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2021-11-22顾晨
顾 晨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南京 210036)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应用,各行各业在与互联网的深入整合中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新业态、新生态,全面释放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效能。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传统管理机制在与互联网技术整合中出现了“不适反应”,严重制约了创新转型的顺利推进。面对全新的发展态势,如何树立互联网思维,利用信息技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进而确保后续转型发展的正确性、规范性与高效性,就成为当前业内外需要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本文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面临着巨大挑战,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互联网+”时代,网络渗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有效融合带来新的挑战。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基本依靠外在规章制度的强制约束,以及大学生自律能力,两者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实施。但“互联网+”时代,双方的平衡被打破,制度的约束性在网络的自由性面前日益瓦解,网络虚拟性、隐匿性等特点,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客体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无法对网络行为进行全面监控的状态下,大学生所出现的网络失范行为和不良思想都无法得到有效规制,这就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的难度。
第二,“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潜在安全风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运行的安全性也提出了较大挑战。目前,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再加上网络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相对低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安全机制提出了全新要求。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管理存在网络入侵风险,再加上大学生网络活动中隐私泄露问题严重,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诈骗普遍存在,都加大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难度,当然也强调了创新转型的必要性。
第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还面临着软硬件设施更新维护的挑战。当前,传统媒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价值被严重削弱,新媒体正在取代传统媒体的宣传教育、制度约束等管理功能,这就要求相关主体做好相关系统和硬件的研发更新,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高效实施提供平台支撑。但客观来讲,当前大多数高校互联网设施建设滞后,精品网站和相关平台建设存在运行速度慢、信息更新慢、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作用,这些都是体制创新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的原则
要想确保“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的高效生成,就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以确保相应创新举措在既定框架内的规范实施,具体包括:
(一)方向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时代使命,必须要坚持政治方向的正确。也就是说,高校在实际发展中,要坚持办学方向的正确性,尤其是要确保立德树人的统领地位,将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建设始终。一方面,具体制度内容和决策内容必须体现立德树人战略诉求,以确保创新举措方向正确。另一方面,运行主体要保证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性,特别是各级管理组织之间要达成充分共识,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生成。此外,在制度建设与执行中,要讲究科学性,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灵活调整,确保管理制度的适切性,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提供全面制度保障。
(二)人本性原则
“互联网+”时代,构建以生为本的管理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遵循和价值导向。“互联网+”突出个体主体性、创造性的特点,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行为指导。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生代”,有着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熟练使用各类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是网络语言的创造者,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须进行重心转移,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实施等,以充分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增进其与“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契合,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本化的特点。
(三)动态性原则
“互联网+”时代,即时性、复杂性的信息传播环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必须坚持动态性原则,灵活主动地投入到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中,构建具有较强包容性、适切性的管理体制。具体来讲,管理者要树立开放的思维,摒除传统封闭式管理模式,通过信息传播手段的创新,确保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对称,进而全面把握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态。最为重要的是,管理者要在动态建构的基础上,坚持开放建设,将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延伸到社会、家庭、网络平台等,构建多元参与、联动协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通过优势资源的整合引入,全面增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优化的长效性。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
明确“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挑战和原则,相关主体应转变思维,调整战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展开体制维度的创新实践,以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顺利转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优化提供根本保障与驱动,具体如图1。
图1
(一)督导体制的创新对策
在信息传播高度开放的“互联网+”时代,高校师生获得了资源交流与共享的绝对便捷的同时,海量信息必然带来泥沙俱下的问题,尤其是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间接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难度。因此,急需构建相应的督导体制对相关主体的网络行为进行规制、引导,进而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首先,申请政府政策支持。政府需给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政策支持,强化对网络媒介的监管,净化网络空间,加强舆论引导。在此过程中,加强网络优秀资源整合,发挥网络媒体优势作用,组织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活动,重点推进主流价值观的网络传播,打造先进网络文化产品,构建主旋律传播平台,为高校思想教育管理的改革实施提供重要支撑。
