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眶内卵黄囊瘤1例影像学表现

2021-11-22陈佳丽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横纹肌眼眶肉瘤

陈佳丽,王 敏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南昌 330006)

卵黄囊瘤(YST)又名内胚窦瘤(EST),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儿童,主要发生于性腺(睾丸和卵巢),而发生于性腺外者,多位于靠近身体中线的部位,如骶尾区、子宫、阴道、前列腺、腹膜后、肝脏、纵隔、松果体区和第三脑室等[1-2]。原发于眶内卵黄囊瘤极为罕见,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7月收治1例原发性眶内YST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对其CT、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儿,男,10个月,家属诉患儿右眼球渐进性向外突出1个月,于2019年7月23日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既往体健,无屈光不正病史,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查体:T 36.6 ℃,P 120 次·min-1,R 20 次·min-1,心肺腹无明显异常。眼科:右眼球中度外突,双眼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角膜透明,余检查不配合;右眼眶压较饱满,双眼视力、眼压、泪道检查不配合。

1.2 影像学表现

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眼眶CT平扫示右侧眼眶外侧壁肌锥内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大小约2.4 cm×2.2 cm,密度欠均匀,边界清晰,邻近外侧壁骨质结构轻度压迫吸收改变(图1A)。眼眶MRI平扫示右侧眼眶外侧壁肌锥内软组织肿块影,邻近结构受压,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图1B—C);增强扫描示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视神经及外直肌受挤压推移(图1D—E)。影像学诊断:右侧眼眶肌锥内占位,考虑血管瘤可能性大,横纹肌肉瘤待排。

1.3 手术及病理

患者于2019年8月2日全身麻醉下行右侧眶内肿物摘除术+右侧眶骨内固定术+右侧眶膈修补术+右侧眼前段复建术+右侧邻近皮瓣修复术,术中见肿物组织与眼球壁黏连紧密,钝性分离游离瘤体,将肿瘤组织充分暴露,完整离断瘤体基地,娩出瘤体。术后右眼结膜无充血,角膜清亮。病理大体检查:送检灰白灰红不规整组织,大小2.5 cm×2 cm×0.8 cm,切面质韧。

病理镜下所见:肿瘤细胞形态多样,部分成囊状、网状;部分呈腺管-腺泡状结构,细胞胞浆中等偏大,大小不一,胞质透亮,核形不规则,大小不一,核大、深染,核空亮,核分裂像易见,约6 个·(10 HPF)-1(图1F)。免疫组织化学示:CK(3+),INI-1(3+),PLAP(+),Ki-67(70%+),Glypican-3(+),SALL4(3+),CD117(小灶+)。病理诊断:右侧眼眶生殖细胞源性肿瘤,考虑卵黄囊瘤。

1.4 预后

术后第4天患儿发热,测得体温38.2 ℃,血细胞分析(五分类):白细胞7.89×109L-1,血红蛋白75 g·L-1,嗜中性粒细胞2.51×109L-1,诊断为中度贫血,感染性发热,建议对症处理。患儿父母拒绝输血,要求出院。2021年1月电话回访,术后复发,在外院行多次化疗,现病情稳定,定期行血清甲胎蛋白(AFP)复查(术前未行AFP检测),在正常范围内。

A:CT平扫示右侧眼眶外侧壁肌锥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影(箭头所示);B、C:MRI平扫示右侧眼眶外侧壁肌锥内软组织肿块影(箭头所示);D、E:MRI增强扫描示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箭头所示);F:病理表现(HE染色,×20)。

2 讨论

原发性眶内卵黄囊瘤是一种性腺外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可能是由于胚胎发生过程中生殖细胞的迁移异常及异位引起的[3]。YST具有合成AFP的能力,血清AFP显著升高是YST的一个重要生物学特征[4],AFP升高可作为诊断指标和预后指标之一[5]。原发于眼眶的卵黄囊瘤临床较为罕见,在以往的文献报道中基本是零散个案报道,着重于影像表现研究的报道更是极为罕见。贾坤等[6]报道了26例及付芳芳等[1]报道了17例性腺外(不包括眼眶)的卵黄囊瘤影像表现,主要特点包括:椭圆形或不规则肿块,囊实性或实性,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大部分肿瘤内可见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及脂肪少见。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明显强化,部位病灶内可见迂曲增粗血管影,为YST相对特征性影像表现。彭继英等[2]报道1例2岁男性儿童原发性眶内卵黄囊瘤,主要是从临床病理角度分析,回顾分析颅内原发性卵黄囊瘤有特殊的组织学构想和免疫组化表型,该患者影像学检查为头颅MRI增强,可显示左侧眶尖部边界清晰占位性病变,明显均匀强化,眶尖骨质破坏,侵犯左侧翼窝及蝶骨翼板。

本例患儿右侧眼眶肌锥内占位,在CT及MRI均表现为实性肿块,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无明显囊变坏死,无出血、钙化,边界清楚,可符合卵黄囊瘤影像表现。但在影像上与横纹肌肉瘤鉴别困难,横纹肌肉瘤多见于男孩,早期病灶在CT上呈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周围骨质可无破坏,在MRI上,T1WI上呈稍低信号,T2上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多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或显著强化,但AFP不升高[7]。本例患儿在影像上与横纹肌肉瘤有相似之处,但是术前未行AFP检查,因此术前需考虑横纹肌肉瘤。

除横纹肌肉瘤,儿童眼眶YST还需与畸胎瘤、血管瘤及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等进行鉴别[3],鉴别要点如下:1)畸胎瘤: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混杂密度/信号肿块,常含有钙化、脂肪及囊变,强化不明显[6]。2)血管瘤:婴儿型血管瘤呈不规则分叶状,CT上与肌肉密度相似,MR图像T1WI与肌肉信号接近,肿瘤边缘及内部可见流空血管影,增强可显示血管强化,是该病的重要特征。3)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通常起源于眼眶外侧壁,表现为界限清晰的肌锥外间隙肿块,CT常见邻近骨质的浸润性骨破坏,典型表现者可见与颅骨垂直的骨针样病变[8]。

卵黄囊瘤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和转移,预后差,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联合术后辅助放化疗[5,9]。

综上所述,发生于儿童眶内肿瘤,影像特征不典型者,极易误诊,但要想到YST可能,再结合临床AFP升高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但最终确诊还是要依靠病理检查。

猜你喜欢

横纹肌眼眶肉瘤
肉瘤和癌
——一对性格习性迥异的兄弟
肉瘤和癌,一对性格习性迥异的兄弟
脂肪肉瘤,早发现才可能有好预后
小龙虾遭遇国家卫健委点名警告
运动太疯狂,小心横纹肌溶解!
想要醒得快?早起揉揉眼眶
吃小龙虾会导致横纹肌溶解吗
眼科疾病中的“狠”角色——眼眶病
肺尤文肉瘤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