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的体验性分析复式针刺手法名称英译*
2021-11-22王丹,胡永
王 丹,胡 永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在中医英译领域,针灸英译及其标准化起步较早。从1980年开始,我国就相继颁布了针灸学的一系列国家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也在2007年分别制定了中医术语国际标准。另外,不少中医翻译专家也通过翻译中医经典著作、编撰词典、编写双语教材等为针灸英译做出了努力。然而,这些标准、译著、词典和教材中许多术语存在一词多译的现象,给针灸交流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惑和障碍。究竟哪一种译文能更好地让读者领会针灸的精髓?不少学者从文化、归化异化等角度进行过研究,但鲜有涉及翻译理解的根本问题——认知。本文以《(汉英对照)针刺手法图解(第二版)》[1](简称《图解》)为基础,以《针灸学通用术语》(GB/T30232-2013)[2](简称《术语》)为参照,并参考了WHO亚太西区制定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简称WHO方案)[3]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制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简称“世中联”方案)[4],对复式针刺手法名称的英译从认知体验性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中医英译。
1 语言与认知的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认为语言来源于人类的体验感知,语言是现实与认知的产物,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5]。就翻译而言,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将一种语言映射转述成另一种语言的认知活动[5]。首先,无论何种种族,人类都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环境中,有着相同或类似的生活环境,有相同的感知器官,因此思维方式必然有共通之处。这种“体验普遍性”是人类相互理解和翻译的前提[6]。其次,各民族生活的具体环境又各有不同,发展历程和文化模式各具特色,这导致各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又有差异,因此在翻译中必然会出现“对应空缺”现象。“对应空缺”表层意义是指在目的语中找不到与源语意义相配的表达。但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对应空缺”实质上是人们经验的对应空缺[7]。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源语中的某个事物译语读者从未见过,从未体验过,即存在“经验的对应空缺”,因此翻译过程中很难实现“对等”或“等值”。宋德生[7]指出翻译中的“等值”并不是指具体形象相同,而是其抽象的意象图式的相似性,是人们经验结构的相似性。在翻译对应空缺时,译者应尽可能为读者带去相似的体验感知[8]。换言之,虽然译语读者对某个对应空缺缺乏体验,但“体验的普遍性”使得我们有可能找到为其带来类似体验的事物。同时,认知的体验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原本某个民族所独有的体验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以前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不可译”现象会随着认知的发展而逐渐变得可译。如“阴阳”,在最初的翻译中可能需要在音译“yin-yang”后加上一长段注释来进行解释,但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很多国外读者已了解了这一概念,因而不再需要加注。
2 认知的体验性与复式针刺手法名称英译
中医学是以“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观为基础,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9]。因而中医学的语言也是典型的基于体验性认知的语言。如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六淫、七情、正邪、胜负、脏腑、经络等概念,都是古人基于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的体验而形成的认知。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针灸学语言也是体验性的结果。以复式针刺手法名称为例,复式针刺手法是将多种单式手法进行配合应用的针刺手法。单式手法的命名通常较为直观,如提插法、捻转法,从名称上基本可以体现出动作要领,翻译时多采用直译法译出即可。而复式针刺手法的命名比较多样化,有的直接根据针刺效果命名,如热补法、凉泻法;有的在针刺效果上还运用了修辞手法,如烧山火法、透天凉法;还有的以动物之动作形态来比拟针刺手法,如青龙摆尾法、白虎摇头法。命名的多样性决定了翻译的复杂性,加之文化差异等因素,复式针刺手法名称的翻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同一手法名称不同的译者或者著作译法不一,究竟何种译名更为合适,或许我们可以从认知体验性的角度作出新的解释。
《图解》中共计收录了23条复式针刺手法,这些针刺手法名称大致可以分为3类:(1)根据自然及生活现象命名的术语,如烧山火法、透天凉法;(2)含有中医基本概念的术语,如阳中隐阴法、阴中隐阳法;(3)含有动物名的术语,如龙虎交战法、青龙摆尾法。
