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21-11-22陈建明
陈建明
(福建省建瓯市小桥中心小学 福建 建瓯 353131)
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可许多学生写起作文却困于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内容空洞。不管教师布置什么作文题,总有许多学生会目瞪口呆,啃着笔头,无从着手,规定时间下来,作文本上还是寥寥数字,不成其文。学生苦恼万分,教师伤透脑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平时不注意观察,不懂得观察,缺少发现。这样写成的作文没有具体细致的描述,反映不出个性,再现不出特征。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1.培养学生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
按一定的顺序就是有系统地、有步骤地进行观察。作文训练中,教师可通过写观察作文,培养学生观察的条理性。如,观察静态事物,可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动态事件,可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植物,可按植物生长过程的顺序;写动物,可按“外形──生活习性”的顺序;写参观、游览,可按照空间位置转换的顺序。基本的观察顺序还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局部到整体……
有位教师这样让学生按照下面顺序进行观察一个茶叶筒:第一步,敲打茶叶筒,听声音,表明它的质地;第二步,远观茶叶筒,注意它的形状、颜色;第三步,近看茶叶筒,指出它上面的图案;第四步,揭开茶叶筒外盖、内盖,嗅茶叶味;第五步,思考观察前、后应再说些什么。最后教师点明,刚才观察的顺序可以作为作文《茶叶筒》的思路。
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写作文时就会按观察的顺序有条理地把观察结果写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有系统地、有步骤地进行观察的好习惯,从而为有顺序的写做好铺垫。
2.培养学生观察要抓住事物特征
在观察活动中,抓住诸多事物中有代表意义的事物或是一事物中有某个特征的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同时进行分析、思考、比较,进而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在作文中写好这个“独特之处”,并合理地将“点”和“面”结合起来,文章就能中心突出。如果面对事物将目之所及的部分尽收眼底,写出来的文章就成了面面俱到的“大杂烩”。
比如写一个人的外貌时,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特征进行观察描写的话,那么写出来的人物外形就会相差不大,甚至会出现描写这个人或那个人都可以使用的词句,可谓千人一面。就有可能写成模型人或是空心人,写到人物就会这样:一头乌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高高的鼻子,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同样是眉毛、眼睛、鼻子,人与人却长得不一样。只有让学生抓住被观察者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我利用农村的教育资源,我们这里每隔5天就有赶集日。为了训练学生抓住人物的特征,这时,我会交给学生一项特殊的作业——利用中午的时间去逛街,在逛街的时候注意观察各种人,然后选择其中的一两个人把他们的特征写下来。学生往往能注意选取典型的人物,把他们的特征表现出来。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前面花花绿绿的衣摊上高高地站着一个男人,黝黑的脸庞,身披一件镶着金边的女式汗衫,腰间斜斜地挎着个黑色的钱袋,一手拿着小扩音喇叭,一手举着一件粉色的女式衬衫,声嘶力竭地叫卖着:亏本卖啦,十元一件,走过路过,不可错过……”通过对这个小商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刻画,就把一个卖服装的写得生动起来了。
3.培养学生观察要细致入微
小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事情细节很少注意,常常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如果问他们这个东西这个人怎样,都会说很可爱,很美丽。要是再追问怎么可爱怎么美丽,恐怕要“哑”了。这就是缺乏细致观察。针对这一弱点,我们就要在平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事物,积极调动各种感官,用眼睛看,用手触摸,亲口品尝,用耳倾听,去充分感受事物的形与味,声与色,动与静等各方面的美。为督促学生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学生观察前列表格填写。一次观察不够再观察,直到“细致”为止。
班里一位从外地转来的女生是这样写她的奶奶的:窗外闪过一个熟悉的背影,“奶奶!”我赶紧跑了出去,寒风中的奶奶是那么苍老,几缕花白的头发被吹到额前,脸上的皮肤就像一片即将干枯的树叶。她用老树皮般的手颤颤地解开胸前层层的扣子,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个小手帕“包裹”,然后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打开,给我两张带着奶奶体温的一元纸币……正是这个小小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位贫穷的老人对孙女真挚的爱,也使得我在读了这段文字后潸然泪下。如果不注意细节的观察,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如此的具体生动。
4.培养学生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展开想象
观察离不开思考,离不开想象更需要融入自己的感情。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过程,它总是与想象联系在一起的。想象是有感情对观察到的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处理、升华,可以加深观察的印象,牢记不忘。只有边观察边想象融入自己的感情,才能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如观察花,除了对花的形状、颜色、气味进行观察外,还要引导学生由花想到像花一样的人──心灵如花的人、少年儿童等;育花的人──花园中的园丁、辛勤的老师,由花的摇晃想到花儿在风中向人点头微笑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我把学生带到校园的榕树下,指着大榕树问:“榕树的枝干与别的树干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回答:“枝干上长着长长的气根”,“树的主干粗壮扭曲,布满皱纹”。我接着问:“你觉得它的气根跟什么相似?”“像胡须。”“扭曲的树干呢?请进一步联想。”学生边看边想把自己对榕树的喜爱写进去。这次练习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的句子体现了学生的个人感情。如:“你看,它多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捋着胡子,慈祥地望着校园的孩子们;那满头闪着银光的小圆叶,层层叠叠,在微风中哗哗地响着,似乎在给我们讲述古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