其次,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高校需做好职能部门与院系之间的分工协作,对学校门户网站、各部门及学生工作平台实施分类监管,及时发现和消除不正确信息,提高管理督导能力。明确责权范围,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定等,全面了解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和引导技巧,切实落实相应的监控政策。
再次,加强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积极吸纳优秀意识形态建设者、推广者的加入,打造一支集党政工团干部、专业课教师、网络技术管理员、优秀学生干部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优质化队伍,通过综合优势的挖掘释放,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能力,全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主动性。
(二)共享共建体制的创新对策
“互联网+”时代,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单向化、封闭式管理格局被消解,并逐步形成了资源丰富、主体多元、面向开放的管理体系。为实现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与优化利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性,就需要加强共享共建机制的创新。
首先,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做好资源调配,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促进整体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讲,要出台具体政策支持鼓励高校与地方企业展开合作,加强在线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移动教育软件研发,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模式的变革,以增强教育模式及管理模式的时代贴合性,进一步释放“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优势效能。
其次,高校要依托各项利好政策,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尤其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技术共享共建。就学校门户网站来讲,高校应加强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研发属于自己的校园应用APP,构建多元化媒体模式,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实时更新发布思想政治教育动态,打造集新闻资讯、学习资源、教育资源等为一体的服务平台,进而形成覆盖全校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水平。
最后,高校要利用信息技术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力与组织资源的共享共建。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人力资源引入、培训、交流、评价等网络平台,积极打造教育者与管理者的学习共同体。另一方面,高校要构建集内部局域网、思政教育专栏、思政教育管理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不同层级组织资源的互通共享,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整体性。
(三)保障体制的创新对策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构成要素之间,形成了更为密切的协作机制,彼此互动更加频繁深入,为确保系统常态运行,离不开完善的保障机制支撑。现行保障体制机制基本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建构的,许多原则、方法和标准已经无法满足现实要求,特别是在技术保障、绩效保障、舆情保障方面,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建构。
首先,高校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多层面应用,完善技术保障体系。具体来讲,高校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专属平台,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全面把握大学生思想与行为动态,进而为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此外还可利用云计算技术创设虚拟仿真管理环境,构建多媒介融合的管理场景,强化大学生的沉浸体验,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渗透性。
其次,高校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体制创新,完善舆情保障体系。具体来讲,高校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中心的优化建设,合理制定管理办法,加强校园各类媒体的规范管理,把好内容传播质量关,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最为重要的是,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构建舆情快速研判、反应和干预机制,有效提高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最后,加强竞争和激励手段创新,完善绩效保障体系。高校要加紧构建线上聘任制度,借助新的信息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动态实施全程跟踪,并采用科学设岗、择优聘用等手段,保证队伍活力,持续优化队伍结构。同时,要加强激励手段创新,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如加强网络设施更新、开展丰富的网络文化活动等,并对表现优异的组织或个人予以奖励,激发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创新效能。
(四)评价体制的创新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为了持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不断挖掘潜在改革效能、提高管理资源配置利用效率,以及确保管理长效实施的核心手段。“互联网+”时代,只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评价机制的创新,才能依托互联网对教育管理过程实施动态化调控,进而有效确保相关管理措施的全面实施,增强管理时效性。
首先,制定网络化教育评价方案。高校要借助信息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评价标准、流程、方法等进行网络化转变,生成可视化的网络文本,避免长篇大论的文字表达,以便评估者可以快速把握评估方案,提高方案执行效度。
其次,加强评价活动的网络化实施。高校要成立分层化、多元化评价组织,进行岗位实施相应评价工作,特别要采用网络新技术、新方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施效果的信息整合,通过科学筛选和分析后形成综合性评价报告。同时,要根据既定的评价标准,在充分听取各类评价结果汇报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现实存在的问题,深度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优化提供可靠依据。
最后,高校要完善评价结果反馈应用机制。高校要制定层级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评价反馈方案,采用信息手段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和方法库,然后结合评价结果自行生成反馈方案,提供相应反馈意见,最终为评价结果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要求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及时转变思维,精准把握时代新变化,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互联网+思政教育管理”体系构建,增进信息革新、思维转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整合,在坚持方向性、人本性、动态性原则的基础上,从督导体制、共享共建体制、保障体制和评价体制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体制创新。具体来讲,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把握“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价值内涵、现实挑战,在客观审视现状,明确问题所在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强化“互联网+”意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创新管理服务体系,在网络新技术的协同应用中,实现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范生成、高效实施、长效推进,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核心驱动与保障,并确保这一战略举措始终按照既定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