2.1 根据自然及生活现象命名的术语 这类术语运用自然环境及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命名针刺手法。如“烧山火法”和“透天凉法”运用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体验来描述针刺后所产生的火热感和寒凉感。“子午捣臼法”和“抽添法”则是运用日常生活现象来描述针刺动作。不同译者翻译这4个术语的译文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根据自然及生活现象命名的术语及其译文
《图解》对这类术语均采用了意译法,《术语》采用音译法及音意结合法,WHO和“世中联”方案一致,均采用直译法(WHO和“世中联”方案仅收录了“烧山火”及“透天凉”两条,故其他术语无相应译文)。
2.1.1 烧山火法《图解》将其译为“heat-inducing method”,译出了其基本含义。从强调针刺后的火热感这一点而言,能够让译语读者产生类似的体验。但由于产生热感的针刺手法并非只有这一种,因而不能体现该方法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从唯一性的角度而言,该译法所创造的认知体验与原文是不一样的。《术语》采用音意结合的方法将其译为“Shaoshanhuo reinforcing method”,该译文首先用拼音翻译“烧山火”,再用“reinforcing method”指出这是一种“补法”。虽然音译法是处理对应空缺的一种常用方法,但对于没有汉语基础的外国读者而言,拼音只是一串字母,不能传达任何含义,且无法按照英语的发音规则拼读。而“补法”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与原文强调针刺后的火热感的含义差距较大。因此该译文难以让译语读者产生与原文类似的认知体验。而在WHO及“世中联”方案中该术语都被直译为“mountain-burning fire method”。对于这种译法,有学者认为这种字面对应的直译法可能会让外国读者难以理解,甚至会与破坏环境等事情联系起来[10]。但从体验性的角度来看,该译法恰好体现了认知的体验性。因为术语是用于表达某个专业领域的特殊概念的词汇,它仅对某概念进行标记,并不用于解释。如“烧山火”这一术语,中国人甚至是中医领域的人初次遇见可能也会觉得费解,也需要通过学习或者借助工具书才能理解。译者需要在译文中给译语读者创造出类似的认知体验,而不是替读者去理解。在WHO方案中,该词条被直译为“mountain-burning fire method”,其后另有一栏对该术语进行了描述“a complex needle manipulation to achieve reinforcement with a local or generalized feeling of intense heat”。因此,就体验性而言,该译文对译语读者所创造的认知体验与原术语对源语读者的认知体验是类似的。“透天凉法”的翻译情况与之类似,在此不赘述。
2.1.2 子午捣臼法“子午”为十二地支的代词,此处借子午环盘的运转比喻左右捻法,左转为“子”,右转为“午”。“捣臼”以捣杵在石臼中上下比喻提插法[11]。与“烧山火”情况类似,即使在中国,一般人也只知道“子午”的表层含义,即“子”代表“夜半”,“午”代表“正午”,其在中医学中的特殊含义需要经过学习方可获得。而《图解》中舍弃了具体形象,直接译出其内涵,译为“left-right rotating,up-down thrusting-lifting method”。译语读者能够从该译文直接了解该针刺手法的要点,就传递医学信息而言,该译文可谓做到了高效,但就认知的体验性而言,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认知体验是不一样的。《术语》将其译为“Ziwudaojiu method”,音译法既无法保留“子午”“捣臼”等表层形象,也无法传递有效的医学信息。综合以上分析,不妨将“子午捣臼法”直译为“midnight-midday pestlethrusting-lifting method”。此译法将“子午”译为“midnightmidday”,帮助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理解“子午”的表层含义,用“pestle-thrusting-lifting”翻译“捣臼”。虽然“捣臼”这一词语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但用捣杵之类的工具研磨却是世界很多民族所共有的生活经验。因此“midnight-midday pestle-thrusting-lifting method”这一译名能够创造出与原文类似的认知体验。
2.2 含有中医基本概念的术语 这类术语指含有“阴、阳、气、水、火”等中医基本概念的术语。《图解》中这类复式针刺手法术语共有11个。(见表2)
表2 含有中医基本概念的术语及其译文
由于这类基本概念的译法在国内外中医领域基本已达成共识,如阴译为“yin”,阳译为“yang”,气译为“qi”,火译为“fire”,水译为“water”等。从表2可以看出,翻译时大多数情况下这类基本概念词直接沿用已有的译法,再译出其他部分。如阳中隐阴法译为“yin-hiding-in-yang”或者“yin occluded in yang”,阴中隐阳法译为“yang-hiding-in-yin”或者“yang occluded in yin”。这体现了认知体验的动态变化性,即由于文化交流的发展,之前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认知体验已被其他民族所了解,因此直接音译或直译即可。表2中部分术语的翻译依然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进气法、运气法;热补法、凉泻法;进火(补)法、进水(泻)法”三组术语的翻译上。
2.2.1 进气法、运气法 进气法主要是在深层施行补法,似有进气之感。运气法与进气法类似,也是补泻手法与行气法的结合[1]。因此《图解》将这两种方法译为“qi-pushing method”和“qi-transporting method”,由于“qi”这一译名已被国外读者广泛接受,再用直译法译出“进”和“运”这两个动词,基本能够让读者产生与原文相似的认知体验。而《术语》将这两个词译为“Jinqi method”和“Yunqi method”,虽然“qi”这一译名已得到了广泛认可,但“Jinqi”和“Yunqi”对西方人可能就很陌生了,如果没有学过汉语,基本不会产生任何认知意义。
