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1-11-22宋勇超

对外经贸 2021年9期
关键词:经管类跨学科导师

宋勇超

(郑州轻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一、引言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国急需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研究生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力量。为推动创新型社会的快速发展,研究生需要在高校学习中培养坚实的专业基本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及时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向,并能够与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应当具备创造性思维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各高校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与水平,积极调动科研力量,促进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满足研究生全方位发展。

以往传统的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各高校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培养模式,该模式满足了学生精通自身所学专业深度的要求,但因知识广度不足的问题与发散思维研究生创新能力,仅精通某一学科已不能解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若要解决此类综合性难题需要多学科之间理论、方法、技术、思维方式的交互作用,来寻找可能的解决思路。2018 年12 月20 日,教育部经管类教指委主任委员联席会就新文科建设展开了讨论,并提出要将新技术融入到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中,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跨学科学习机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的《2019 年工作重点》中提出,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应跟上时代步伐。经济管理类专业要以此为契机,面对新时代知识获取方式的变革,结合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背景来创新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迫切需要,应对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

二、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培养模式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各高校已经关注到了培养方向的转变,并将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在培养创新型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各高校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高校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技术,整合各类信息、技术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平台,增加了国内外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进不断向前发展,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部分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建设了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这为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设施,促进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类型划分

当前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两种模式: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学术型硕士以培养学术型科研人才为目标,为高校和企业、科研机构输送了大量优秀研究人员。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在学术上取得了一些原创性的成果,其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前提是完成一定水平的硕士论文。该培养模式源于德国的“艺徒教育”模式,随后在全球范围内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通常采用的模式。专业硕士培养所采用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有较大差别,专硕课程设置强调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研究生为目标,在具体的课程中更多反映了培养研究生综合专业素养的特点。

(三)发展定位

国内高校经管类专业成为研究型大学、财经类院校、高职高专的“夹心层”,在具体的培养中实际存在“专业发展定位不准”“人才培养供需不匹配”“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尤其是地方高校此类问题更为突出。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更需要密切结合地方需求、产业需求。因此,地方高校急需重点关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充分挖掘利用本专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行业资源,坚持特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中,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培养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实际能力。

三、经管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强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首先应当解决的是观念问题,应当正确认识学历提升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受过高等教育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需要在研究生阶段慢慢积累,只有自身能力与较高学历相匹配,研究生才能更好的提升自我,更好地应对工作岗位中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待改善

研究生培养不仅应当注重课堂中的“教”,更应当重视“学”的效率,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教学过程应当更加有效地反映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在研究生管理模式中,如果学校、院系分级管理体制,或将导致分工不清、协调性差的问题,出现工作脱节的状况。因此高校应当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更加有效地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

(三)研究生学术研究主动性有待加强

研究生应选择探索自身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具备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当是引导式的,而非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应当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思考后主动陈述观点。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不仅与自己所选择的研究生导师进行交流,还可向导师组中不同专业的导师进行沟通。这种研究生培养结构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基础知识面,而且能够帮助培养其交叉学科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四、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的对策建议

科学技术推动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反映了该国其他方面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良好的教育水平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而研究生科研水平是高等教育水平的集中体现。构建跨学科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整合高等教育资源的能力,这势必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新文科理念的提出,也使高校意识到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绝不单是简单的科研平台与教学资源整合,更多的则是要从内涵和外延上改变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具开放性和多元化,跨学科式研究生培养主体能够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密切合作。基于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引入跨学科创新教育理念,配合更加完善灵活的组织管理体制,以实现高校间资源整合利用,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具备学科交叉背景的创新型研究人才。

(一)构建跨学科培养体系,强化跨学科发展理念

为构建完善的跨学科培养体系、强化跨学科发展理念,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强调跨学科理念对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充分挖掘国内外科研前沿及经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将跨学科发展理念渗透至学科发展规划的各个方面,形成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战略规划和培养体系,并在落实过程中提供政策引导和条件支持。基础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并将其作为学术型研究生科研活动的重要环节。除经济管理类的相关理论知识外,也应当重视拓展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应当积极鼓励经管类研究生结合自身兴趣,选择研究生期间所修课程,并不断调整和完善传统课程结构及学科内容,注重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进行跨学科的探索和学习,鼓励研究生多开展跨学科研究。例如,鼓励经济学、管理学积极融入心理学、仿生学等,同时为研究生提供专项奖学金来支持交叉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二)利用课程改革支持跨学科研究生培养

知识结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课程学习是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来源。因此,课程改革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能力研究生的应有之意。课程设置上应当结合学科特点和研究前沿进行准确定位,在保证不同学科之间系统性前提下,制定符合研究生能力的课程,提升跨学科教育质量。新文科背景下课程设置应当体现课程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一方面,应当实时更新传统的课程内容,使之与社会发展同步,并且不断增加新兴学科知识在传统课程内容中所占比重。在注重基础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更多鼓励研究生进行其他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可以通过选修相关的基础课程并实现不同院系之间跨学分的互认,使得研究生们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提高相应的科研能力。通过不定期邀请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专家学者开展不同类型的讲座活动,有助于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此外,还应推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以此达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为利于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培养可考虑打破原有学科和院系机构设置,建立跨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和发展前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打破不同院系间的学科壁垒,一方面可以结合研究前沿,培养拔尖人才,为跨学科研究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可以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发挥学科互补和平台共享优势,达到高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应当更加重视研究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研究研究工具的能力,主要是前沿模型创新的应用能力以及针对经济问题灵活运用各种分析工具的能力。应当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国内国际学术论坛和会议,通过在学术会议中彼此交流思想,开拓研究思路,学习新的研究方法。此外,应当积极鼓励学生更多参与到企业实践当中,引导研究生将所学知识实际运用到企业现实问题中。

(四)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对于经管类研究生培养而言,应当尤为强调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引导和培养研究生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使学生掌握较大的自我学习主动权。同时应当采用引导式教学方式,而非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授,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思考后主动陈述观点,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授课老师参与到同学们的小组讨论中,对课堂讨论内容进行引导和总结,鼓励学生们踊跃表达自身观点,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研究生形成团队合作能力。应当要求研究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所研究的主题规划自身阅读进度,并在大量阅读后清晰梳理出自己的观点。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极大提升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应当进一步充分发挥导师组作用,采取导师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对所选定研究生的后期论文发表以及完成毕业论文等负责,导师培养以学生创新研究为导向,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除研究生导师外,应当成立涵盖不同专业和研究专长的导师组,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不仅与自己所选择的研究生导师进行交流,还可向导师组中不同专业的导师进行沟通。这种研究生培养结构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基础知识面,而且能够帮助培养其交叉学科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猜你喜欢

经管类跨学科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爱情导师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