授课“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是这次优质课设定的三个课题之一,关于本节课核心知识是溶液的概念及其应用,大多数老师都采用“由面到点,层层包围”的方式获得溶液的概念,为这个核心概念的获得,有老师甚至“耗费”33分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舍得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互动探究和总结反思,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化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会学”知识,从而形成能力。我们不知道这些老师平时上课是不是也敢这样,若是平时家常课有这样的坚持,应该为他们点赞。也许他们牺牲了短期的“分数”,失去了暂时的荣誉,但对学生的发展一定是有价值的,属于“长效”的教学,那些优质发展的学生将是他们一生永久的荣誉。我们不能指望一节公开教学课就能将学生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但其价值在于给我们一线教师上了一节理念课,即坚持“长效”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在时间有限的一节课上,教师满堂讲解的方法是很“有效”的,初中化学中的知识很多是模式化知识,只知道解决问题的步骤而不了解使用这种做法的原因,应付考试是可以的,短期的分数是满意的。但从长远看,特别是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看就是问题,长期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总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经不起时间考验,无法进行迁移和运用,更无法使用知识加深对事物的领悟和享受生活。因此,优质课的重要价值取向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克服“短效”的诱惑,坚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尽管这样的坚持很难。

参考文献

[1]王敏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价值取向[J].天津教育,2006(11):33-34

[2]杨加根,杨小祥什么样的课才是“优质”课[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0):64-68

[3]蔡运煌.用辩证的观点看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0(6):47-4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基于学科理解的初中化学核心概念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编号:2019JK13-L274)及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8-L-093)“基于‘让学引思理论的‘原生态化学课堂模式建构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优质课价值取向初中化学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育研究与评价项目获奖结果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例谈x/1+x0)题型的构建
优质课评选当精减
插翅还是折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