2.2.2 热补法、凉泻法 这两种方法由于分别能够产生热感和凉感而得名[1]。《图解》中的译文分别为“Pyretic strengthening method”和“Cold reducing method”。“pyretic”为西医术语,意为“发热的”,“strengthening method”指补法,这样来看该译文译出了原术语的内涵。但在汉语中,“热”对“凉”,“补”对“泻”,因而“热补法”和“凉泻法”无论从语义还是结构上都能让人产生“这是一组效果相对的针刺手法”的认知。而译文“pyretic”为西医术语,“cold”为日常用语,且“pyretic”为形容词,“cold”在此处为名词,不易让读者将这两种方法联系起来。《术语》中这两个词分别被译为“heat-reinforcing method”和“cool-reducing method”,翻译模式一致,能够让读者产生类似的联想。
2.2.3 进火(补)法、进水(泻)法 这两种方法也是由于分别能产生热感和凉感而得名[1]。所以此处的“火”和“水”是比喻用法,分别指所带来的热感和凉感。《图解》分别译为“strengthening method by inducing heat”和“reducing method by inducing cool sensation”,译出了原文的内涵。《术语》中把“进火法”和“进水法”分别译为“inserting-fire method”和“inserting-water method”。“insert”意为“put,fit,place sth.into sth.or between two things”[12],即将某物插入或嵌入另一个或另两个事物之间。所以该译文会让读者产生“将水或者火插入到身体里”的错误认知。相比较而言,《图解》的译法更为合适。
2.3 含有动物名的术语 由于中医学取象比类的特点,中国古代医者还经常使用动物名来命名针刺手法。有时只是单纯借助动物形象或动作来描述针刺动作,有时动物名可能还包含更深的文化内涵。这种“取象比类”不仅仅体现了中医语言的文学性,更蕴含了独特的中医思维,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读者培养中医思维[13]。《图解》中这类复式针刺手法名共有8个。(见表3)
表3 含有动物名的术语及其译文
从表3可以看出,《图解》对于这类术语主要采用直译法,而《术语》采用音译法。下面以青龙摆尾法、苍龟探穴法、龙虎交战法为例来具体分析。
2.3.1 青龙摆尾法 《金针赋》描述青龙摆尾法为“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14]由此可以看出,此术语是借用龙摆尾的形象比喻针刺动作。《图解》译为“Blue-dragon-wagging-tail method”,直译法翻译出了青龙摆动尾巴的形象。虽然东西方文化对龙的形象定位不同,但此处只是侧重龙摆尾这样一个动作,没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因此直译法可以为译语读者创造出与原文类似的认知体验。《术语》将青龙摆尾法音译为“Qinglongbaiwei method”,该译名除了能表达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这一层意思外,基本无法传递更多的信息,而且把4个汉语拼音不加空格连在一起也不便发音。对于这类含有动物名的针刺手法,《术语》全部采用了音译法,因此后文不再赘述。
2.3.2 苍龟探穴法 与青龙摆尾法一样,苍龟探穴法因其形似苍龟探寻洞穴而得名[1,14]。龟是世界各地都有的动物,龟探穴的动作各国读者都可以想象和理解,因而直译为“Blacktortoise-exploring-hole method”可以创造出相似的认知体验。
2.3.3 龙虎升降法 龙虎升降法是通过指交替捻转,并结合提插行针的一种方法。龙指左转,虎指右转,升指提,降指插,又称为龙虎升腾法[1]。此处的“龙虎”并非指“龙”和“虎”两种动物,而是代指方位。在我国古代建筑风水学上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因而此处的“龙”指左,“虎”指右。因此有学者认为翻译时应舍弃“龙虎”的具体形象,直接译出其内涵,译为“left-right-ascending-descending method”[15]。此译法确实有助于医学信息的有效传递,但从认知体验性的角度来看,或许《图解》中的直译法“Dragon-tiger-ascending-descending method”创造出的认知体验与原文更为接近。因为一般的中国人也并不了解“龙”“虎”所指代的方位内涵,也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才能理解该词在中医学中的内涵,这一点与前文“烧山火”“子午捣臼法”相似。
类似的还有“龙虎交战法”,与龙虎升腾法一样,此处龙指左转,虎指右转,左转右转两法交替进行称为“交战”[1]。若想快速有效地传递医学信息,或许可将其意译为“alternate left-right rotation method”,但从认知体验性的角度来看,《图解》中“Dragon-tiger-struggle method”更为合适。
3 结 语
针刺手法名称的翻译对针灸在世界传播、发展意义重大。由于种种原因,针刺手法名称特别是复式针刺手法名称的英译普遍存在一词多译现象,而认知的体验性为复式针刺手法名称的英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对针刺手法名称及中医英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本文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文所讨论的语料主要来自两部文献资料,未能搜集到更多不同译者的译文,因而无法了解更多的译者对该主题的翻译策略。其次,本文不是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因而分析与结论可能会有主观意识和经验方面的偏倚。本文只是从认知的体验性分析了针刺手法名称的英译,今后还可将该理论运用到更广泛的主题中,如中医隐喻、文学性词语的翻译等。另外,还需运用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来进一步论证和探讨,以增强其说服力和可信度。最后,希望有更多的译者和学者参与到该话题的讨论中来,共同推动中医英译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